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刺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2020-05-30 10:26
光明中医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刺法面瘫面神经

吴 利 张 静

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1]。西医学称本病为面神经麻痹或Bell麻痹(Bell palsy),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因其影响美观和口眼功能,常常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困扰。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认定的64种针灸适应证之一[3]。大量临床研究和相应系统评价均证明其确实有效[4,5],且针灸早期介入效果更佳[6]。但西医学认为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侧行针灸治疗后会加重血管痉挛、神经的水肿和变性,加重面肌缺血,从而影响预后,增加并发症和后遗症[7]。

巨刺法源自《黄帝内经》,属《灵枢》九刺法之一,“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其右病左取,左病右取的治疗方法既可实现针灸早期介入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又可避免急性期针刺患侧加重面神经的受损。但目前临床上的研究均为单纯使用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8,9],缺乏巨刺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笔者运用巨刺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共33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98例患者为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简阳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治疗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住院患者,病程均≤5 d。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巨刺法组)33例、B组(分期巨刺法组)33例、C组(患侧针刺组)32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面神经功能评价House-Brackmann(H-B)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3组面瘫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针灸治疗学》[1]面瘫的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2]Bell麻痹的诊断。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周围性面瘫中医和西医诊断的一侧周围性面瘫患者;②病程≤5 d;③年龄10~70岁;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继发于其他疾病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如亨特综合征、肿瘤、外伤、中耳炎等;②合并有肝、肾、脑、内分泌等系统的严重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疾病患者;③孕妇及哺乳期患者;④有明确的地塞米松禁忌证,如未控制好的糖尿病、胃出血等;⑤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面瘫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基础治疗:3组患者均于就诊之日开始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 mg静滴,4 d后减量为5 mg,再4 d后停用,共用药8 d。地巴唑10 mg口服,一日3次,用药4周。A组(巨刺法组):面部取健侧穴位: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体穴取双侧合谷。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采用华佗牌0.3 mm×40 mm一次性毫针,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以患者局部有酸胀感、医者手下有沉紧感为度,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7次为一个疗程,一共治疗4个疗程。B组(分期巨刺法组):取穴和操作同A组,急性期(发病1~7 d)使用巨刺法取面部健侧穴位,静止期和恢复期(发病8 d以后)取面部患侧穴位。疗程同A组。C组(患侧针刺组):取穴和操作同A组,取面部患侧穴位。疗程同A组。

1.4.2 观察指标参照第5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分级,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14、21、28天进行评分。

1.4.3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符合H-B I级标准,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表情肌运动时左右两侧对称;显效:符合H-B II级标准,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外观静态时左右对称,仅笑时口角轻微歪斜,鼓腮、皱眉患侧稍差;有效:符合H-B III、IV级标准,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无效:符合H-B V、VI级标准,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1.4.4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28 d后3组总有效率为100%,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巨刺法组)和B组(分期巨刺法组)痊愈率均优于C组(患侧针刺组),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使用巨刺法和分期巨刺法在痊愈率上优于患侧针刺组,但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面瘫患者疗效比较 (例,%)

2.2 3组痊愈患者痊愈时间比较A组(巨刺法组)痊愈患者痊愈时间为(20.55±4.763) d,B组(分期巨刺法组)患者痊愈时间为(18.35±4.460) d,C组(患侧针刺组)患者痊愈时间为(23.53±3.175) d。其中A组与C组、B组与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巨刺法和分期巨刺法在患者痊愈时间上优于患侧针刺组。

2.3 3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H-B评分比较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A组(巨刺法组)和B组(分期巨刺法组)H-B评分均优于C组(患侧针刺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治疗早期巨刺法比针刺患侧有优势;治疗后第14天、第21天B组评分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治疗早期使用巨刺法,中期针刺患侧的疗法优于一直使用巨刺法。其他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H-B评分 (例,

3 讨论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可以在神经电生理、血流循环、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面神经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10]。而巨刺法产生疗效的结构基础在于脊髓、脑干网状结构、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和大脑皮层[11]。在面瘫的急性期,其病理表现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肿胀、脱失,面神经传导障碍,而健侧的传导功能则未受到影响。研究发现循行于身体两侧的同名穴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刺激一侧的穴位,身体另一侧的同名穴局部血流会产生相应的变化[12]。故急性期刺激健侧穴位可使健侧完好的神经将刺激传入中枢环节效应器,促进大脑皮质内相应通路受到调节控制,调节患侧的面神经功能而达到治疗目的。而随着静止期和恢复期的到来,面神经的水肿得到控制,神经传导功能逐渐恢复,针刺患侧穴位可以达到更好的神经传导和调节作用。所以在治疗后的第14天、第21天分期巨刺法组的H-B评分优于巨刺法组。

但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小、研究时间短,研究结果虽然表明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使用巨刺法优于患侧针刺法,但不能充分说明分期巨刺法优于巨刺法。下一步尚需开展更标准、规范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更可靠的临床证据。

猜你喜欢
刺法面瘫面神经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蜂针丛集刺法探讨
从《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探析王孟英治疗霍乱之中医外治法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