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马俊河:心怀故乡 筑梦沙漠

2020-03-23 05:07杨小雪
农经 2020年2期
关键词:梭梭绿洲治沙

杨小雪

甘肃省民勤县位于腾格里大沙漠西端,北接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西南连祁连山,从地图上看,民勤像一根楔子,插进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中间,阻挡着两大沙漠“握手”。民勤曾靠着从祁连山流下的石羊河的滋润,水草丰美、物产富饶。然而,到了近现代,由于气候变化、上下游无节制用水,再加之西、北、东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民勤的荒漠化面积已占土地面积的89.7%,荒漠边缘以每年3至4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渐渐地,民勤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内陆荒漠区,也因此成为我国北方沙尘暴的一大策源地,风沙随时都有可能埋葬这儿最后的绿洲和农田。

因逐渐变成被沙漠包围的内陆荒漠区,在民勤便广泛流传了这样一句话:“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无天下人。”这句话,道尽了民勤人的辛酸与无奈。因生存环境愈发恶劣,民勤当地人只能背井离乡,外出到别的地方谋求发展,久而久之也就不回来了,而外面的人更不会到民勤来生活,民勤因此也正在不断地出现越来越多荒芜落魄的村庄。

马俊河是离乡外出的青年人之一。但与多数人不同的是,他选择了回家。

回家:故乡不能被埋没

马俊河童年时的绿洲而今已不复存在,狂沙肆虐是他对家乡最深的回忆。2001年,19岁的马俊河和当地的很多年轻人一样,在家人的期盼中去外面寻找希望,谋求发展。到达工作地昆明,切身感受到处处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对比之下,馬俊河才意识到家乡的大漠孤烟、黄沙飞舞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2004年,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新闻报道引起了马俊河的注意:如果按当时沙漠化的速度,再有17年民勤的地下水枯竭,两大沙漠就会合拢,民勤县也将随之消失。这则消息给马俊河带来很大震动。设想中的“衣锦还乡”还没有实现,却即将面临“无家可归”的处境。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乡消失吗?

看着报纸上的报道,马俊河不禁回忆起小时候的家乡。他记得以前的村子旁边有一条大沙河,河滩上种满了成片的沙枣林和红柳林,如同一排排绿色的城堡。后来农民为了开荒纷纷把树砍掉,种植经济效益较好的黑瓜籽。就这样,曾经水草丰茂、碧波滔天、野鸭成群的绿洲,逐渐变成举目四望都干涸的大地,伴随着的还有漫天飞舞的黄沙。

马俊河记得,家乡的春天和冬天最难捱。刮风的时候,吸一口气都会吸进嘴里很多沙子。沙尘随着大风起飞,白天也会伸手不见五指。有时候狂风夹杂着沙粒,打在人脸上,火辣辣地疼。风特别大的日子,院子里刮来的沙子会堆得老高,有时甚至高出窗台,顺着窗户流到屋里。环境破坏、降水减少,家乡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差。马俊河终于明白,为什么从小父辈就教育他,长大后要远走高飞。逃离家乡已经成为民勤人的宿命,留下不愿背井离乡的老人,只有静静地等待和这个地方一起消亡。

家乡的风,家乡的云都藏着马俊河的乡愁,他无法直面故乡的消逝。“逃离很容易,但我不想那么做,我要回到自己的村庄,为家乡做点有用的事。”带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马俊河毅然从四季如春的昆明回到甘肃,他先在兰州市的一家公司上班,闲暇之余便在网上搜索有关治沙的信息。一次偶然的机会,马俊河在网上认识了一个老乡,老乡当时正在做一个关于“拯救民勤”的网站。谈起保护家乡的意愿,两个年轻人相见恨晚,一拍即合。

经过多次考察和咨询,马俊河发现,有一种叫“梭梭”的植物,非常适宜帮助民勤防风固沙。梭梭是一种落叶小乔木,被称为“沙漠里的英雄”,抗干旱,耐盐碱,不怕高温和严寒。在年降水不到100毫米、土壤水分含量在0.8%—1.2%、气温高达43℃(地表温度达60℃—80℃),以及气温低至-40℃的严酷条件下仍能生存。这一发现让马俊河欣喜不已,接下来,在沙漠里种梭梭成了他一生都要坚持做的事。

种树:誓把沙漠变绿洲

马俊河和老乡先是通过网站留言与各地关心民勤的人进行互动,接着又从网站转移到QQ,继续讨论如何拯救民勤的行动计划。2006年,他们发起了“拯救民勤志愿者绿洲行动”,决定春天时去民勤种树,有20多人响应了他们的第一次号召。看着外面的人也来到自己家乡种树,马俊河止不住热血沸腾。为了让公益活动能更加顺利进行,马俊河干脆辞职回到家乡,全身心投入到拯救民勤的工作中,开始了漫长的防沙治沙之路。

一切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刚开始的两年,马俊河每年只能募集到3000多元用于种树。2009年情况更不好,眼看着开春梭梭要下种了,结果连3000元都没募集到,报名的志愿者也寥寥无几。每当面对再不行动就要错过种梭梭的时节,马俊河都十分难受,有时甚至会忍不住,跑进沙漠,对着漫天黄沙大哭一通。

2010年4月24日,晴朗的春日,天气温暖而又明净。傍晚,一股自西向东的特大沙尘暴瞬间袭击了这个沙漠小城。顷刻之间,漫无边际的黑色风暴似张牙舞爪的怪兽,即刻吞噬了整个城市,狂风怒号,沙砾满天,伸手不见五指。据气象部门报道,这一次,民勤县遭遇10—11级大风和特强沙尘暴袭击,持续时间3个小时。瞬间极大风速达28米/秒,最低能见度零米。气象专家表示,这次强沙尘暴可以用黑风暴来形容。

正是这次特大沙尘暴,让原本想要放弃的马俊河彻底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再难也要把绿色梭梭种下去。同年秋天,马俊河在老家(紧挨腾格里沙漠的国栋村)的土房里继续更新拯救民勤的网站,并开办个人博客,真实记录民勤环境变化和沙漠化治理进程,在多家大型平面媒体及门户网站上发表民勤生态现实图片。功夫不负有心人,马俊河的努力终于引起了社会关注,多个公益组织陆续参与到“拯救民勤”行动中来,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把“带孩子来民勤种梭梭”当成对孩子的环保教育方式。熬过了最艰难的前两年,慢慢地,知道马俊河治沙的人越来越多,来种树的志愿者也越来越多。2010年,拯救民勤志愿者提交的互联网植树平台公益项目,还获得了国家民政部和英特尔公司共同举办的“芯世界”公益创新先锋奖。

曾经不理解马俊河的村民,也开始投入梭梭树的种植。在这里,随处可见的是民勤大婶组成的治沙小队。孩子上学、青年打工、男性务农,所以民勤大婶就挑起了种梭梭的重任。13年来,“拯救民勤”种植了3万余亩、1450万株梭梭树,使近1400万平方米的荒滩和移动沙丘恢复成了绿洲。从全县95%的沙漠化已经减少到90%。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重现碧波,水面达26.6平方公里,有效阻止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合拢。有专家预测,也许十年后,民勤危机将会消失。

而13年来,跟随马俊河从全国各地来到民勤种树的志愿者,已经超过了1万人。

创业:带家乡人民致富

随着参与种植梭梭的人越来越多,梭梭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每年梭梭成活率在90%以上,沙漠从此有了新绿。但来这里种树的志愿者总要离开的,有乡亲们在的绿洲才是真正的家乡,要如何留住民勤人一起治沙、守护家园呢?而且,绿化沙漠的力量还是要靠当地年轻人,如何留住年轻人?

当时,还有一个现象让马俊河困惑不已。乡亲们在受雇种梭梭时都很有热情,种完后却仍在梭梭林里放羊。马俊河就问乡亲们:难道大家不想改变环境?结果乡亲们的回答像刀子一样深深刺痛了马俊河:“不放羊吃什么?哪来的钱供娃上学?”这件事让马俊河彻底意识到想要动员所有的人参与治沙,就要让大家从保护环境中获益,让乡亲们看到治沙的“钱途”,同时还要靠发展经济,留住年轻人。

2010年,马俊河和几个伙伴共同发起成立“民勤县国栋生态沙产业专业合作社”,开始在梭梭林里尝试种植肉苁蓉,在沙漠边缘动员农民栽种沙漠甜瓜,放养沙漠鸡。由于民勤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合作社种植的农产品品质非常好,但受交通不畅和信息闭塞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销量和销售价格不太理想。

2015年,马俊河和他的团队在甘肃省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的带动下,积极培养青年电商人才,开展电商帮扶计划。借助社交平台和网络电商,马俊河承诺以市场价的1.5倍收购农民手里的作物,帮助农户们把种植的优质生态产品,如民勤沙瓜、红枸杞、红枣、羊肉、肉苁蓉等销售出去。通过发展电商,合作社开发特色农产品达16种,并注册了“梭梭农庄”商标,通过电商帮助村民们将产品销售出去,带领家乡人民走出了一条保护环境与发展产业携手并进的道路。

以民勤蜜瓜为例,沾着露水的蜜瓜当天在地头完成采摘,第二天就能到达北上广等大城市消费者的餐桌上。算下来,合作社的蜜瓜种植户一亩地能多收入1000元。马俊河还为民勤蜜瓜取了个生动的名字“沙瓜先生”。2017年,“沙瓜先生”一经推出,就引起各方广泛关注,得到很好的反响,甚至成为走向全国的“网红”,合作社全年销售蜜瓜500吨,为农民带来直接收入200多万元。

再比如民勤的红枣,合作社统一采用规模化绿色有机种植,从种植到采摘,甚至每一个步骤马俊河都会亲自监督,仔细挑选。伴随着充足的阳光、巨大的昼夜温差和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民勤的红枣颗颗圆润饱满、果肉甜美,加上采用特殊的吊干工艺进行加工,使其口味更加独特,一经线上推广,深受消费者好评。同样给当地百姓创造了可观的收益。

随着合作社的品牌逐年壮大,合作社的效益也一年比一年好。截至2018年,合作社与132户农民签订包销协议,授权网店27家,累计销售农产品2483.7万元。推广节水灌溉及设施农业、沙产业等带动农业产业投资1600余万元。在当地直接解决就业230人,间接带动就业600多人,为农民增收673.6萬元。在和村民良性合作促农增收的同时,合作社三年累计提取利润37.5万元用于生态恢复和荒漠化治理,继续种下一株株梭梭树来阻挡风沙入侵,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村民不再选择逃离,乡亲们在跟着马俊河一起创业致富的同时,也成为了植树治沙的主力军。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马俊河凭借对家乡的热爱,用情怀和实际行动成功在沙漠筑梦,他的人生是绽放的,且光彩照人。

猜你喜欢
梭梭绿洲治沙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深海绿洲
木垒县沙漠区域提高梭梭成活率的几点建议
沙漠梭梭的守望者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块绿洲,它的名字叫“故乡”
环保志愿者在阿拉善种梭梭固沙
精彩句段
梭梭的叶子哪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