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综合诊治

2020-05-15 07:01左秀峰左秀丽左可吉
山东畜牧兽医 2020年4期
关键词:黄体发情黄牛

左秀峰 左秀丽 左可吉

(①山东省莒南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 276600 ②山东省莒南县文疃镇左家沟)

黄牛繁殖障碍性疾病影响了母牛种用价值和生产周期。通过诊疗实践综述了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症状和防治措施,为提高母牛繁殖率促进黄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

山东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规模开展鲁西黄牛的杂交改良工作,主要引用利木赞,其次是西门塔尔、夏洛莱、皮埃蒙特等品种,促进了黄牛由役用型向役肉兼用型和肉用型转变。近年来在对全省肉牛生产效益调查统计过程中,对本地黄牛的繁殖状况也进行了详细调研。结果发现,各种原因造成6月龄以上母牛不孕不育者占适繁母牛群的22.5%。究其原因主要是漏配、基层繁殖技术落后、先天性不育、饲养管理及利用不当、不孕性疾病得不到有效控制等。母牛性成熟后,每隔18~24d(平均21d)发情一次,只要配不上就会影响种用价值和养殖效益。我国现有母牛约2600万头,母牛不孕症在黄牛群很普遍,是繁殖母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调查仅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就达14%左右,造成母牛胎间距延长,影响了优良品种的生产利用浪费了大量饲料降低了生产效益。现将黄牛不孕不育的症状原因总结如下。

1 黄牛繁殖障碍病的主要症状

黄牛繁殖障碍病是指自身繁殖机能障碍和各种疾病引起的生殖异常现象,临床分为不孕症和不育症。对于母牛来说,不孕症表现为乏情、发情异常、接受精子而未能成功怀孕。而不育症表现为虽能受孕但因各种原因导致流产、死胎、木乃伊而不能获得存活胎儿。造成母牛不育症的原因多为感染外源性疾病或饲养管理不当。临床上诊断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发情障碍(不发情或隐性发情)

母牛乏情表现在适繁年龄内数月不发情或发情周期紊乱,如到了配种年龄的后备母牛不发情,断奶后母牛较长时间不发情。或者偶有发情,表现很微弱,且发情时间短。

1.2 妊娠障碍

母牛屡配不孕,或妊娠母牛发生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母牛流产前多无临床表现,少数有短时间体温升高、食欲消失、生殖器官炎症等症状,但能很快恢复。发生死胎的母牛妊娠期正常或推迟,产前胎动减弱或无胎动,产仔过程中同时出现活仔和死仔,或全部死仔,一般分娩较顺利。

1.3 排卵障碍

排卵障碍的病牛一般发情周期正常,直肠检查发情期卵泡发育正常,但不排卵,进而成熟的卵泡发生退化和闭锁,形成闭锁卵泡,大大降低了配种受胎率。

1.4 种公牛繁殖障碍

一般表现性欲低下,精液量减少,精子密度低,精液品质变差或死精,生殖器官炎症。

2 黄牛繁殖障碍病的主要原因

黄牛繁殖障碍病的原因主要分为非传染性因素和传染性因素。致病因素十分复杂,饲养管理不当、配种、人工授精、接产、胎衣不下、处理不当等均可造成不孕症。此外,心脏疾病、肾脏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营养代谢病、中毒病、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等都可能引起母牛不孕。除了先天性不育和脓性子宫内膜炎外,其它病因通过辩证施治均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如果缺乏药品治疗久病不愈最终导致不孕。

2.1 非传染性因素

非传染性因素包括卵巢机能减退、卵巢静止、持久黄体、卵巢囊肿、排卵延迟、卵泡交替发育、外阴损伤、阴道炎及子宫内膜炎,在黄牛中约占不孕牛的70%以上,由于这类疾病一般不引起母牛食欲饮水和使役变化,所以常被畜主忽视。检查适龄处女母牛要注意子宫卵巢发育是否正常,是否先天性不育。询问上胎产犊时间,看母牛是否到了应该发情的时间,如果母牛未发过情可能卵巢静止,发过情很可能属持久黄体,也可能是卵巢囊肿。询问母牛是否配过种,配过种没有怀孕又不发情往往是持久黄体造成的。持久黄体触诊一侧或两侧卵巢增大,卵巢表面上有突出的黄体,黄体质地较卵巢实质为硬,有的呈蘑菇状,中央凹陷,有时一个卵巢上摸到一个或多个较小的黄体,子宫松软触诊无收缩反应,间隔5~7d复查黄体没有消失。直肠检查,卵巢静止时卵巢既无黄体也无卵泡,子宫角也小。注意与正常妊娠黄体相区别,受孕母牛子宫变化明显,触诊有明显收缩反应。卵巢囊肿在较硬的卵巢上有一个或多个壁厚的囊泡,囊肿存在一个发情周期以上。

2.1.1 先天性繁殖障碍 较为常见的是生殖器官畸形、发育不全,输卵管阻塞或形成盲端,缺乏子宫角、实体子宫、子宫颈闭锁以及阴瓣发育过度、异性孪生犊等。随着我国黄牛良种的选育选配及品种改良的普及,人工授精和良种冷冻精液补贴广泛开展,先天性繁殖障碍的发病率大大降低。近亲繁殖是先天性不育一个重要因素,过去配种站饲养的种公牛十多年不更换,致使有的母牛三代均使用同一种公牛回交,出现遗传性疾病的可能性增大,子宫颈畸形或子宫角畸形。子宫颈畸形的可见子宫颈管粘连不通,或子宫颈口闭锁;子宫角畸形的主要是单子宫角。

2.1.2 机能性繁殖障碍 性腺机能减退或衰退,组织硬化以及卵巢囊肿。卵巢囊肿可分为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卵泡囊肿为卵泡上皮变性、卵泡壁增生、卵母细胞死亡。卵泡发育中断而卵泡液未被吸收或增生形成:黄体囊肿为卵泡壁细胞黄体化、增生变性形成。多胎次老母牛繁殖机能降低容易出现卵巢静止(卵巢机能不全),多数无治疗价值。

2.1.3 子宫内膜炎 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繁殖障碍病,配种或人工授精过程消毒不严、助产不当、胎衣不下、黏膜内伤等因素均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可致母牛发情异常、屡配不孕,即使受孕也容易流产。脓性子宫内膜炎易引起持久黄体或卵巢囊肿。细菌感染(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输精消毒不严格、分娩时消毒和操作不合理、胎衣不下、公畜交配感染。很多患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的母牛治疗病程长,畜主认识不到潜在的经济损失,看到牛还能饮食使役而忽视治本以致屡配不孕。

2.1.4 饲养管理及利用性不育 饲养管理不当或利用不当,可以使母牛的生殖机能受到影响。如饲料搭配不当,引起蛋白质、矿物质、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缺乏。深冬初春青黄不接时往往会使某一种或几种营养成分缺乏,致使母牛的发情周期紊乱或不发情。科学实验表明,各种营养成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家畜的生殖机能。饲料品质不良甚至饲料变质也常见,用变质的豆饼、棉籽饼、菜籽饼、油渣等喂牛,也有的畜主用未脱毒的棉籽饼喂牛,未脱毒的棉籽饼含有棉酚,能影响母牛的生殖机能,使母牛不孕,怀孕后也可能流产。郊区农民常用酒糟类喂牛,用量过大或变质均易造成母牛长期不育。利用不当主要是过度使役导致疲劳,从而使生殖机能退化、生殖激素和卵巢机能降低。配种旺季种公牛的饲养管理水平太低也会造成公畜不育。

2.1.5 营养性繁殖障碍 日粮配比不均衡,也会引发牛繁殖障碍。一般营养差的母牛患卵巢静止的较多,肥胖的母牛患卵巢囊肿的较多。高能量日粮使母牛过肥,特别是拴系缺乏光照运动的情况下,在输卵管、子宫角与卵巢中沉积脂肪,卵泡细胞变性,致肥胖性不孕;如果日粮中能量与蛋白质不足,可致母牛消瘦、初情期延迟、不发情、卵泡停止发育或形成卵泡囊肿。维生素严重缺乏时会影响母牛妊娠及胎儿的发育,在母牛日粮中添加VA、VD、VE,可改善繁殖效果,缩短繁殖周期,提高受胎率,增加产仔数。缺乏矿物质微量元素如钙、磷、碘、铁等,也影响牛的繁殖。

2.1.6 应激性繁殖障碍 任何较强的应激因素都能引发不同程度的繁殖障碍。过冷过热、暴食暴饮、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均可引起母牛发情不规律,影响公牛精液品质,受精率降低,胚胎死亡,流产或产仔数减少。饮用水日常供应不足、牛舍空气污浊,含有较多的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气体,都能引起牛繁殖力下降。

2.1.7 漏配发情鉴定错误 是引起牛繁殖技术性不育的重要因素,人为因素导致适龄母牛漏配现象很突出。有的养牛户特别是初养无经验的畜主,不注意观察母牛发情,从而耽误配种,农忙季节常因忙于农活而对牛的发情现象疏于关注;有的畜主因母牛患过疾病而不敢配种、计划过段时间再配。有的黄牛分娩难产时做了外科助产手术或剖腹产手术,刀口缝合部位恢复健康需要较长时间,之后乏情,畜主怕其怀孕分娩再度难产不予配种。一般说,漏配现象多见于产后阶段,产后3个月左右不予配种的母牛占一半以上。若要减少或杜绝这类原因造成的不育,必须搞好繁殖技术培训,切实提高畜主的配种水平。

2.1.8 繁殖技术水平低 生产中繁殖技术主要涉及发情鉴定与配种技术。由于繁殖技术所造成的不孕不育称为繁殖技术性不育。近几年由于学习配种的人员减少导致部分基层配种站的繁殖技术水平较低,如发情鉴定不准,错过最佳配种时间;有的繁改员根本不进行发情鉴定,只要有配种的就给予处理配种,结果受胎率极低。此外人工授精技术差、精液处理不当、输精技术不过关、器械消毒不严格也难以提高受胎率。本交配种的公牛一天当中频繁使用,精子数量、活力和密度下降也使大批母牛不孕。有的种公牛长期不配种不调教、过度采精或不采精,阳光运动也不足,结果精液质量下降,制成的冻精颗粒或细管解冻后死精子和各种畸形精子数较多。所以推广繁殖技术、提高繁殖人员技术水平、合理利用种公牛对提高黄牛繁殖率至关重要。

2.2 传染性因素

2.2.1 布鲁氏菌病 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是牛羊不分品种、年龄都有易感性。布鲁氏菌感染牛多呈隐性经过,少数出现典型在状,主要危害生理器官,引起子宫、脑膜、睾丸的炎症,还可引起关节炎。临床主要表现为母牛流产、不孕、公牛睾丸炎等。母牛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第4~12周,病牛精神沉郁、阴唇和乳房肿胀、阴道流粘性或脓性分泌物。该病多呈地方性流行。

2.2.2 牛细小病毒病 该病是引起牛繁殖障碍的病因之一,据报道牛细小病毒病(PP)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和感染,我国牛PPV抗体阳性率达80%以上。细小病毒病多感染在春、夏季配种的单胎母牛,病毒可通过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也可通过交配传染,导致流产或胎儿死亡。

2.2.3 牛流行性乙型脑炎 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该病主要导致青年妊娠母牛死胎流产综合征与公牛睾丸炎,少数病例表现神经症状。我国为乙脑高发区,蚊子为传播媒介,故夏季发病率最高,发病牛多为6月龄左右。

2.2.4 结核病 分布较广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肺脏、消化道、淋巴结、乳房、生殖道等器官,发生生殖器官结核,往往表现性机能紊乱、发情频繁、久配不孕、母牛流产、公牛附睾肿大等,奶牛较肉牛易发。

2.2.5 钩端螺旋体病 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牛感染后,一般情况下不显症状而呈隐性感染,只有少数牛发病。临床特征为短期热、黄疸、尿血、出血、流产,以及皮肤和黏膜坏死。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在长江以南地区发生较多。在本病流行期间,怀孕母牛出现大批流产,死胎腐败呈木乃伊状,同时也有发热、生殖系统炎症。尸体剖检常见黄肝、黄脂、出下水肿,肾有小灰白色病灶;慢性病以成年牛多见,以肾赃的眼观病变最显著,肾皮质有散在灰白色病灶。

2.2.6 牛衣原体病 又称鹦鹉热,临床上可见肺炎、胸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睾丸炎和子宫炎等多种病型。多见初产母牛流产,妊娠母牛在怀孕后期突然流产、早产、产死胎或产弱仔。有的整窝死胎,有的间隔产出活仔和死胎;弱仔多在数日内死亡。公牛多表现为尿道炎、睾丸炎、附睾炎,配种时排出带血的分泌物,精液品质差;母牛受胎率下降,即使受胎,流产死胎率明显升高。

3 黄牛繁殖障碍病的防治措施

引发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原因很多,具体防控方面应从营养、疾病、内分泌、繁殖操作技术、环境应激等方面综合考虑提高受胎率,特别是提高第一情期受胎率。生产中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若要使黄牛的不孕不育问题彻底解决,必须从畜主、配种员、兽医员等多方面入手,对公牛、母牛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切实保证黄牛繁殖改良工作的顺利进展。

3.1 对畜主做好技术宣传

搞好饲养管理,合理使役,及时发现发情母牛和配种后的未孕母牛,科学管理。

3.2 经常开展繁改员技术培训

掌握排卵鉴定、怀孕诊断、人工授精等繁改技术,消除配种不当、接产消毒不严、操作不慎而引起的生殖器官损伤。

3.3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

科学的饲养管理能增强牛抵抗力,牛群不易发生疾病,即使发生症状也比较轻微。因此在饲养上应根据牛的品种结构、生理状态及营养需求,科学制定合适的阶段饲养标准。管理上根据本场牛群品种、性别、年龄、生理阶段等现状,进行合理组群,淘汰先天性不孕个体,同时给牛创造良好、舒适环境条件,提倡围栏饲养让牛在阳光下运动,冬天能保温防寒,夏天凉爽防暑,减少疾病的发生,维持正常的繁殖生育,提高牛的繁殖率。

3.4 做好牛场清洁卫生消毒

清洁、消毒是牛场切断疾病传播、杀灭或清除牛群体表和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最有效的方法。清洁是消毒的前提,及时清除粪便、垫料等有机杂物,消毒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重点加强对物料出入口的清洁和消毒。禁止外来人员进入牛场生产区,对外来车辆严格消毒。正常情况下每周消毒一次。

3.5 加强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力度

预防各种传染病特别是人畜共患病,提高基层兽医人员应对家畜不孕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技术。近几年牛群的频繁流通转运,使得牛布鲁氏菌病、衣原体、结核病、运输应激综合征等疾病时有发生,所以牛场要根据本地区流行病学情况制定合理的防疫程序。强化对布鲁氏菌病等传染病的检疫,坚决淘汰血清阳性个体。坚持自繁自养,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牛。最大程度地降低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

3.6 规范繁殖技术操作规程

牛场应建立生产养殖档案和各种防疫制度,健全牛群繁殖系谱档案。人工授精技术和人工助产技术操作要规范。制定主要的繁殖技术指标和繁殖动态监控程序,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操作不当造成的损失或传染,防止各种繁殖障碍因素。

3.7 防治卵巢疾病

卵巢静止或机能退化,治疗用FSH(促卵泡生成素),雌激素。产后7天注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持久黄体,治疗用前列腺素(PG),阳光运动、补充矿物质、子宫消炎。卵巢囊肿,多发于高产牛造成内分泌失调。治疗;前列腺素,促排2号,LH,HCG。卵泡囊肿,未排的卵泡上皮细胞变性,卵泡壁结缔组织增生,出现慕雄狂症状。治疗;先捏破囊肿卵泡,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一次静注1.5万ⅠU或肌注1万ⅠU。促黄体素(LH)肌注400ⅠU,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

3.8 防治生殖道疾病

子宫内膜炎、积水、蓄脓采取高锰酸钾溶液、生理盐水、替硝唑溶液冲洗子宫,内置双抗或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方法:(1)1%~10%氯化钠溶液、0.02%~0.05%高锰酸钾、0.05%呋喃西林、淡复方碘溶液(每100ml溶液中含复方碘溶液10~ 20ml)、0.01%~0.05%新洁尔灭、0.5%来苏尔、0.1%雷佛诺尔等。(2)青霉素(40~80万ⅠU)、链霉素或土霉素(0.5~1g)、四环素(1~2g)。(3)宫复康、宫得康、甲磺酸培氟沙星等。

3.9 产科病

3.9.1 流产 指母畜因内分泌紊乱、微生物感染、饲养管理不善等在妊娠期满之前排出胚胎或胎儿的病理现象。治疗:对症治疗消除病因后,注射孕酮(P4)。

3.9.2 难产 指母畜分娩超出正常持续时间的现象。原因:产力性、产道性和胎儿性三种。胎儿性难产占85%,母体原因难产占15%。治疗:人工助产,配合使用催产素70~90ⅠU。

3.9.3 胎衣不下 指母畜分娩后(胎衣)在正常的时间内排不出体外的现象。牛>12h,奶牛发生率平均为10%,牛和羊难产多于马和猪。原因是母畜的营养水平低、流产、早产、难产、子宫捻转、子宫乏力。治疗:(1)人工剥离。(2)催产素:牛60~80ⅠU;在分娩后8~12h内肌肉注射,间隔2h再注射1次。(3)子宫内注入10%浓盐水3000ml,刺激子宫收缩。(4)子宫粘膜与胎盘之间放入抗生素0.5~1g。(5)子宫内注入宫复康乳剂等药物50~100ml,1次/d,直到排出。

3.10 产后保健

3.1 0.1 产后饮用温麸皮盐钙汤 麸皮1~1.5kg,食盐100g,钙粉(碳酸钙),温水10~20kg,必要时加红糖500g,喂服1~2次。

3.10.2 药物保健 福尼辛和头孢噻呋;或产前产后康针剂。

3.10.3 益母生化汤 益母草300g、当归40、川芎40g、桃仁30g、红花30g、炮姜30g、甘草20g,童便(小便)250ml,黄酒250ml。灌服,1次/d,连用2~3d。

3.11 掌握母牛最佳配种时间

母牛从发情开始到排卵一般为26~36h,发情后6~12h即可配种,由于母牛排卵不易掌握,最好采用重复配种的方法,即在发情症状明显时配一次,过10h后再重复配一次。

附表 母牛最佳配种时间

猜你喜欢
黄体发情黄牛
赖床憋尿,竟然黄体破裂
奶牛产后首次发情行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狐狸的礼物
影响氯前列稀醇效果的因素分析
黄体破裂 是一种什么病?
制作泥巴黄牛
警惕:小小“黄体”能要命!
不同来源PMSG对肉山羊同期发情及排卵效果比较
影响氯前列烯醇诱导母羊发情效果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