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2020-03-17 03:56解积文刘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3期
关键词:工匠校园文化校园

解积文 刘勇

[摘           要]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态度、促进人文素养的形成。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能够将职业教育的特色完美地凸显出来,推动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发扬,符合职业教育培养的要求和目标。我们应该重视工匠精神发挥的作用,借助校园建筑景观的别致设计、校园活动引领、感知公司规章制度的严肃性、营造精神文化氛围等方面路径,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塑造勤劳、朴实的精神,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对工作的责任感,进而为社会输送更多应用型人才。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3-0108-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人们的生活赋予了新的活力,特别是我国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的进步也给当前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工匠精神也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赋予了全新的时代特征。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出更多新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素养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一、新时期工匠精神的重要诠释

(一)充分体现热爱岗位,奉献敬业的精神

学生开展职业生涯学习时需要养成热爱岗位和奉献的精神,这也是工匠精神的主要表现,其彰显了劳动者对职业的一种态度和认真程度,保障职业学生能够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让学生能够安心本职的工作,通过不懈努力和奋斗,勇于创新和探索,积极进取,将自身的职业当作永生的事业,而非用于谋生和赚钱的工具,从而立誓将自己打造成一名对待工作耐心、不怕辛苦的工匠。

(二)充分体现脚踏实地,安守本分的精神

工匠精神还表现在能够专注于一件事情,能够在浮躁的环境中养成沉着和淡定的心理,哪怕是在工作中和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难题或者利益的诱惑等,也能够坚持下去,用一辈子的精神去追求和勇敢地拼搏。例如:在工作中不投机取巧,不利欲熏心,做事情脚踏实地,做任何事情遵循“质量至上”的原则,注重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进行雕琢,从而做到100%的精准。这是一种完美主义的表现,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做出粗制滥造或者生产出伪劣的产品,以次充好,违背工匠精神。

(三)充分体现与时俱进,提高创新水平的精神

工匠精神崇尚的是坚守和执着,而执着是那一份毅力,坚守的是自身的一份责任。但并不是理论意义上的故步自封和循规蹈矩,简单地重复某一项操作,而是能够拓展思路,积极进取。因此,新时期的工匠精神不仅承担着传承和发扬的责任,还需要努力创新,提升自身的创新水平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新时期背景下能够为企业增添色彩,提升竞争优势。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路径

校园文化渗透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方面,工匠精神融入这几个方面,能够将工匠精神散布在校园各个角落中,进而为职业院校形成特色的校園文化,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高职学生了解国之大匠背后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以及需要具备的一些高贵品质。

(一)校园建筑景观的别致设计,渗透工匠精神

校园文化中最为直观的部分就是遍布在校园各个角落、人们能够用感官直接接触到的一些实物。这些实物主要包括建筑物、图书馆、宣传标识和体育馆等基础设施,将工匠精神融入物质文化中,能够让高职学生和教师在渲染的工匠精神氛围中接受熏陶和感染。校园建筑景观等物质设施在建设时注入工匠精神,不仅仅能够突出文化景点的别致,还能够将校园成长的经历和过程等展示出更为深层的内涵,使其不再仅仅为了造景而点睛,还能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高贵品质和工匠精神,需要从物质环境入手,寄情于学校的山水和雕塑等景观环境,从而在突出校园文化层次和地位的同时,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思想。例如:借助岭南师范学院景观设计的经验,该学校为了弘扬工匠精神,积极打造校园景观,如书院广场、百年师范纪念塔、陶壁《问渠》、博学园、慎思园、笃行园、立德园等校园文化景观,初步构建了文化育人的理想境界;“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个大字摆放在新图书馆的中央,这不仅仅是大学之道,还是整个校园文化的精髓,指引着其他景点有序构建,并以此为灵魂,时时告诫师生能够了解来到学校学习的目的、该如何学习等,从而发挥出引导人前行的作用。

(二)校园活动引领,指引师生的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主要形态,其内容主要包括师生之间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些方式形式所营造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等。利用校园行为文化凸显出工匠精神,需要对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注入,从而达到校园文化育人的目的,让学生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入手,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以此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约束。以下对行为文化进行了细分。

1.学生学习文化。利用合作学习和创新性学习以引导学生的观念,让学生在合作中能够对问题进行细细的揣摩和研究,再融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意识,以此影响学生之后的学习。

2.学生活动文化。学校定期举办的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等通过让学生自己策划、主持、演讲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例如:学校为了能够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通过开展“劳模工匠走入校园”的活动,以“匠心创造非凡”为主题,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能够心怀大爱,心怀善良,位于社会之中,方能找到自身的方向和在未来创造出一番成就。同时,学校邀请养老院的一些退休工人等,分享他们的一些求艺过程、技能锤炼和拼搏奉献的经历等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劳模精神和共享精神,让学生在之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一丝不苟、脚踏实地、潜心钻研,成就一番事业,成为工匠精神的重要传承者和引领者。

3.教师和学校领导行为文化。例如:对待工作需要一丝不苟,保持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特别是在态度上和行为处事上要发挥人身示范的作用,在思想上感染和引导学生。又如:举办定期的校园招聘活动,帮助学生参与到各个环节中,从而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文化和制度,从而直观地感受到企业精于每一个细节和对待工作严谨的态度,感受到办公室人员专注做事的氛围等。

(三)借助公司规章制度,感知现代化治理的严密性

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是对师生对制度是否遵守等进行的文化引领。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后,需要员工遵守,这样才能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还能够减少一些重大的失误和造成公司各项风险的发生。因此,制度文化的建设也是校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學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对学校学生发挥着制约的作用。学校制度文化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也对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等提供了重要的支撑。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就是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高职制度文化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严格把关,融入工匠精神,以此在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将工匠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技术,将企业行业中的一些规章制度、岗位的职业要求、操作标准等张贴在校园板块中,既能够发挥宣传的作用,还能够让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方面地了解公司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规章制度需要符合高职院校的职业特征,即应用性和技能性特征,从而在各项校规校纪中融入工匠精神,打造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例如:对于在校学生的着装、学校礼仪等进行严格遵守,以让学生认识现代化治理内容,认识到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重要性。

(四)精神文化氛围中渗透工匠精神,培育学生的高贵品质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等发挥着引领作用。而精神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隐形的、持久的特质,在融入工匠精神时需要对其进行挖掘,以帮助学生对举办各项活动中所渗透的工匠精神有所领悟。例如:以工匠精神为教育主题开展的各项创意大赛,帮助高职学生了解到创新精神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寻找身边的工匠”活动,领悟工匠背后的艰辛;“产品艺术体验和展示,激发创作的灵感和感悟到精彩瞬间所带来的震撼”;富有中华文化传统韵味的《脊梁》现代舞、歌舞《不忘初心》、音诗画《穿越时空的对话》《我是工匠——陈亮》等让学生感悟新时代的匠人风采。又如:在实践技能训练体验中体现工匠精神,通过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兼职等让学生能够在劳动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组织文化讲座和论坛;开展校训等主题文化活动,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精神塑造工程的发展。同时还能够通过观看大国工匠相关的影视作品等,以培养高职学生不懈追求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进而成为社会所需人才。

总之,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对人才资源的输送和储备承担着重要使命。而校园文化是培养人才的重要路径,将工匠精神植入高职校风、学风的建设中,能够全面渗透工匠精神,使高职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养成专注、严谨的治学态度、“守匠情、践匠行”的重要使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云波.对标工匠精神 提升职业素养[N].衡阳日报,2020-05-20.

[2]张健.发挥文化对工匠精神和人才的塑造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2-17.

[3]曹婷.“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之探索: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9(37):235-236.

编辑 马燕萍

①本文系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校级课题“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编号:HZY2018P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此课题属于“双高”建设中的卓越工匠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解积文(1982—),男,汉族,山东龙口人,硕士,助教,就职于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校园文化建设。

刘勇(1982—),男,汉族,吉林德惠人,本科,学士,就职于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学生管理素质教育。

猜你喜欢
工匠校园文化校园
90后大工匠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致敬!老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