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微观协同范式研究

2020-03-16 06:18马成东刘鑫军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36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马成东?刘鑫军

摘 要 围绕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宏观政策层面研究较多,院校间微观层面的协同发展研究较少,实践落实层面缺乏可行性路径。为此,从协同学理论出发,探索构建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微观协同发展范式:一体化设计、双主体保障,四阶段有效衔接,若干个微观协同合作项目融合共生,形成微观层面的有效协同;人才培养多维度进行深度协同融合,使子系统各要素之间产生良性有序互动;建立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微协同的激励机制,实现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在更高水平上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 微观协同范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36-0061-06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教育部和三地政府从宏观层面出台了很多政策,但如何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发挥三地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激发教师参与协同发展的积极性,实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宏观政策落地生根,是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围绕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宏观政策层面研究较多,实践中关注宏观层面较多;院校间微观层面的协同发展研究较少,实践落实缺乏可行路径。为此,迫切需要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微观层面的协同发展研究,提出微观层面协同发展方案。

一、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微观协同发展的内涵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海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建立了协同学理论框架。他认为,在一个开放的整个系统内,无论是有序还是无序,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子系统之间如果呈现混沌状态,说明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耦合不够密切;如果各要素之间呈现良性有序的状态,说明各子系统之间充分发挥了协同效应。他认为“协同”是“人们的那些似乎是相互约定的行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协同看作是一门在普遍规律支配下的有序的、自组织的集体行为。这种行为是协调一致的、非破坏性的行动,是一种内在的自组织过程,是子系统之间既有差别和对立、又相互依存和合作的结果[1]。协同可分为宏观层面的协同和微观层面的协同,宏观层面的协同关注协同的结构、方式和制度设计等,微观层面的协同更多关注的是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如何将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从顶层设计的宏观层面转化为实施落地的微观层面,使子系统各要素之间产生积极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协同学理论和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笔者通过研究实践,提出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微观协同发展的模式:一体化设计,双主体保障,四阶段有效衔接,若干个微协同合作项目融合共生,形成微观层面的有效协同,简称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微观协同发展的“一二四N”模式。其基本要义是以合作院校为协同发展的主体,以专业为微观协同最小单位,以修业年限为轴,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体化系统设计;建立协同双方各自的主体责任,划清责任边界,确保微协同的落地生根;制订自主教学、交换学习、技能提升与综合实践四个阶段协同培养机制;在交换生、师资队伍、实训室建设与共享、人才培养模式、资源库建设、社会培训、智慧校园等微观层面确定若干个协同合作项目,把协同发展落实到项目上,以项目为协同发展的切入点,实现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在更高水平上的均衡发展。

二、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层面协同缺乏测量督导机制

2016年,河北省教育厅与北京市教委签署《京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2017年初,教育部出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教育专项规划》,推动三地基础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融合发展、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教育部这一计划提出,继续推进组建京津冀高校联盟,促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和师生交流。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合作方面,开展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试验,探索建立三省市职业教育学习成果互通互认机制。积极争取教育部等部委支持,吸收并扩大三省市政府部门、学校、行业、企业参加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平台,推动资源共享、产教融合、师生交流、就业创业等[2]。近几年教育部和京津冀出台的协同发展宏观政策多达几十个,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政策缺乏系统性,缺乏督导检查评价机制,协同更多表现在宏观层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成效还不显著。

(二)微观层面协同没有找到真正切入点

调研发现,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中,有集中模式、契约模式、自主模式三种,三种模式在不同层面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相对于其他两种模式,自主模式着重于相对微观的、弱约束的合作。三地优质校和薄弱校之间合作的内生动力来源于双赢,如果在合作中只有付出,合作就不可能深入持久,所以对于强校优惠政策的支持尤为重要[3]。

2018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确定北京市、天津市与河北省部分高职院校“結对子”任务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8]138号),确定了28所院校针对26个专业“结对子”,为三地高职院校指明“结对子”任务,搭建交流平台。三地积极行动,以专业为依托“结对子”,共同开展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合作。

其中,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与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法律事务专业“结对子”。两校高度重视,相互走访,提出了双方协同发展的构想: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组织策划不同类型的专业建设研讨交流;组织学生社团互访、文化活动交流;课程建设研讨;教材建设研讨;学术科研课题开发等。天津电子信息学院与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结对子”,双方在专业建设、教师素质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质资源共享、科研攻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签署了两校合作协议,并就共同筹建“人工智能”跨区域联盟,推进专业建设等内容达成共识[4]。2019年11月,天津职业大学举办“推动‘双高项目建设,服务京津冀职教协同发展”津冀部分高职院校结对研讨交流论坛,对“结对子”情况进行了总结交流,28所院校以不同形式开展了一对一交流学习活动。各院校就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经验,聚焦产教融合、“三教”改革、落实“1+X”证书制度、专业群建设、学分制、多元化生源分类培养机制等专题进行研讨,为高职教育改革和促进京津冀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5]。“结对子”是教育部推进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向微观层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结对子”学校采取的措施和开展的工作,不难发现,协同发展还停留在一般性的交流研讨、设计构想层面,没有实质性的协同发展,没有找到协同发展的真正切入点。

(三)协同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教育资源要素优势互补,应在保持各自优势的前提下,在协同中补短板、强弱项,实现要素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最终发挥“1+1+1>3”的系统优势。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教育受到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生源数量和结构、教学水平、人才培养方向、就业岗位等因素的影响,各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北京、天津职业教育在全国处于第一层次,河北省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三地协同从表层看是发达的京津高等职业教育帮扶相对落后的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这种帮扶观念影响了三地的协同合作。

根据协同学理论,三地高等职业教育有效持续协同,关键是各方在协同合作中是否获益,如果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积极性就容易减弱,特别是优质学校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就会严重不足。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推动作用,如果不配套微观层面的可实施、可复制、可测量的协同设计,结果只能是轰轰烈烈开始,无声无息结束。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着眼点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旨在形成资源“错位”、“优势”互补的政策思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本质是教育的优势互补、利益共赢,协同既是目标又是手段,在利益共赢的基础上,实现京津冀自愿平等的合作,各方收益大体均衡,总体教育收益大于非协作时的效果[6]。高等职业教育在协同发展中如何互补发展、利益共融,形成在协同合作中各方利益大体均衡,各方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需要在微观协同的设计中解决。

三、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微协同实施策略

(一)一体化设计,双主体保障

1.建立协同机制,确立协同合作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主体是学校,而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严重不平衡,学校的定位、基础条件、专业设置、生源质量等都存在显著差异。为保障协同发展能够落实并取得成效,协同双方必须担负起主体责任,成立负责协同发展的机构,直接对校长负责,主要职责是设计协同发展项目,提出可执行的协同发展路线图,以项目为切入点推动微观协同生根落地。协同合作方式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教育部推出的“结对子”就是一对一的合作方式,选择同类型院校,针对相同专业,围绕专业建设推动协同发展。合作院校可借鉴这种“结对子”形式,进行全方位的一体化协同设计,扩大协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协同院校双方从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生源质量、实训条件、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等维度进行深度挖掘对比,搞清需要什么,能够提供什么,把微观协同要素按照系统化、结构化原则进行一体化设计。

2.统一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制订专业培养计划

协同合作的核心是专业,而专业培养计划是专业发展的核心文件。其决定着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是协同发展的重要依据。合作双方应高度重视专业培养计划制订工作,通过共同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深入了解教学运行、师资、教材、学生、实训条件等情况,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找到最大公约数,形成最优的共同使用的专业培养计划,为学分互认、分阶段培养、师生交流等提供根本保障。在实现专业培养计划统一的前提下,最终达到教材、实训条件、教学设计、评价标准的统一,真正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3.分段协同培养,教学深度融合

协同的关键是合作双方学生的相互融合,做到共同培养。按照人才培养的时间轴,把学习过程分为基础学习、专业学习、技能提升与综合实践四个阶段协同培养。高职教育学制一般为三年,分六个学期,第一、二学期为基础学习阶段;第三、四学期为专业学习阶段;第五学期为技能提升阶段;第六学期为综合实践阶段。一般情况下,第一阶段由招生学校(学籍所在学校)进行培养,第二、三、四阶段可根据合作双方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进行交换学习培养,交接生可以是以班为单位整体交换,也可选择部分交换;还可以采取本阶段薄弱学校学生统一到优质学校(教学资源更好、师资力量更强、实训条件更优、行业发展前沿)委培学习。交换(委培)学习时间、阶段及人数,需要合作双方进行一体化设计,双主体保障。

(二)结构化项目设计,颗粒化任务实施

1.确定协同合作项目,提供协同合作平台

根据共同制订的专业培养计划,以系统规范的结构化项目为核心,以优质丰富的颗粒化任务为基础,按照一体化设计进行分阶段协同培养,把协同培养落实到微观的任务层面。根据人才培养计划,确定资源库建设、师资培训、技能竞赛、师资交流、交换生培养、考核标准等协同合作项目,每个协同项目都要明确目标、任务、措施、考核和保障,实行项目双负责人制,即一个单位明确一名负责人,为项目实施全过程负责。协同项目是合作院校开展工作的主要抓手,是实现协同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平台。

2.细化协同任务,提升协同质量

协同项目是一體化设计的核心,每个项目又细化为若干颗粒化的任务,把颗粒化的任务作为实现项目具体微观协同的切入点,针对每个任务制订详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搭建智慧协同平台,实现共建共享生态。充分利用智慧校园建设平台,构建协同发展App,做到交流互动立体化、学校决策数据化、资源推送智能化、监督反馈即时化,为全员参与协同合作、共建共享合作成果提供技术环境支撑。

(三)合作项目深度融合,微观协同落地生根

通过全面分析协同合作院校办学优势,对协同发展进行结构化项目设计,以合作项目为微观协同发展的切入点,围绕一体化专业培养计划,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多个维度进行深度整合,形成微观层面的有效协同,真正把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从顶层设计的宏观层面转化为实施落地的微观层面。

1.打破协同发展瓶颈,探索交换生协同培养项目

在协同发展一体化设计基础上,通过交换生协同培养项目探索四阶段培养机制,从微观层面打破协同发展瓶颈。学生的交换交流培养,其交换方向一般情况下是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交换到京津等办学水平较高的院校,以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京津院校也可以获得生源补充。通过交换培养项目,学生间实现交流融合,客观上使得合作院校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深入。合作院校要出台交换培养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交换培养条件、程序、管理、考核。交换培养模式在现有的三年制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实施,在四阶段培养中可选择后三个阶段中的某个阶段进行交换,学习期限为一学期或一学年。合作双方要明确学籍管理、生活保障、学分考核、学习管理等职责,圆满完成交换生培养任务,确保交换培养项目得到有效实施。

2.发挥合作院校优势,开展师资队伍协同建设项目

协同发展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协同合作院校应精心设计师资队伍协同建设项目,建立师资培训、交流、合作的细化方案和相关制度,合作院校围绕信息化素养提升、网络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等内容联合订制培训班,到知名高校共同参加培训,为教师素质提升和交流提供平台。鼓励教师围绕京津冀区城经济发展需求,共同申报科研项目,以科研项目为抓手,提升师资队伍科研水平。充分利用当地知名企业资源,组织教师共同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科技研发,将最前沿的知识技能和研发项目带回课堂;联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数据库,引进企业、事业、行政等有实践经验的技术技能高级人才做实践指导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专项技能指导、技术开发等形式,使教师掌握最先进最前沿的生产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用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充实教学内容,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师职业能力。

3.加强实训资源整合,推进实训中心协同建设项目

协同合作院校实训资源整合利用是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优质实训资源作用,提高优质实训资源利用率是协同发展应有之意。第一,明确合作院校负责实训资源建设使用的协调部门,摸清合作院校实训室(中心)情况,建设一体化实训资源调用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实训室管理水平,为合作院校实践教学服务,为交换生培养服务。第二,打破院校间的界限,结合“双高”建设,制订实训基地一体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步骤,集中优势资源共同申报建设项目,共同建设国家级实训中心。第三,完善重点实训室面向社会服务制度,向社会开放实训室,为中小学研学服务,让更多中小学生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热爱科学技术。第四,为企业科研服务,让企业利用学校实训室培训职工,联合科研攻关,同时把企业一线需求和最新技术技能带到学校,把最先进设备带进学校,实现学校企业社会多赢。

4.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项目

教学与科研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研究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因此协同合作院校要在教学研究上协同合作,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为切入点,为协同发展提供科研支撑。结合合作院校办学定位,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和疏解非首都职能的产业转移等国家战略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合理开发新专业,从粗放式的专业建设向精细化、特色化、交叉型专业设置方向转变。控制重复设置严重的专业规模,对原有专业进行分解、整合、提升,开发形成新专业[7]。充分利用合作院校的区位优势和社会资源,充分发挥优秀企业在设备、技术、理念上的优势,合作院校与企业三方共同研究、探索、制訂适应现代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高水平专业建设,研究实践模块化技能培养、分段式培养、现代学徒制、项目化教学等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人才培养协同创新项目,产生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5.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推进资源库协同建设项目

推进教学资源库协同建设项目,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为“智慧职教”信息化教学提供资源保障,为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提供锻炼平台,是合作院校微协同的最好切入点。合作院校要利用自身优势加强资源库建设,明确牵头院校,鼓励相关教师全员参与,在建设中交流,在建设中提升。资源库建设要进行一体化设计,保证资源库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解构和开发基于生产过程符合教学标准的课程,建设以微课为主要内容的视频资源,资源内容要面向学生、教师和社会学习者。课程资源建设要按专业要求,符合企业生产的实际,通过对把工作分解为若干项目,再把项目分解成任务,从任务出发,开发教学内容。建设基于开放、智能、适应大规模应用的云平台,协助教师充分利用云平台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工作,协同开展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和小规模专属在线课程(SPOC)建设,推动探究式、混合式、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用多元化教学资源代替传统教材。

6. 服务京津冀经济发展,协同开发精准培训项目

精准培训工作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是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精准培训项目的设计要向农村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合作院校应聚焦优秀师资和优质企业资源,共同研究社会需求,共同设计实施精准培训方案,为终身教育助力,为京津冀经济发展助力。培训以项目形式进行设计,建立培训项目库,围绕企业职工在产业升级中提高信息化素养、职业技能,围绕农村劳动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综合素质提升进行系统的设计、论证、实施、反馈,在实践中完善培训项目。充分利用合作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站(中心),发挥职业鉴定导向作用,结合实践教学和社会鉴定任务,调整优化职业技能鉴定内容,改革鉴定方法,注重鉴定的实操性、有效性,把最新的技术成果纳入鉴定内容,提升技能层次水平,落实教育部提出的“1+X”证书制度,扩大学生获得证书比例,使培训鉴定真正达到引导职业技能提升的目的。精准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合作院校社会影响力,行业与专业结合,围绕信息化技术、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社会责任和文化素养等培训内容,开展针对地方特色产业、优势农产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相关专业的技能培训,通过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互动,形成良好学习氛围,为巩固扶贫成果、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7.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智慧校园协同互联项目

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智慧校园建设是提高学校现代化治理能力和实施“智慧职教”的基础性工程,重点包括资源共享平台、在线教学平台、智能教学工具、智慧教室教学支持平台和人事、学生、科研、服务等管理平台。协同合作院校应充分利用智慧校园建设契机,确定智慧校园协同互联互通建设项目,共同研究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打通信息共享通道,为协同合作院校的共同发展和深度融合提供“互联网+协同发展”方案。共同谋划设计智慧教学环境,使合作院校的教学平台、资源库、网络在线课程、实训室、数字图书馆等资源互联互通,为“互联网+”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保障,实现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教学环境包括校园内所有的学习和生活场景,如宿舍、教室、实训室、图书馆、食堂、操场等,确保无线网络高质量、全覆盖,教室内的有线网络要确保高速畅通,为学生方便使用移动终端创造条件。将教室的空间设计与智能网络设计相融合,为教师组织开展混合教学和翻转课堂提供支持,将物理空间、数字空间和虚拟空间打通,让学生喜欢走进教室,愿意留在教室。互联互通的智能校园环境,有利于合作院校“师生协同一体化”融合,教师依托于同一平台空间,共同探索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引领”效应,提升教学水平。互联互通的智能校园环境,有利于提高学校现代治理能力,提升管理效率,利用大数据,实时掌握学校运转动态,及时作出有效决策。互联互通的智能校园环境,有利于合作院校协同发展,使得以项目为载体的微观协同可观测、可总结、可评价、可复制。

四、建立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微协同的激励保障机制

(一)完善考核机制,调动院校协同合作的积极性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在于协调发展机制不健全,协同合作各方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回应。职业院校的利益诉求可能较复杂,获得上级政府或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与财政投入、家长与学生的认同和选择、社会的声誉等可能都是职业院校的利益诉求[8]。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显著,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合作是不会持久的,也无法形成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区域内各成员是否具有相对同一性应当是政府行政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就现实国情来看,京津冀区域内各成员有着相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职业教育政策基本一致,各自的利益诉求方式也比较相似,因此,通过以制度创新或政府推动为特征的公法模式,通过缔结行政协议或颁布共同立法等公法机制,区域一体化或区域法治协调更容易取得成功[9]。教育主管部门应把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发展情况纳入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年报中的数据平台要增加协同发展投资资金情况、交换培养学生数量、合作项目执行情况等。

(二)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调动院校协同合作创造性

财政支持是做好协同发展的基础,是协同发展政策落地的根本保证。从宏观层面,三地政府间可根据自身教育协同的需要,购买跨区域的教育服务或优质教育资源。国家联合三地建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专项经费,为京津冀三地师资培养、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提升提供资金支持,为教育项目、基地、学校建设等提供资金保障[10]。从微观层面,协同合作院校要照顾到彼此的利益诉求,合作双方要以项目为切入点,制订可执行、可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方案,要有专门的协同发展项目预算,保障项目需求资金。合作项目资金往来要符合市场规律,让教师、学生、学校在协同发展中受益,协同发展是合作共赢,不是扶贫项目,只有利益得到合理分配,协同发展才能走得更远。

(三)完善校内评价机制,调动教师参与协同合作主动性

实现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微协同发展需要发挥学校在协同发展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学校的内生动力,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落实落细,而学校的内生动力源于教师。学校应完善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把教师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建设,纳入教师评优、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评价指标体系中,与教师职业发展职级晋升相关联,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协同发展的主动性。

实现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关键是协同院校要担负起主体责任,从国家战略的视角出发,正视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差异,找准院校自身定位,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微观协作项目为切入点,在微观协同发展上下大功夫,实践探索以项目为核心的微观协同模式,进一步深入推进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进程。

参 考 文 献

[1]H·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89.

[2]中国新闻网.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十三五”专项工作计划发布[EB/OL].(2017-02-17)[2020-05-17].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K0BHK.

[3]李孔珍,张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三种管理模式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19-127.

[4]中国教育新闻网.津冀部分高职院校结对研讨交流论坛在天津举行[EB/OL].(2019-11-14)[2020-05-17].http://www.jyb.cn/rmtzcg/jzz/201911/t20191114_274607.html.

[5]天津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津冀部分高职院校结对研讨交流论坛在天津举行[EB/OL].[2020-05-17].http://www.tjvae.cn/html/2019/mtgz-tj_1118/4046.html.

[6][10]薛二勇,刘爱玲.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政策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6(11):33-38.

[7]张强,邢清华,刘晓梅.京津冀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18):25-31.

[8]孙翠香.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现实审视与困境突破[J].职业教育研究,2018(11):18-24.

[9]榮利颖.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21-126.

Abstract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mainly focuses on the macro-policy level, while theres less research abou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mong colleges at the micro-level. Besides, there is no feasible path in 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level. Therefore, based on the synergetic theory,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micro-coordinated Paradigm of Beijing-Tianjin-Hebei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irstly, the effective micro-level collaboration has formed through integrated design, dual-agent guarantee, four-phase effective connection, several micro-collaborative cooperation projectscoexistence. Secondly, the talent training is carried out in a multi-dimensional and in-depth collaborative integration, so that the elements of the subsystem have a benign and orderly interaction. Thirdly, a micro-synergy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Beijing-Tianjin-Hebei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achieve a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a higher level.

Key word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icro-coordinated paradigm

Author  Ma Chengdong, professor of He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ijiazhuang 050061); Liu Xinju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ebei Vocatiional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