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2020-05-25 02:33王丽丽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长效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点内容,同时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等各方面的变化,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遭遇心理问题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并将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及时解决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意志、个性、气质等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

近年来,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生活方式多样化、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等主、客观原因导致当代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现象日趋严重,而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突发事件也屡见不鲜,对大学生的学业、生活及未来发展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以自我为中心、社交问题严重

当今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普遍比较优越,在其成长过程中见多识广、兴趣广泛,爱好特长众多,在文体、竞赛等方面有较好的表现,整体来看综合素质较高。但同时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们常常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困境,在处理问题时总是太在意自己的感受,只注重自己的利益,而不会换位思考,无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导致一系列的社交问题,无法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还会引发同学之间严重的矛盾冲突或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社交平台,逃避现实

由于信息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使用已经驾轻就熟,对网络的依赖性也日趋严重。从高中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没有了学习目标,自我管理和自控能力较差,逐渐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满足于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的成就感,而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社交活动不感兴趣,当现实生活与网络生活产生较大落差时,不能正确对待,选择逃避甚至产生恐惧心理,造成对现实生活严重的自我封闭和自我防御,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三)信仰缺乏,抗挫折能力较弱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观念也纷繁复杂,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这对正处于成长关键阶段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他们较难形成稳定的信仰,缺乏目标和追求。生长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他们从小就承受了很大的学业压力,而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家长过多的保护和包办、在意学生成绩的提高而非心理抗压能力的锻炼,导致在进入大学后,学生需要独立面对更多来自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时,常常会不知所措,无法排解,自我放逐,甚至误入歧途,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造成伤害。

二、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虽然高校加大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原因,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亟需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制定科學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高校应按照教育部的最新要求,结合育人目标,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总体规划、统筹指导、督导检查,研究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定期开展工作总结、经验交流等活动,确保该项工作在科学合理的指导下规范开展。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切实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才,是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来源,高校需不断激励教师进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心理学专业水平和授课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价值,使学生收获心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心理素质,完善心理品质;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同时也为提高心理咨询和危机预防与干预的专业性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一方面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上已不能满足当今大学生的需求,需转变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如实施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模仿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学会换位思考,深化心理体验,进而加深理解,提升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在课程内容上,需在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提升学生的心理学素养,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心理学公共选修课,如《人际关系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自我探索的兴趣;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在各年级开展相应主题的心理专题讲座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补充,如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生活适应等专题、针对毕业生开设就业规划等专题。实践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还应在学生的假期实践活动、党团员活动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自我分析、自我体验的同时,重塑行为,强化心理调控能力。

(四)建立全员全方位动态心理预防及危机干预体系

在高校全员育人的思想指导下,发挥各级各方优势形成合力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二级学院--辅导员--班级--心理观察员”心理预防及危机干预体系,学校领导工作小组负责全面规划、督导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工作,二级学院负责根据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部署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开展特色工作,每个二级学院设立心理健康工作站,每个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副班长,每个宿舍挑选一名心理观察员,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到每个宿舍,每一名学生。每学年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普测,根据普测结果和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制定心理观察员周报制度,全面实时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并对心理异常学生状态第一时间上报、由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有效处理。

(五)拓宽心理健康知识宣传途径,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在网络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取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书刊等传统方式,应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贴合学生的需求,创新宣传方式,开发校园心理知识宣传平台,增加心理健康网络课程、设置匿名电子邮箱供学生在线发泄和调整不良情绪,解答困惑。通过组建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介绍与心理技能提升方法,打破传统的面對面心理咨询局限,让学生感受更轻松便捷的线上心理咨询服务,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消除学生“只有心理不健康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观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如心理趣味运动会、心理沙龙、心理主题晚会等,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体验积极的大学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六)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

大学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守护者、引路人,与学生接触最多、相处时间最长,最容易亲近学生的世界,辅导员具有能够最先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最及时处理学生问题的优势,因此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高校应制定针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培训体系,激励辅导员主动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定期参加心理学相关专家讲座;高校应定期组织心理沙龙,加强辅导员与心理健专业教师队伍间的研修学习,在保障辅导员本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上拓展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七)通过体育锻炼常态化,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的实现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身体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加强大学生日常体育锻炼,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并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列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内容,是体育锻炼常态化,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宫笑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研究[J].知与行,2016(11):107-110.

[2] 张丹.构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J].湖北社会科学,2011(08):190-192.

[3] 孙婷婷.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09):214-215.

作者简介:王丽丽(1986- ),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长效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