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20-03-17 19:20冯泽虎张强王光亮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3期
关键词:团队精神智能专业

冯泽虎 张强 王光亮

[摘           要]  当今世界的竞争无处不在,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归根到底,竞争的关键在于人的能力,而人的能力的关键在于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无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所应具备素质的核心要素。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又是青年人中的优秀分子,因此作为未来人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培养显得意义非凡。作为高职教育者,对于如何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高职学生就成为教育教学中首要研究的课题。智能制造专业群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为契机,探索了一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模式,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关    键   词]  创新思维;团队精神;创新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3-0014-02

創新创业能力是能够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和新事物的各种心理特点的综合,是指能独创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而以创造性思维为创造性心理的核心。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1998年11月24日,国家领导人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的讲话:“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以此次讲话为契机,我国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教育界引发了一次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以及方式方法的大讨论。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

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对创新的崇尚意识与参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很大反差:一方面,在认识上追求创新,体现比较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又在行动上存在执行力不强,主动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的消极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

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设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限制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思维相当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

大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敏捷,然而由于他们的知识面宽度不够,导致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度性,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和突破。

(三)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

大学生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会产生灵感。我国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应试能力较国外学生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在动手能力与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方面弱于外国学生。

(四)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当的发展,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甚至放弃追求。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经在一个教育论坛上指出:“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一代、二代的年轻人缺乏创新创业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的瓶颈。”造成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欠缺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教育体制因素、大学生所处的年龄特质因素,以及求稳趋同、不敢求异冒险的民族特性的影响等。尽管困难重重,但是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大对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使教育工作者们不得不迎难而上,积极探索解决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二、大学生团队精神现状及分析

“团队”一词,英文名为“Work Team”,其含义是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的最低层次的组织。实质上,团队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行为上有共同规范的一种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组织形态。团队精神,就是个人在实现自身理想的过程中和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自愿主动与组织成员积极协作,使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得到有机的统一。

大学生长期生活在集体中,团队精神的高低也成为考验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一个标准。在当前社会竞争中,人的非智力因素对人的竞争实力的影响越来越大。无疑具备团队精神的人将会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只有充分理解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会具有理解、辨别和感受不同情境的能力,生活中才会更能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处理问题时更善于与人沟通,行动中也更乐于帮助别人。而当前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多为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很多人从小强调自我中心,只要求社会及他人对自己关心,缺少互相帮助及协作精神。因此,在大学期间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三、智能制造专业群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实践

淄博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自组建起,就非常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几年来,专业群的学生每年都参加全国、全省的各种技能比赛、创新大赛,成绩卓著。综合分析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离不开学院和智能制造专业群相关系院的重视和支持,在人力、物力上舍得投入;其次,成立了一支技术过硬,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队伍,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最后,智能制造专业群对于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的选拔和培养已经形成了一套全面系统的管理模式,并且不断地完善,保证了学生的素质水平。

(一)高水平的支撑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精神创造良好的硬件支持

在学院的支持下,智能制造专业群投入大量资金设立专门的大赛实训室,提供成套的实训设备和实训耗材,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梦想的实现提供后勤保障。这样,学生除了时间和精力几乎没有任何的物质投入,但是一旦参加大赛获得了名次,物质奖励全部归个人所有,而且最重要的是学生个人的能力和素质也得到极大的提高,这就是吸引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学生不断报名参加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智能制造专业群的教学水平和声誉也得到肯定,双赢的结果使学院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回报。

(二)打造一支技术过硬、有创新精神的指导教师队伍

智能制造专业群以实训部牵头,各个教学部积极配合,成立专门的学生技能培训小组,由实训部负责,各教学部根据需要提供指导教师,专门为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指导和服务。实训部负责各种大赛的参赛联系、组织工作,曾经多次带学生参加大赛,经验丰富;指导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专业水平高,对学生认真负责,也有长期在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老师,实践能力强。指导教师们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指导学生,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解决了知识面窄、思考深度不够的难题。

(三)创建智能制造专业群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321”培养体系

“3”是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指导为辅的三方合作的教与学合作机制。“2”是指两个平台,一个是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另一个是成果孵化平台。学生一方面通过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另一方面通过成果孵化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设计实施,两个平台优势互补,使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与提升。“1”是指一种较强的专业综合创新与创业能力,学生通过“3+2”的学习与实践锻炼,必须具备一种较强的综合实践创新与创业能力,如,智能电子产品研发领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机电控制系统设计领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等。

(四)形成不断完善的人才培养及淘汰机制

1.人才选拔

每年新生入学后,实训部都会利用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宣传,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大一下学期开始陆续选拔,通过老师推荐和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主要审查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专业成绩,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二是学生的品质,包括个人品德、勤奋与否等,以保证学生的整体素质。

2.“传帮带”良性循环

除了指导教师,还形成了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在为指导教师分担一部分工作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引入团队竞争机制

从一开始就分组进行培训,小组间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既促进彼此间的提高,也能不断地实现优胜劣汰。在竞争的氛围中也能促使学生不断创新求变,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参与实训室管理,培养归属感

实训室的管理工作是大量而烦琐的,由参加培训的学生参与管理,一来每天都可以接触设备,在无形中不断地实践理论学习内容;二来学生可以培养归属感、责任感,来自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在一组中进行管理工作,能够建立深厚的情感,也能培养彼此的默契,从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

就是在这样的有硬件保障、有老师耐心指导、竞争向上的环境中,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学生在各种大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有多个学生团队即将创业。近几年来,智能制造专业群探索出了一套理念先进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莹.大学生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J].内蒙古示范大学学报,2009(5).

[2]张鹏,于兰,刘助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

[3]李會娟.浅析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编辑 张 俐

①基金项目: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148)。

作者简介:冯泽虎,男,山东莘县人,硕士,副教授,高级技师,ABB机器人及应用认证讲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与智能控制技术。

张强,山东淄博人,博士,讲师,现任教于淄博职业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模糊控制与工业机器人技术。

王光亮,男,山东淄博人,硕士,讲师,现任教于淄博职业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研究方向:电子信息技术。

猜你喜欢
团队精神智能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智能烹饪机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超智能插秧机
编者的话
体育游戏,魅力无限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自由光2.4L专业版+智能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