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培养视域下对高职数学教学目标的探讨

2020-03-17 03:56毛天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3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目标高职

[摘           要]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以城市轨道运输专业为例,通过对用人单位岗位能力需求的调研、对城市轨道运输专业教师的调研,结合学生个人发展素质需求分析以及数学课程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性,探讨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确定,抛砖引玉,希望能为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数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3-0057-03

一、背景介绍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为了进一步办好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国务院2019年1月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发挥其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高职学院需要为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数学是研究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重要工具之一,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要基础课程。在高职阶段,数学学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数学课程标准的确定对推动高职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全国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标准,因为各校开设的专业不尽相同,对数学教学需求不一,建立全国统一高职数学教学标准需要考量的因素多、难度大、实用性不明确,目前国内各高等职业院校多采用自己编制的课程标准或大纲开展教学工作,而制订高职数学课程标准,需要我们先明确高职数学的教学目标。本文将以城市轨道运输专业为例,从用人单位能力需求、专业课程学习需求、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以及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这四个维度,分析、探讨、确定在素质培养视域下高职数学的教学目标。

二、确定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路径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本文以“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就业岗位能力需求和专业课程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在素质培养视域下确定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城市轨道运输专业属管理类专业,相对于高职中常见的通信、信号、机械、电子等专业而言,该专业对数学知识的要求相对少一些。本文以该专业为例进行高职数学教学目标的分析,试图得出对这些看似不需要开设数学课的专业而言数学学习依然很重要的结论。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了解企业对该专业相应岗位能力的需求;通过对城市轨道运输专业教师的调研,了解专业课程学习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根据数学课程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性,结合学生个人发展的素质需求,确定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从而制订出合适的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标准。

本文确定的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路径如下。(参见图1)

三、高职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专业背景介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应运而生。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信念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具有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道路运输行业的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等职业,在城市轨道交通站务员、车站值班员等岗位群能够从事客运组织、行车组织、票务组织、客运服务等工作,具有“四个自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劳动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对用人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调研

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解读,我们明确了该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根据就业岗位,我们对一家用人企业(深圳地铁)做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深圳地铁一线员工以及部分管理岗位工作人员,调研主题是工作岗位对数学能力的需求。

对调研结果的分析表明,用人单位(深圳地铁)相关工作岗位员工需要具备一定数学素养,且工作岗位对逻辑思维能力的需求高于对数学知识的需求。该企业需要的能力集中在:学习力,逻辑推理能力,组织、沟通能力,条理性、应急处理能力、规范性。

(三)专业课程学习对数学知识需求调查分析

主要通过对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运输专业相关任课教师的访谈、调研,了解到专业核心课程对数学的知识需求集中于运筹学。运筹学是现代管理学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20世纪3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在决策时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依据,是实现有效管理、正确决策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学说。

运筹学的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基础的线性代数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计算能力。运筹学的学习与高等数学、概率论等数学知识的联系并不紧密,但是前期数学学习养成的数学思维方式、培养出的逻辑思维的严谨性是运筹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即城市轨道运输专业课程的学习,除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数学运算能力,更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相比掌握基礎的数学知识而言,对数学思想、数学思维层面的学习要求更高。

(四)学生个人发展核心能力需求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我国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涵盖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

数学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数学学科中的具体化,是可伴随学生终身的,能让学生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社会。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在于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數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综合素养。数学核心素养中关键能力包括数学抽象能力、数学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直观想象能力、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

四、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参见图2),结合高职阶段在校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们将高职数学学习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一元微积分、矩阵)、能力目标(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建模意识)、素质目标(爱国、工匠、学习力、合作)。以素质培养为目的,以知识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需求,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我们将高职数学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确定为: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联系,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数学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一元微积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概念,能进行基本运算。

2.掌握矩阵论中基本概念、基本运算,能用矩阵运算求解n元线性方程组。

(二)能力目标

1.具备一定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基本概念的学习,渗透数学建模思想,体验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应用意识。

2.能正确进行基本运算。通过基本运算训练,提高逻辑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3.能规范书写数学运算式。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以及服从规则的意识。

4.具备一定的直观想象能力。利用图形结合,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

5.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通过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计算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等多种思维能力。

6.具备一定的学习力。通过课程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三)素质目标

1.热爱祖国,具备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较强的责任心。

2.培养工匠精神,具备遵章守纪、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3.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4.具有较强的沟通、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所需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数学学习能培养学生支撑其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根据就业岗位需求,结合学科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将是我们制订高职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抛砖引玉,希望本文能为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谢淑润,靳丽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7:222.

[2]孔凡哲,史宁中.中国学生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概念界定及养成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7(6):5,11.

编辑 赵瑞峰

①本文系2018年度职业院校教育类教职委公共基础课程一般项目“关于中高职衔接中高职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研究——以轨道运输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8GGJCKT1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毛天梅(1968—),女,四川威远人,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目标高职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利用绘本优化大班数学课程之浅见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