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城乡均衡发展的互动模式

2020-05-21 15:56万朝阳
关键词:城乡体育教师农村

万朝阳,金 涛

(1.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安徽芜湖241003;2.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同时,农村空心化也越来越严重,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大,发展程度也越来越不平衡,城乡学校体育的发展更是如此,具有十分的典型意义。国务院于2016 年7 月在《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向乡村和城乡结合部倾斜,大力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指导思想[2]。城乡教育平等问题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关注,体育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乡均衡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如何解决城乡体育教育领域的公平问题,在互联网媒体信息高度发展的当下,已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和谐,迫在眉睫。

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村学龄儿童也越来越少,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从1997 年开始至2015年,我国农村有70.7%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被撤并。2010 年7 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把推动我国城乡教育平等提到国家层面,对我国今后的十年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规划。2018 年9 月2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的第三十章指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升乡村教育质量”[3]。体育教育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虽然被重视程度得到很大提升,“小四眼”“小胖墩”现象广受关注,中考体育分值权重也在逐渐增加,但“重智轻体”的现象依然较为突出,特别是城镇学校体育教育和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对此,学界对学校体育教育城乡严重失衡的现象也有所关注。程文广、张崇龙等利用扎根理论对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失衡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学校体育资源影响着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效供给,进而影响到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保障水平,地区、城乡之间的体育资源配置失衡需要由政府与慈善合力来化解,学校内部体育资源失衡需要自我完善与变革来化解[4]。胡庆山、曹际玮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认为,农村学校体育的生态困境表现为制度文本生态困境、乡土变迁生态困境和办学条件生态困境,提出立根乡土文化,以节庆体育为抓手,完善农村学校体育生态系统配置,统筹城乡学校体育发展,优化投资结构[5]。本文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学校体育取得长足发展的成果进行研究,发现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力度的加强,我国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的差距也日益增大,由此,如何缩小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的差距,采用何种发展模式来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乡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路径选择

2007 年4 月,为了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阳光体育运动。12 年过去了,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区域差异因素,城乡之间的学校体育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相关部门不断监督、不断调整,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促使城乡之间互补、互动、交流与合作,从而使得城乡之间得以均衡发展。政府及相关教育管理机构要适时、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城乡学校之间要经常互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特别是农村学校,要善于利用本地特色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用各种路径,多元融合,互动发展。

1.政府穿针引线——推进城乡学校体育的合作与交流

目前我国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课题集中在破除各领域的城乡壁垒,缩小差距。学校体育方面的城乡壁垒,很多工作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对体育配套设施较差的学校,政府要通过加强管理、加大投入等措施来提高其体育基础设施条件。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村学校基本没有体育馆,阴雨天气根本无法安排体育锻炼,仅有的体育经费大多也是举行运动会和参加各种比赛,场地、器材设施能用就行,没有固定的投入比例。王正强在2016年对农村学校调查时发现,小学体育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的0.23%、中学占0.42%,小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不足0.3元,中学也仅0.6元[6]。提高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必要时应当设立贫困地区特殊津贴。职称评定时候也应该将体育教师与语数英等主科老师同等对待。还有,在同等条件下,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在引进体育优秀毕业生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需要充分考虑乡村体育教师的个人利益,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总之,政府应当分析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的差距及成因,选择好正确合理的模式和路径,做好统筹和协调工作,尽最大努力改善乡村学校体育条件,让在乡村工作的体育教师可以与城镇体育教师享受基本相同或者略高于城镇学校体育教师的待遇和条件以及发展机会,逐步缩小城乡学校体育方面的差距,使城乡学校之间合作交流时候不至于落差太大而导致乡村教师自卑和失落而失去存在感[7]。2018年8月28日,国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介绍说,2017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3.42 万亿元,其中53%用于义务教育,这部分经费投入到中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占80%,在职称制度改革和乡村教师工作补贴等方面也在大力落实,可见政府各级部门正在积极努力,缩小城乡差距[8]。

2.城乡学校互动——实现城市学校体育和乡村学校体育的有机结合

加强学校体育城乡之间的互动,必须要加强对互动学校的体育特色研究,让广大师生都走出教室,奔向操场运动起来,必须要建立城乡学校体育资源配置、交换与共享机制。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是要建立一个城乡学校体育部门互动的工作网络。依托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体育社会组织,结合各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发挥联结和带动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其次是要培养城乡学校体育互动的体育带头人,学校主管领导支持体育带头人用流动性和常住性相结合的方法,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多进行体育教研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可以增进相互友谊,还可以使得乡村学校和城镇学校体育特色相互融合,共同提高。最后是要广泛的开展体育竞赛,结合乡村当地风俗与传统节日,拓展体育内容,大力发展与文化相关的体育活动比赛让广大城乡师生在体育比赛中交流思想,感受运动的快乐。在目前乡村学校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形式下,应当鼓励乡村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立足农村,开发本校体育资源,发现亮点,注重与城市学校体育资源的互补配置,以期在城乡学校体育互动时候的资源交换和共享。

3.推动多元融合——多渠道全方位建立城乡学校体育保障机制

第一,要建立起与乡村特色相符的健身保障机制,乡村学校风景秀美、景色宜人,很多学校体育具有乡村特色,更具有季节性特征,争取实现乡村学校体育的“一校一品牌”和城市学校的常规性体育项目相结合,打造城乡互动的纽带。第二,学校体育的投入和运作过程中,城市和乡村互动需要一个长期的保障机制,不管城市还是乡村,学校体育基础设施都相对薄弱,特别是乡村学校,非常匮乏,需要大量的投入,资金来源可以采用多种渠道获得,比如政府、企事业单位,也可以私人或协会参与投入,实行自我管理,谁投资谁受益。第三,建立合适的体育文化机制,对城乡学校体育进行融合,充分体现乡村的传统体育和城市的现代体育特色。第四,地方教育部分牵头,建立起城乡学校体育互动的协调机制,城乡学校体育运动的项目涉及面很广,要想实现乡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广泛参与,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协调和指导。第五,建立城乡学生心理疏导机制,城乡学校体育融合过程中,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见识广度都不同,极有可能会出现自恋、自卑等极端现象,有必要进行合理的疏导,相互之间取长补短[9]。

二、城乡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可行性模式

推动城乡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难点在于破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壁垒,使得城乡学校体育资源可以相互交流,让城市学校带动农村学校的发展,作为乡村学校,也要注重周边兄弟学校之间的横向交流,互相学习,做到“城乡联动,区域协作”,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改革春风,加大乡村学校体育教师网络技术应用培训,大力推广网络化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教学新模式,推进城乡学校互动发展新局面。

1.学校体育发展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模式

目前,教育机会、教育权利均等的大环境下,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早在2008 年就印发了《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通知,调查显示,目前城市学校达标现状良好,但乡村学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差距很大,例如标准规定小学一二年级每5~6 个班配备1 名体育教师,三年级以上每6~7 个班配备1 名体育教师;初中每6~7 个班配备1 名体育教师;而乡村学校由于在校学生人数少,专职体育教师配备能达到200名学生配一名教师的难度非常大,由其他课程老师兼职居多,生均运动场地面积悬殊更是明显,即使生均运动场地面积勉强达标,也是项目单一,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乡村学校基本没有室内体育场馆,学生体育锻炼“靠天吃饭”。城市、县城和农村学校的体育课学时安排明面上基本无碍,但具体实际操作过程中越往基层被占用的现象越严重。以上诸多方面的体育教育资源分布上,城市学校明显优于农村、乡镇学校,城乡二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渗透影响到了学校体育领域,致使乡镇、农村学校体育明显落后于城市学校。“体育城乡二元化结构体制”即是一种实际操作中以城市为中心的体制原则,例如很多区县教育部门对体育教师采取“末位淘汰”制,被淘汰的教师调到农村学校,当城镇学校缺少体育教师的时候,又会从农村学校去选拔优秀教师,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10]。

城乡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突破二元结构体制,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义务教育资源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在城乡互动交流过程中,加大有关体育政策的宣传和督导力度,切实保障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的权益,加大对乡村学校体育的投资、扶持力度,确保乡村学校体育硬件资源配置达标。推动城乡学校体育师资流动机制,如教师定期流动、轮流交换上课、支教、对口交流等方式方法,加大乡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努力改变乡镇学校体育的落后面貌[11]。

2.小城镇学校“体育交换点”的合作发展模式

小城镇学校“体育交换点”模式主要强调的是小城镇的作用,以小城镇作为中间环节来实现城市和乡村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城市学校相比之下体育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而乡村学校则相反,存在投入不足问题,体育人才缺乏,体育意识也远不如城镇学校,二者差距非常大,如此一来,城乡之间存在很大的真空区,沟通交流困难。体育相关部门应按照区域划分教学协作区域,进行“城乡联动,区域协作”,也可以建立社区(乡村)、学校体育资源共享协调体系,充分利用“亿万农民健身工程”的体育基础设施,努力缩小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的差距[12]。还可以选定部分小城镇的学校为“体育交换点”,将具有示范性的、有特色的学校体育形式因地制宜的建立成体育示范点,让他们成为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辐射周边学校,把先进的城市学校和落后的农村学校体育衔接起来,按照“就近组合、强弱搭配、优势互补、相互带动”的宗旨,重点侧向基础设施薄弱的乡村学校的体育发展,达到“区域一体,全程携手共进”的目标,扩大城乡学校体育之间的交流深度与广度,推进体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城乡学校“体育交换点”普遍采用的是“城镇学校+乡村学校片区”模式[13],如图1:

图1 “城镇学校+乡村学校片区”模式

3.城乡学校体育网络化的发展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和网络进入了农村基层,互联网的普及为资源共享提供了通信渠道,有着丰富的学校体育锻炼和管理经验以及各种体育资源信息。各种体育赛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广大农村,体育意识也随之逐渐转换。网络化的模式使得城乡学校体育的互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双方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极其便利的信息通道。通过网络这个信息平台,将城市学校体育所具备的丰富的资源和专业的指导,和乡镇学校独具特色的运动形式进行整合,相互补充,彼此互动,城乡学校体育教学团队可以为网络互动提供专业支持,解决教学与辅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让这些优秀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特长,全面促进城乡学校体育的发展[14]。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提升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条件,对学校的多媒体设备进行了配置、升级,乡村学校的体育教育观念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都意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随没有城镇学校那样普遍性报名参加课外体育辅导班,但体育课积极参加锻炼的意识性很强,不过由于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原本就不完善,相关人才更是缺乏,即使进行了网络覆盖,硬件条件达到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但师资、技术等软件配套远远跟不上,导致“有投入,无产出”,网络化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主课尚且如此,作为普遍不被重视的乡村学校体育课,信息化设备基本轮不到使用,迫切需要通过城乡互动的模式来改变体育网络化的落后现状。

三、结 语

乡村学校在体育教育方面跟城市学校相比,师资、基础体育设施、相关配套政策以及学校、家庭的关注度,都处于劣势,属于弱势群体。迫切需要大力发展乡村学校体育,拉近与城市学校体育发展的差距,使城乡学校的体育教育得到均衡发展,必须要借助教育部门、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合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由政府、教育部门牵头,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建立制度和督促落实,加大体育与健康的宣传力度,加大乡村学校体育设施投入,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努力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缩小城乡学校的体育差距。

其次,建立“互助结对”的合作发展模式,强弱搭配和优势互补,通过有效利用自身和兄弟学校的传统强项,达到共同发展的教学目的;多开展体育教研活动,实行“城乡联动、区域合作”,杜绝应付检查似的形式主义,真正做到运动形式多样化,做到城乡互动发展的“农村包围城市,城市提升农村”。

最后,建立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培养体育交流信息员,为城乡学校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平台支撑,以网络为沟通渠道,有效开展城乡学校的体育活动。

猜你喜欢
城乡体育教师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