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沉浸式”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0-03-17 09:35杨智娟何宏杰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沉浸式群文古诗文

杨智娟 何宏杰

教学中做任何一项研究都应该充分了解学情,以数据说话。针对本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设计两份调查问卷:“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现状调查问卷”“苏轼诗文教学现状调查”。两份问卷分别设置了20个和10个问题,有针对性地了解到学生目前古诗文学习现状,以及对苏轼的了解情况。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诗文缺乏兴趣。原因可能来自教师、学生自身或家庭。

学生获取古诗文的渠道过于狭窄。由于学生对古诗文本身不感兴趣,加上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他们根本不会主动去书店购买相关书籍。

教师教学方法传统,教学形式单一。重视教师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教师忽视了古诗词的诵读,不重视情感陶冶,只靠简单的说教是无法引起学生共鸣的。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老师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教学目的

新课改对高中生古诗文阅读的数量和鉴赏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高中古诗文群文阅读研究成果的了解以及培训学习,并结合我校古诗文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议题“群文阅读议题选择及教学实践初探——以苏轼诗文为例”,采用多文本“沉浸式”体验教学,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最后爱上学习,主动学习,达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的“沉浸式”体验教学。

四、教学步骤

1.教师精选文本,注重多文本的联结点和出发点。所谓群文阅读并不是在一堂课上让学生快速地阅读完一大堆文章即可,而是选取一部分有内在关联的文章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去体验感知,进而集体建构。这里选取了体现苏轼其人“至美”和“至爱”的作品,以古诗文“沉浸式”比较群文阅读方式获得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

2.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走进作者的内心,以作者的双眼观天下。阅读,原本靠的就应该是熏陶,而不是说教。所以,本课题旨在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让他们尽情地演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如“至爱”议题下的《水調歌头·安石在东海》体现的是苏轼渴望弟兄两个能相从而乐。“回魂牵梦绕的眉州去吧!我醉后唱歌你就应和,我酩酊倾倒你得搀扶。让我们同享美酒,忘却烦忧。就算有雄心壮志的人会瞧不起我们,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就悉听尊便好了。重要的是我们兄弟在一起,在一起……”《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的是苏轼的那种心痛。“一想到你,我就有千言万语想要对你说,可惜现如今你我已是阴阳相隔,你孤零零的坟墓与我相隔千里,我能何处诉说凄凉?梦境是那样的清晰,但又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即,对镜梳妆的情境是多么熟悉,但阴阳相阻,只能相顾无言。情感的通道唯有泪腺,此时的描写如黑白默片中的一个特写镜头:泪放肆地流淌,默无声息,纵横脸庞;而最令人断肠之处,乃是想起明月之夜,山冈之上,你无法言说的孤独。”在阅读这两篇文章时,让学生深情朗诵,并创设情境进行演绎,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哭、去笑,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

3.生生合作,对文本进行归类,交流情感体验。在自主体验情感的刺激下,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对所学文本进行梳理。如《西江月·平山堂》对恩师的无尽缅怀之情,《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顺境时共玩乐,逆境时共患难的真挚友情,《浣溪沙(其一)》始终与百姓站在一起,以百姓之乐为乐,作为地方官对百姓的体恤之情。由兄弟、妻子、恩师、朋友,再到普通老百姓,苏轼文本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让我们体会到苏轼其实是一个胸有大爱,仁爱至极的人。又如“至美”中,通过生生交流体验,体悟诗歌中既有自然风景之美,也有人文景观之美,既可以看到诗人品格之美,又可以感受诗歌情感之美。这种课堂构建之下,学生很快就能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架构去分析诗文,这种情感体验已经成为群文阅读课堂创设议题的比较妥当的结构。

综上所述,“沉浸式”体验教学有助于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一个好的群文阅读课堂应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寻求知识的力量,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沉浸式群文古诗文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沉浸式”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艺术与技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