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研究

2020-05-25 02:33李堂杨兵于鑫高毅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协调机制

李堂 杨兵 于鑫 高毅

摘 要:校园危机事件的有效应对不仅关系到校园内的和谐稳定,同时也关系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文章将主要从危机应对模拟练习的重要性角度与关于有决策功能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协调部门间协调机制延续性的讨论两方面进行研究论述。

关键词:校园危机;模拟练习;协调机制

一、校园危机

高校校园危机是指在校园内的系列突发事件,该类事件的发生会对高校以及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对和谐校园、社会和谐产生负面影响的系列事件。目前中国高校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化与多元化,我国校园危机具有社会危机特征的同时又具有突发性、危害性、扩散性等特殊性。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一)学生思想不成熟,环境对于思想有利塑造的程度依旧滞后;(二)相关应急管理机制依旧不完善,学校应急管理是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组成部分,学生的安全常常牵涉到不同的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近几年我国高校自然灾害与事故灾害突发事件频发,已引起了国务院及教育部门的关注。

校园自然灾害无法避免,事故灾害的发生也通常具有突发性与复杂性,我们应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预防建设,细化落实相关措施,增强与应急协调部门间协调机制的延续性,对于突发性校园危机能够及时作出有效处置。我国于2007年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进行指导和监督。“应急模拟练习”进入学生课堂符合我国的教育发展的必行趋势,势在必行。

二、研究现状

校园危机管理已成为世界性话题,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学校突发事件的应急体系构建与应急管理实施,将学校突发事件作为国家公共危机一部分进行管理。国外学者对于高校“突发事件”、“危机问题”的研究最先源于“公共关系”学科。而正式提出则是由美国学者库姆斯,他从宏观角度对20世纪80年代世界的高等教育所存在的危机进行了研究。近年来,关于校园危机应对领域的研究趋势呈增长状态。

国内对于校园危机应对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大方面:一是宏观角度下的校园危机应对体系研究,如王克岩的《高校校园危机管理及应对机制的创新》在分析校园危机整体性质与起因的基础上,对于校园危机应对体系构建提出了创新见解;二是从新媒体与校园危机管理的角度出发,如沈晓萍的《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研究》基于校园危机现状探讨了新媒体视角下危机应对方法研究。综合来看,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阐述校园危机事件的预防、应对和处置,已经形成了许多的理论成果,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而从应急管理细化切入,探讨具有可操作性的危机应对处置方法的论述还较少,相关研究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展开和推进。本文从探讨模拟练习进入课题的重要性与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协调部门间协调机制延续性的角度出发,期望能在危机处置能力水平提高方面做出具有实际指导性的建议,减少校园危机所带来的灾难性影响,进一步促进校园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危机应对模拟练习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的必要性

(一)危机预防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无论是在与外界的交互还是群体内部的交往过程中,都存在潜在危机威胁着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危机应对与管理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事发后的管控,而应在前期做好预防工作。前期的防范工作并不是指将危机发生概率降低为零,而是通过科學的方式尽可能将降低的同时,同样做好对危机发生后应对的准备。

美国管理学家诺曼.R.奥古斯丁将危机管理划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危机的预防阶段、危机的准备阶段、危机的确认阶段、危机的控制阶段、危机的解决阶段以及危机的总结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危机的预防,即防范危机的爆发。危机应对模拟练习从属于危机预防阶段,该阶段能够通过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方式来避免危机发生,同样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阶段,因此也是应当最受重视的阶段。将危机应对模拟练习加入到大学生必修课行列,能够在危机发生前做到源头上的遏制,前置性的预防,其本身作为预防阶段而存在,同时练习过程中又要包含完整危机管理从预防到总结的六个阶段。危机应对模拟练习作为“大学生必修课”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危机应对管理全流程,用理论知识武装大脑,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规避方法有效预防危机,同时对未可知的危机发生做出应对准备。

(二)全面加强“人防”、“物防”、“技防”联动

危机应对模拟练习在内容上并不该仅局限于从自身角度出发,而是全面构建“人防”、“物防”与“技防”三个模块。首先,我们可以从“个人”和“他人”两个方面来看待“人防”。大学生个人在加强自身危机防范意识,提高个人综合抵御风险能力的同时,还应具有应急管理体系内部所调配部署的管理人角色参与。大学生各方面发育还不成熟,在校园中需要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积极参与进来,无论是在危机应对模拟练习中,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应全面做好“人防”举措。

此外,还应不断更新优化设备设施,做好“物防”相关工作。对应急物资应定期进行检查,细化管理,为危机应对打下重要物资基础。同时,学生要树立“物防”意识,遇到危机及时有效利用周边的物资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在确保周边物资充足的基础之上,通过模拟练习使得学生了解物资的方位与使用方法,只有这样在危机来临时,才能及时准确地做出“物防”举措。

危机应对技能培训同样应作为危机应对模拟练习的重要环节,在“人防”与“物防”的基础上加强“技防”。三者并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互相交叉融合。“技防”渗透在“人防”与“物防”中,无论是增强“人防”设防,还是培养学生成熟使用“物防”,都需要“技防”的支持。同时,又为“技防”充实了内容,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人防、物防、技防”各有侧重,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在创新中引领危机应对模拟练习进入课堂,使危机模拟练习更贴近实际,符合当代校园管理的发展模式。

四、有决策功能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协调部门间协调机制延续性

(一)危机应对管理体系的局限性

危机应对管理体系包括职能部门,人员构成,解决措施等一系列模块。危机应对管理体系的建立为各类高校提供了许多维度的保障,如:制度保障,教育环境保障,人身安全保障等。尽管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建立起了危机应对管理体系,同时也具备了应急协调部门的协调机制。然而,这些应急协调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相关的危机应对体系往往由其它部门监管和并管,组织表现为临时型和松散型;相关职能部门的缺失造成权责混淆,决策权的统一支配不明确将严重影响危机事件突发时的即时反映效果。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针对性地解决,应急管理体系的决策功能必不可少。

因此文章应建立有决策功能的应急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赋予其决策权,减少由危机发生到处理过程间的障碍,决策权牵引执行力,才能够有效改善滞后性。学校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艰巨使命,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危机应对管理体系,将临时型和松散型转变为长期型和紧密型,落实相关部门的职能管理文章彻底明确谁能管、谁来管、如何管,使校园危机事件能够及时得到更加精准及时的解决。

(二)应急协调部门间协调机制延续性

应急协调部门间协调机制的延续性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这种延续性包含两个维度。纵向来看,在日常危机管控过程中,应着力加强相关危机处理经验的保留与延续。由于许多临时性机构缺乏延续性,在以后的工作中发生了人员变动和功能改变,危机应对处理的经验和教训没能得到有效地保留和借鉴,因此不能延续发展以及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作用。

横向来看,同类临时性机构或处理方法并不完全适应其他所有危机事件。危机事件具有共通性的同时,也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交流具有实际价值的处理危机事件的宝贵经验。此外,还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眼前实际问题,创新理论经验,集合具体现状采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高校自身危机处理能力若想得到提高,必须重视各高校相互之间、重视与社会的信息交互文章加强与政府、社区和媒体等多方面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建立更加完善的有决策功能的应急管理体系,面对危机时,体系内部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在体系基础上迅速作出决策反应,提高危机应对处理效率。同时,加强应急协调部门间协调机制的延续性,建立合理有效的人员变更与危机处理建档制度,及时总结,重视信息交互,在创新改革之中,不断提升校园危机应对管理能力。

五、结语

校园危机具有突发性与偶然性,在做好日常预防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教育引导,不断提升学生对危机的应对能力。实践证明,在对大多数的危机事件进行处理时,只要处置恰当及时,可以在危机初发期将危机损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反之,如果缺乏经验常识,应对措施不当,不仅不能排除原有危机,还有可能导致事态一发不可收拾,甚至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学校需要不断地宣传普及危机知识,积极开展危机应对模拟练习,加强“人防、物防、技防”文章建立有决策功能的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加强应急协调部门间协调机制延续性。通过制度创新,做好防范工作,有效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维护学生身心发展的健康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克岩.高校校园危机管理及应对机制的创新[J].管理观察,2018(03):91.

[2] 云鹏.论高校辅导员校园危机管理策略——基于奥古斯丁“六阶段”危机管理模式视角[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60-61.

[3] 马德华.高校突發事件的特征、成因及处置方法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2008(03):87-88.

[4] 刘晓明.高校校园危机管控策略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2):88-91.

基金项目:文章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院级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1812。

作者简介:李堂(1984- ),女,汉族,河北廊坊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讲师,学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协调机制
论国务院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职能
军民航防相撞之协调工作
行政调解研究——以交通纠纷为例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研究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实践及完善建议
成本和需求扰动时双渠道供应链的协调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