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产教融合视域下劳动素养融入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0-03-17 03:56莫春华刘结玲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3期
关键词:劳动精神高职

莫春华 刘结玲

[摘           要]  劳动素养对职业教育培养“德技并修”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的产业生力军具有重要意义。从“旧”“缺”“虚”三个方面分析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融”“创”“合”三个方面探索劳动素养融入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路径,旨在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关    键   词]  劳动素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3-0110-02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以促進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德技并修”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劳动素养对于职业教育的学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创业是民族发展之根,是国家振兴之魂,应将劳动素养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中,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当前高职院校劳动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劳动素养是指人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人的素养,包括劳动观念、劳动心态和劳动技能。然而,由于劳动教育的缺失,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的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素养教育表现为如下特点。

(一)旧:劳动素养教育做法老套,缺乏新思路和新做法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缺乏新思路和新做法。从幼儿园开始教师就对小朋友进行劳动意识的教育,比如要求小朋友们“做爸爸妈妈的超级小帮手”“力所能及地做一些有意义的、轻微的劳动”;到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每天安排值日生进行教室的清扫,每周安排进行一次校园卫生大扫除;到了大学期间,因为没有固定的班级教室,所以连教室的值日清扫也不用安排了,只是象征性地进行公共区域清扫、宿舍的卫生清扫或是拔草、种花等劳动。也就是说,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进行劳动教育,但大多数都只停留在做值日生、大扫除,劳动只停留在校园卫生的清扫,没有创新的思路和做法,缺乏劳动素养教育课程、专业教育以及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融入,更没有融入创新、创业的教育中。

(二)缺:劳动素养教育缺乏与第一、二课堂的衔接机制,缺乏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1.劳动素养教育缺乏与第一、二课堂的衔接机制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也仅仅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传授,极少涉及把劳动素养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进行有效结合。没有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又注重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只是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关于劳动方面的思想教育,被动地去进行卫生清洁和拔草、种花等劳动实践,缺少与第一、二课堂的衔接机制、鼓励引导机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对热爱劳动、参与劳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2.劳动素养教育缺乏引导,缺乏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目前高职院校都在鼓励和教育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尝试,但学生往往因为缺乏经验和技能,容易造成创新、创业的失败,失败后学生往往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意志,害怕失败、害怕吃苦、害怕艰辛的劳动,也就没有了再次创新、创业的勇气。同时,在课堂的教学、实训、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通过有效的制度、机制去引导、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意志,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不够。

(三)虚:劳动教育虚化,多浮于形式

目前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绝大部分都参加过劳动实践、卫生清洁、勤工助学等岗位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仅停留在表面,学生参加活动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被动地参加,劳动素养教育呈现出虚化的倾向。由于培养劳动素养的活动虚化,最后导致大学生在职业生涯的规划或是工作中较少愿意到艰苦的边远地区,到农业、农村中去工作,缺乏敢想、敢闯、敢拼的精神和勤劳的品质。

二、劳动素养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劳动素养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仿真式实训和真实公司的运营过程中,大学生既能接收知识,又能体会创新和创业的艰辛。把劳动素养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训和真实公司的学习、创业中,面临的各种诸如资金短缺、目标计划的拟定、实施、营销模式、营销方法、人员管理等困难,更需要学生养成增强素质、顽强奋斗、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品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

(二)劳动素养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育大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品质

大学生劳动素养需要大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的参与中不断得到提升和增强。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可以参与各种科技活动、文艺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创业活动等实践活动,每种活动均来自学生的创新、创造,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逐步养成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品质。

(三)劳动素养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和勤劳品质

大学生劳动素养需要在第一、第二课堂活动中逐步渗透培养,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培训,尤其是加强创新创业的教育和培养中,把劳动素养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养成爱劳动、勤劳动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和勤劳品质。

三、劳动素养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一)融:把劳动素养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奋斗精神

让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通过在校真实地参与创办公司或参与校内真实的创业公司的管理、运营,感受创业的艰辛,进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使学生形成果敢、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和勤劳品质。

1.将劳动素养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和勤劳品质

由于高职院校职业化教学的特点,学校就是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要阵地:一方面可以通过院、系两级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大力推进对学生开展培训班,加大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和指导;另一方面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宽松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在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同时,通过实践和实战的演练,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创业的艰辛、工作的艰难,促进大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

2.将劳动素养融入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大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品质

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把劳动素养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创新创业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通过创新创业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充分发挥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大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接收学生实习和就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二)创:创新劳动素养培育的机制和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品质

劳动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勤劳品质。大學的劳动教育其实就是观念和品德的教育,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取过程其实也是劳动观念、品德获取的过程,所以,专业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一种形式。

1.把劳动素养写进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品质

在新的时代,需要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通过劳动课的形式推动劳动素养与第一课堂相结合,要求每一位高职学生都必须达到目标要求,以学生获取学分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在制度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勤劳品质。

2.把劳动素养融入第二课堂培养体系,推动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

大学生劳动素养可以分解为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品质等若干个细化的具体要求,这些具体要求可以第二课堂积分的方式来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第二课堂积分的内容包括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校园环境卫生活动、寒暑假各类劳动等活动,这些活动均被赋予一定的积分,而学生通过有效参与活动的方式获取积分,当学生达到一定的积分则可以评定为一定档次的劳动素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上推动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

3.把劳动素养教育作为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一,激励学生提高自己的劳动素养

大学期间,学校每学年均组织评优评先,目的是树立典型,激励学生。在评优评先过程中,则可以把劳动素养作为评优评先的主要条件之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制度的层面激励学生自觉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劳动素养。

(三)合:家校合一,教育引导学生做到思行合一,让学生树立劳动精神

家庭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起促进作用。学校通过第一、第二课堂的教育和引导,把教学内容和劳动素养结合起来,通过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领悟劳动精神,培养劳动意识。要做到家校合一,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培育,使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让学生树立劳动精神,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合一。

参考文献:

[1]张志坚,王炜.大学生劳动素养审视:现状、原因与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20(3):42-43.

[2]宋宝萍,刘慧.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黑河学刊,2020(3):126-127.

[3]张菊香.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创新与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9):100-101.

编辑 马燕萍

①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编号:GXGZJG2018B071);2017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共青团改革背景下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路径的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7MSZ014)。

作者简介:莫春华(1971—),男,汉族,广西岑溪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党建、连锁经营、创新创业教育。

刘结玲(1987—),女,壮族,广西贵港人,管理学硕士,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劳动精神高职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