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舒缩因子、外周血EPC数量的影响

2020-04-23 02:21童海涛谷学兰王焕兵
河北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氨氯地平内皮外周血

童海涛 谷学兰 王焕兵

近年来,我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且不断趋于年轻化[1]。冠心病的最主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的损害,导致管腔狭窄闭塞,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都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原因。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以心脏为最常见的损害靶器官,常见的损害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心室肥大、心力衰竭等,心室肥大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都是影响冠脉供血的重要因素[2,3]。若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当冠状动脉的血流受到严重影响时,即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对于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就更需要加强对血管的保护[4]。临床对于冠心病患者,需要同时对患者的血管损害进行治疗,延缓疾病的进展,并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氨氯地平和阿托伐他汀钙片是临床上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的常用药,有研究联合应用两种药物对高血压冠心病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5]。本研究联合采用两种药物,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治疗,分析该治疗方法对此类患者的血管保护作用以及血压控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2组患者性别比、年龄、体重指数(BMI)、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n=60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②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③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④ 35岁≤年龄≤75岁。

1.2.2 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患者;②合并有全身器官衰竭者;③合并有严重的肾脏、肺、肝脏功能损害者;④患有恶性肿瘤和严重感染者。受试对象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1.3.1 用药:对照组口服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氨氯地平和阿托伐他汀钙片,疗程均为6周。方法如下:①对照组:氨氯地平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规格5 mg),5 mg/次,1次/d。②观察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规格5 mg),5 mg/次,1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0 mg),10 mg/次,1次/d。

1.3.2 实验室检查:2组患者治疗前后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测血管内皮舒缩因子、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量以及血脂水平。测量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取基础状态下非同日相同时间3次测量的平均值。测量外周血EPC数量时,先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用磷酸盐缓冲液进行重悬,抗体孵育后进行流式细胞检测。血管舒缩因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

1.4 观察指标 (1)血管内皮舒缩因子水平:包括NO和内皮素-1(ET-1);(2)外周血EPC数量;(3)2组患者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4)血压控制效果。

1.5 疗效标准 根据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将控制效果分为:显效: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降至正常范围,且下降幅度:收缩压≥20 mm Hg或舒张压≥10 mm Hg。有效:收缩压下降幅度在11~20 mm Hg且舒张压下降幅度在0~10 mm 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显效+有效。

2 结果

2.1 2组患者血管内皮舒缩因子水平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NO和ET-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O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ET-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NO和ET-1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NO(μmol/L)治疗前治疗后ET-1(ng/L)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20.62±1.67 23.43±1.19 98.41±3.86 96.57±4.18观察组 21.13±1.64 25.44±1.36* 99.32±4.15 91.25±3.62*t值 1.69 8.62 1.24 7.45P值 0.09 0.00 0.220.00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 2组患者外周血EPC数量比较 治疗前2组外周血EPC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0.043±0.1020.095±0.098观察组0.039±0.1040.163±0.102*t值0.213.72P值0.830.00

2.3 2组患血脂水平比较 2组治疗前血清TG、TC、LDL-C及HDL-C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各指标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治疗前后的各指标间亦有差异(P<0.05)。见表4。

2.4 2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比较 对照组的血压控制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为91.6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组别TG治疗前治疗后TG治疗前治疗后LDL-C治疗前治疗后LDL-C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3.73±0.483.08±0.365.90±0.645.17±0.355.86±0.414.72±0.350.92±0.131.66±0.13观察组3.81±0.451.77±0.25*5.82±0.574.13±0.32*5.77±0.313.14±0.28*0.89±0.091.77±0.19*t值0.9423.150.7216.991.3627.311.473.70P值0.350.000.470.000.180.000.140.00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表5 2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比较 n=60,例(%)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而导致的狭窄或堵塞而引起的心脏供血不足,由于高血压能够对血管产生较大的损害,因此,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6,7]。有研究表明,高血糖状态同样可以加剧血管内皮的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血管炎症的发生,使血管舒缩因子分泌失衡,从而加重血管的损伤[8]。因此,糖尿病同样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可控危险因素的干预是临床上治疗冠心病、预防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重要手段,而防止血管损伤的加重,则是阻止冠心病病情进展的关键[9]。

血管内皮细胞可分泌产生多种能够刺激血管平滑肌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调节组织器官血流量的同时还能够对血管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有助于延缓冠心病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10]。其中,最主要的两种血管内皮舒缩因子为一氧化氮合酶和ET-1。一氧化氮合酶是一种同工酶,可存在于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神经吞噬细胞和神经细胞中,在血管内皮中,由其催化产生的NO能够促进环磷酸鸟苷的生成,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调节组织器官的血流量,能够对血管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11]。ET-1也存在于多种组织和细胞中,存在于血管内皮中的ET-1是调节心血管功能的重要因子,是一种内源性长效血管收缩调节因子[12]。NO和ET-1是一对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皮舒缩因子,两者的平衡对于稳定血管舒缩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对于冠心病、尤其是伴有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NO与ET-1的比值往往偏低,这亦符合此类患者血管往往呈现高收缩性的痉挛状态[13]。EPC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前体细胞,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可以到外周血中对损伤血管进行修复,因此,测定外周血中EPC的数量有助于判定治疗方案对血管损伤的修复作用[14]。本研究将NO、ET-1和外周血EPC作为评价治疗方法对于血管内皮损伤防治作用的重要观察指标,并以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常用的血脂和血压作为辅助参考指标。

氨氯地平能够有效扩张外周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从而降低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还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15]。阿托伐他汀钙是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调脂药,主要作用于肝脏,可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增加LDL-C受体的合成[16]。有研究表明,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能够有效控制血压、调节血脂[17]。本研究增加对血管内皮舒缩因子的观察,结果显示:相比于单独使用氨氯地平的患者,联合使用氨氯地平和阿托伐他汀钙的患者的NO水平的升高和ET-1水平的降低幅度都更加显著,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两项指标相比于治疗前亦明显降低。表明联合疗法能够有效缓解血管的痉挛状态,有助于维持血管内皮舒缩因子的平衡,减轻血管炎症,达到防止血管损伤的效果。而观察组治疗后的外周血EPC数量亦有明显升高,表明联合用药能够有效促进损伤血管的修复。而对血脂和和血压控制效果的结果显示,联合疗法同样能够更有效的对患者的血脂和血压进行控制。

综上所述,对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能够有效保护血管内皮,加速血管内皮的修复,并有效控制患者的血脂和血压,有利于延缓病情的进展和防止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氨氯地平内皮外周血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桃红四物汤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外周血红细胞膜脂肪酸C20:1n9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衍生超级化因子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脑血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