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成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2020-03-26 07:10
好家长 2020年1期
关键词:徐州预设探究

文 王 青

在主题活动开展前,教师会事先预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活动,我们称之为“预设课程”,这些活动能否满足幼儿的需要,还得在课程开展时寻找答案。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可能会产生一些奇思妙想,这时教师要观察并记录幼儿提出的问题与想法,在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上给予支持,引导他们主动探讨与研究。

一、主题课程,从预设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

结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方向,中班主题活动“我们居住的地方”分别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五大领域预设了主题目标与主题活动安排。活动关注到幼儿学习的整体性与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并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但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的好奇心很强,善于发现身边与主题有关的事物,所以在集体活动和游戏中会生发很多问题。

案例:语言活动“我居住的地方”引发幼儿讨论“徐州的桥”

“我居住的地方”是一个语言谈话活动,让幼儿讲述自己居住的地方,如周边的环境和明显的地标等。幼儿通过谈话活动可以学习倾听与表达。在谈话中,乐乐说:“我家旁边有一座特别大的桥,每天都有好多好多的车经过。”明明也说:“我知道你说的桥,那是和平大桥,我爸爸送我上幼儿园都会经过这座桥。”天天说:“我不仅见过和平大桥,在云龙湖玩的时候我还见过小木桥呢。”幼儿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每个幼儿都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见过的桥。这时,教师发现“桥”可以作为一个生发点,带领幼儿研究和探讨。于是,活动“徐州的桥”应运而生。

分析与思考:只要善于观察,在预设课程中就能找到幼儿感兴趣的“生发点”。在主题活动开展前,教师开展预设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生成活动”具有自然性和随机性,是根据幼儿的兴趣点随时生发的。如果教师站在高控的位置,一直作为主导者去引领幼儿,那么“生成活动”就还是教师的预设,不是真正来自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反之,教师如果善于观察,就可以在幼儿的谈话中很自然地发现“兴趣点”。上述案例就是典型的在预设课程进行时自然衍生出的主题活动。

二、生成活动,从兴趣点导入,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

在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经常只关注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如主题内容的设定和主题目标的达成。虽然教师会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却容易忽视幼儿的兴趣和创造。而生成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的,强调的是幼儿的学习过程,需要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推进主题活动的过程,就是引发幼儿深度学习的过程。

案例:小馋猫引发的生成活动“徐州美食分享会”

在预设课程《家乡的特产》中,幼儿们对品尝环节特别感兴趣。美露说:“羊角蜜真好吃,用嘴巴一咬就能吃到甜甜的水。”洋洋说:“这个馓子配烙馍真香!”吃完还舔了舔自己的手指。活动结束后,幼儿们意犹未尽。这时,教师对主题活动进行延伸:“徐州的特产不止今天我们品尝的这些,还有一些是你们不知道的。”教师为幼儿留下悬念,激发了幼儿们的好奇心。第二天,幼儿们兴奋地说着自己了解到的徐州美食,航航提议:“我们在幼儿园举办一次美食分享会吧。”这个提议得到了全班幼儿的赞同。于是,大家开始商讨开展美食分享会需要做哪些准备,并制定规则。

分析与思考:生成活动中幼儿的需求与兴趣可以引发他们的深度学习。“徐州美食分享会”是幼儿自主生成的一个活动,幼儿通过预设课程《家乡的特产》延伸到探寻徐州各种各样的美食。在探索的过程中,幼儿从发现到思考,从思考到实施,充分体现了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引发他们从疑问到解答的深度学习。

生成活动不仅能反映出幼儿的兴趣与需求,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的兴趣继续高涨并萌发出好奇心,由此激发出他们的探究精神。此次活动中,教师合理地“退位”,让幼儿自己去寻找答案,保护了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这也是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交流讨论,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大胆联想与猜测,支持并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在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交流讨论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幼儿在生成活动中通过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属于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

案例:建构游戏引发幼儿讨论“徐州方言”

在进行主题活动“我们居住的地方”时,幼儿在建构区自主搭建了许多家乡的建筑物,搭建完成的幼儿还会向其他小朋友介绍自己的作品。班里出现了这么一幕,硕硕说:“你看我搭的苏宁广场漂亮吗?”果果拍手说:“哇,真漂亮!太办肆了!”说完,还向硕硕竖起了大拇指。硕硕一脸茫然,不知道果果说的这个“办肆”是什么意思。其他幼儿也被他们的谈话吸引过来,议论纷纷,于是这个问题就成为幼儿们研究的内容。他们展开了自己的调查,用各种方法去寻找“办肆”的含义,最终他们确定“办肆”在徐州方言中有夸赞的意味。

分析与思考:交流讨论促进幼儿的自主探索。本次活动由幼儿的疑问展开,幼儿们对未知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面对问题,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展开讨论,用自己的方法去寻找答案,可以说“知识是在幼儿们的探索之后,在幼儿们的讨论中形成的”。幼儿们在探索之后,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头脑中生成许多刺激,形成表达的倾向。

四、总结分享,从“生成活动”中体验主动学习的快乐

《活动中的幼儿——幼儿认知发展课程》中提出:“我们使用‘主动学习’这一术语是指由学习者发起的学习,不是指由教师手把手或传递而进行的学习,也指学习者创造性地学习。”

在生成活动中,幼儿有交流讨论,在生成活动结束时,幼儿也应该要进行总结和分享。生成活动是一个完整学习的过程,由幼儿发起,当然也要由幼儿结束。

案例:由“我们居住的地方”引发小组创意搭建

在讲述“我们居住的地方”时,有的幼儿说自己家小区里有花园。花园都长什么样子?我们可以自己搭建花园吗?幼儿们展开了讨论,并分组绘制了设计图。可是在搭建的过程中,喷泉成了一个大难题,建构区没有可以喷水的东西,这可怎么办呢?经过几分钟的思考,翔翔说道:“我们可以用橡皮泥搓成长条,把它当成水。”悦悦说:“好啊,那我们可以用圆形积木做个池子。”壮壮拿来了高高的圆柱体,立起来之后当成了喷水柱子。就这样,三位小朋友通过自己的想象与创造解决了问题。

游戏结束后,教师请这三位幼儿说一说自己在建构区里都做了什么。翔翔开心地说:“我想到了用橡皮泥做喷泉。”悦悦与壮壮也自豪地说了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其实,这三位幼儿的讲述过程就是一个总结和分享的过程。

分析与思考:分享可以帮助幼儿回忆主动学习的过程,也可以为其他幼儿提供经验。

本次生成活动是以小组形式展开的。幼儿们发现建构区里没有水,却要搭建喷水池,这是个不小的难题。区角中投放的材料为幼儿提供了线索,幼儿因为橡皮泥有了思路,于是自己动手解决了问题。在游戏后的分享环节,幼儿说到自己的行为时还沾沾自喜,这种自信是由心而发的,这种成功的快乐是幼儿自己创造的。如果没有分享环节,可能这些记忆会很快被淡忘,但是在总结分享的“放大镜”下,幼儿又重新回忆起主动学习的过程,这对幼儿的全面发展非常有益。

猜你喜欢
徐州预设探究
疫散待春回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