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习共同体”信息化背景下课前研究实践

2020-03-24 23:17李洁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1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共同体学习者

李洁

[摘           要]  主要研究高职学习共同体应用信息化手段实施课前教学,介绍了学习共同体的课前教学实施步骤,设计调查问卷并调研、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课前活动、考核学习共同体课前活动,总结了实施学习共同体的收获与反思,指出该活动的更好开展需要细致的准备和多方面的努力。

[关    键   词]  学习共同体;课前;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1-0012-02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技术条件,使之不再只停留在理论探索的层面,而发展成为教学实践的新方向。2017年2月,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现阶段我们要积极应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带来的新挑战,加快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让教育变革跟上时代,让我们培养的人不落伍于时代。高职学校智慧校园的建设和教育信息化软件的发展应用,使我们能够尝试实践师生“学习共同体”这一教学模式。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根据建构主义理念由师生共同营造建立的,是一个由学习者和辅助学习者共同组建的团体,其中辅助学习者指教师、校内外专家、辅导员等。团队成员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沟通、交流并分享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同时成员之间在人际交流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高职院校的课堂正好是一个有思想的、应用信息化方式学习的活动舞台,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学主体双方使用信息化手段、资源和多种工具互动,追求实现学习目标和解决问题。本文主要研究高职学习共同体应用信息化手段实施课前教学。

一、实施课前实践

在学习借鉴前辈学者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我尝试分步实验。具体来说:

第一步,设计调查问卷并调研

设计调查问卷旨在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信息化下学习共同体的需求。通过调研我们发现:70%的师生偏好线上线下学习,41%的师生偏好共同合作学习,24%的师生偏好QQ与APP结合使用。

结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专业课程的情况,选择在专业技能课程中实践。选取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管理会计实务,选取两个平行班实操,整合已有的课程资源,重新细分课程知识点,尤其是整理准备安排学生在课前学习的内容。结合学校鼓励使用的线上教学平台,选择职教云平台,组建班级QQ群。

第二步,组建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建立之初,拟采用心理学气质划分学生类型选择分组,后发现对于非专业人士不易操作,因此选择根据学习兴趣来进行学生类型划分。由于本项目是在学习具体一门课程中建立的学习共同体,所以是以课程的学习目标为学习共同体的导向。根据本课程的情况,设定4~5人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组合和教师协调共同组建,并要求提交组建理由,组建后各学习共同体组建QQ群,教师加入其中参与互动。

第三步,开展课前活动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智能移动终端各种APP的广泛使用,使学生的学习可以突破时间、地点和区域的限制,使得学习共同体团队成员之间交流的机会和方式变得多种多样。本项目使用学校提供的职教云平台和校园WiFi作为学生学习的信息化工具。课前在职教云上发布预习案例、PPT、时事链接、已知知识测试、新知测试等其中的一项或多项活动。学习共同体可以使用QQ群进行线上交流探讨,如果觉得在线形式效果不好或者不利于讨论分析,还可以组织线下的见面、讨论、会议等交流模式,教师和专家也随同参加线上线下的交流活动,引导思维或方向,给予解决方案建议或指导解决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课前通过线上、线下的交互方式,完成与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对话和信息交流等交互活动,探讨课程学习问题,拓展视野。

第四步,考核学习共同体课前活动

根据每次课前任务制定考核要求,以学习共同体的完成情况为标准进行考核,把课前任务个人和团队完成的情况都纳入考核,目的是强调学习共同体既要关注团队的发展强大,也要促进个人发展,发挥好团队1+1>2的作用。

二、课前实践收获与反思

通过课前学習共同体实践,发现:

(一)学习共同体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于学习共同体的活动,课前教学的实施变得更加自然,即通过师生相互角色的转换,通过协调对话参与者的定位和行为而发生的,课前任务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任务。学习共同体中的团队成员——教师、专家和学生,尤其是学生能主动参与教与学活动,各成员的角色定位会随着课前学习氛围的变化而变化,时而教师主导,时而学生主导,时而师生互动。由于信息化的辅助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空间是动态的、变化的,教师、专家和学生都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在课前教学活动或任务的进展过程他们的角色经常性发生变化,活动中他们展示各自的特点,教学相长,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仅仅是听从者的课堂。

(二)学习共同体在求同存异中共同成长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动态的组织结构,它和班级结构不一样,在不同的课堂上可能是团队成员不同。高职院校的学生,每个个体在思想和知识层面都达到了一定的层次,现在的学生都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对互联网非常熟悉又充满热情,在信息化背景下实施学习共同体,既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习惯,又有利于学生协作学习习惯培养。高职学习共同体是在尊重青年学生个性化差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每个团队成员之间的学习方法可能存在差异,面对共同的学习目标,可以利用团队内部的交流来比较不同学习方法的好坏,满足大部分团队成员需求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共同体内部得以传播与学习,有了好的学习方法的促进,团队成员能共同成长。

(三)学习共同体需要有负责人或领袖

学习共同体是针对特定学习的目标建立,具有明确学习目的的组织形式,每个人面对学习任务的态度和解决方式不尽相同,需要通过有效方式形成一定的学习氛围,来推动团队成员的学习动机。本项目学习共同体实施之初,每个学习共同体都是纯松散的组织,出现有些团队的具体活动是一盘散沙或者必须教师全程跟踪协助,甚至又回到了教师完全主导的情况,但也有些团队发展得很好。在发展得比较好的学习共同体中,团队中有人负责组织协调课前活动的开展,通过他的知识、态度、行动甚至个人魅力等方面来影响其他学生,从而带动整个学习共同体的积极发展。因此,基于团队负责人或领袖对团队发展的促进作用,本项目在后期进行了改进,建议每个团队都设立一位负责人或领袖,除了协调解决学习活动中遇到各种困难,还与外部环境进行沟通、协商。经过三到五次活动的磨合,绝大多数团队的负责人或领袖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经过一个学期两个平行班的对照比较,学习共同体课前任务线上线下活动开展得比较多且深入的团队,团队学习者的课前考核分数明显高一些,学习者对课程的兴趣也有提升,对本专业关注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变化。本项目实施中设定一名任课教师和一位专家参与学习共同体活动,但受时间的限制,任课教师和专家参加两个班部分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没有发挥到最大。如何更好地发挥“师”在高职师生学习共同体中的效用,促进学习共同体的良好发展和进一步推广,长期有效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是本项目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共同体学习者
爱的共同体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