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供给侧背景下的专业设置研究

2020-03-17 03:56李娥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3期
关键词:供给实训设置

李娥

[摘           要]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结构存在不平衡、不对称的矛盾。究其原因是专业设置存在雷同化、功利化、盲目性、非本地化等多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在供给侧改革的前提下,从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增强人才需求预测,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提升优质专业的供给水平;加强与地方产业的对接,满足地方对人才的需求等四个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对策。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供给侧;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3-0124-02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存在雷同化的倾向,人力教学资源浪费严重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大众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雷同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各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亮点不突出,导致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迎合有些学生和家长对热门专业的需求,无视现有的办学条件,漠视师资力量的实际情况,忽视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一窝蜂地设置“热门”专业,造成高职院校同类型的专业设置大面积雷同,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大范围重合,同时期的毕业生大量过剩,不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无门,赚钱无望,家长着急,学生绝望。而企业急需、产业急盼的一些应用技术型、技能型的新兴专业人才严重不足,造成高等职业教育“产能过剩”,学校教育资源和学生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空置。

(二)专业设置存在功利化的现象,缺乏对专业的前瞻性规划

当前有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唯市场论的导向突出,一切根据“当前就业率”来设置专业,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严格的科学论证和未来发展的战略眼光。还有不少高职院校缺乏对未来就业需求的研究和准确判断,对未来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所需师资和办学软硬件条件等缺乏提前规划,超前谋划。甚至放弃自己的具有长期悠久历史积淀,良好师资和丰富办学经验,良好知名度优势的传统特色专业,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得不偿失。

(三)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的问题,活力动力明显受限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院校专业设置的盲目性。有些高职院校不顾自身条件和软硬件设施是否完善,专业力求大而全。既有市场需求不足的夕阳专业,又有缺乏市场需求的僵尸专业。专业过多,导致学校的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条件、教育经费等分散,专业特色弱化,活力不足;二是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从招生开始,专业选择的主动权就基本在学校,学生在专业上基本没有更改的可能,学生的专业选择权被悬空和搁置,对自己今后从事的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造成学生的专业兴趣不强,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在参加学习实训时整天混日子,专业能力大打折扣,就业自然会受限。

(四)专业设置存在非本地化的趋势,与地方人才需求不尽适应

许多高职院校建立在地市、州所在地的中小城市,生活在当地,学习在当地。由于城市规模、生活待遇、工作环境与人才需求不对等,高端人才不容易引进,城市的发展和企业的兴旺,使得对有技术、有文化的技能人才需求也是十分迫切的,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也是巨大的,也是实现学生“就业率”提高的可靠的来源、稳定的保障。但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所在地产业的需求脱节,不能适应市场、行业的发展变化和需求,出现了“需要的专业没设”“设了的专业没用”的现象。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应对对策

(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积极开展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对标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起主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专业设置预警与淘汰机制。具体地说,在专业设置和调整方面做到增减有度,收放自如。要超前设置前景好、具有战略性的专业,主动创建、重点扶植和发展一批新兴边缘学科、高新技术和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停招撤销过剩专业,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養符合地方产业发展定位,契合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求,形成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间的结构平衡和良性互动。加大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信息公开力度。让学生和家长能及时、方便、准确地了解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现状,做出正确决策。

(二)增强人才需求预测水平,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实现精准供给。“就业难”是一个伪命题。一些大学生在为找不到工作而烦恼时,企业同样也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这是由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信息不对称、需求不平衡造成的。高职院校要精准定位社会需求,促进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灵活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人才供给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长远需求无缝对接,实现人才可持续供给。根据“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就储存什么样的专业”的原则,为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高标准发展提供安全可靠保障。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影响就业结构,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瞄准产业机构改革的步骤,提前谋划,快速反应,精准施策,大力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加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设置和建设。高职院校要避免盲目跟风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要结合自身在师资力量、装备特色、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传统特色专业的学科优势。

(三)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提升优质专业的供给水平

高职院校要把人才质量的培养作为办学的首要目标。要在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下功夫,花力气,担当起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教师队伍结构应多样化、广泛性、社会化,吸纳企业一线的专业人员、能工巧匠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兼职师资力量。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换代,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要积极主动与企业合作,建立完善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实训基地。建立学生的再教育、再培训机制。为学生提供终身服务,做学生永久、固定的“充电站”。

(四)加强与地方产业的对接,满足地方对人才的需求

技能人才的培养要与地方产业需求相适应。地方的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一般而言,地方有相对成熟稳定的基础设施,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就近方便企业实训基地,有吸纳毕业生的巨大空间,更重要的是对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地方政府应重视高职院校对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支持其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结合本地社会发展需求、产业结构特色与学校办学优势,加大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沟通联系,主动与地方企业开展合作,开展“订单式”教育,使培养的人才更贴近市场,合乎企业需要。立足地方重点行业、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契合性。充分利用地方先进完善的实训基地,实现教育和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促进学生在本地就业的比例不断提高。企业可根据自己产业发展的实际和人才发展需求,主动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培训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三、结语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作支撑,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引领,加强人才培养,强化教育质量,提高技能人才的市场竞争力,把提高专业设置和建设质量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和重点。为中国新型工业化、服务现代化储备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服务业由弱到强的历史跨越,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S].2004.

[2]马世洪.以供给侧改革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J].中国高等教育,2016(5):15-18.

[3]谢西金,杜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策略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7(4):62-66.

[4]沈徽青,王冀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专业设置的不适应性及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1994(4):11-14.

编辑 武生智

猜你喜欢
供给实训设置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供给侧”何以流行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