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的培育机制研究

2020-06-01 07:38龚田波
现代交际 2020年7期
关键词: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

龚田波

摘要:青年一代有担当、有理想,国家和民族就会有希望、有前途,培养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担当精神不仅是强国梦的精神支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脱贫的根本保证、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缺失的原因集中在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体自身四个方面,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时代担当精神,需要构建学校教育机制、营造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和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时代担当精神 培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7-0006-02

时代担当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信念,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需要传承担当精神。何为担当精神?如何准确把握时代担当精神的内涵?对此学术界至今没有一套公认的理论学说。因此,加强对担当精神的研究,深刻掌握担当精神时代内涵,使其能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撑,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一)担当精神是强国梦的精神支撑

大学生缺少担当精神,那么国家就很难发展,大学生如果不自强,那么民族将无法富强。目前,整个社会都在倡导时代精神、创新精神和改革精神,在中国梦的建设阶段,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更加需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担当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使得大学生有担当、有理想、有作为,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强国梦的客观需求。

(二)担当精神是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量

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文化、经济和科技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与发展,但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我国实现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才则是推动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力量,想要实现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有着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当代大学生具备时代担当精神,将会推动社会各个领域加快实现现代化,向现代化社会迈进。

(三)担当精神是脱贫的保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到2020年要徹底摆脱贫困。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主动放弃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选择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挥洒青春与热血。大学生的这种时代担当精神对我国脱贫工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担当意识的大学生是我国甩掉贫困帽子、实现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为了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全面实现小康,急需一大批具有担当精神的大学生,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四)担当精神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大学阶段是个体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状态与表现将会决定其未来的发展高度。对于那些缺少时代担当精神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在经历了“痛苦”的高中生活后,认为大学阶段可以好好地放松自我,努力享受生活,这种想法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斗志,使得个体安于现状,进而丧失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担当意识。此外,有担当的大学生更加容易获得满意的工作,获得更高的报酬,得到更多的晋升机会,同时也能够尽快实现人生目标与理想。因此,大学生要努力培养时代担当意识,创造更多社会价值,书写更加灿烂而又美好的人生新篇章。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欠缺

在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家庭教育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大学生多为“90后”与“00后”,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家长的溺爱下成长。很多学生所有的事情都由家长一手包办,由此形成了自私、冷漠、畏难的性格,不会主动承担责任。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妈宝”“啃老”和“巨婴”等现象,反映出了子女成长进程中,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学校教育的不足

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和后天知识的获取,都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够实现,因此,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发挥着难以取代的作用。可是,实际情况是,我国中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高考,即便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将分数作为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判标准,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多沦为形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主要渠道,可是因为实行的是大班制授课,教师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不佳。此外,很多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程并非专业课程,因此,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和教师之间互动交流较少,继而导致其担当精神培养受到一定影响,效果大打折扣。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无法离开社会环境。受到多元化文化价值观念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影响,很多人过分关注个人利益,为了追逐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违法犯罪,比如社会上频频出现的司机肇事逃逸和子女不赡养老人等现象,这些都是个体担当意识不足的直接表现。部分大学生受到这些现象的影响,认为义务与责任都是可以逃避的,在责任面前缺少担当,在义务面前能逃就逃,这是造成学生担当精神欠缺的社会环境因素。

(四)个人认知不足

社会上存在个别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的时候过分关注员工的专业能力与知识储备,忽视个人素养与道德品质的现象,导致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整天忙于考各种证,忽视了自身道德水平的提升,对担当精神的认知不够深入,也没有践行。这是造成学生缺少担当精神的个体认知方面的原因。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培养机制

(一)构建学校教育机制

十九大报告要求高校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学生担当意识。为此,学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全面构建教育机制。

1.以核心价值观为教育的基石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核心价值观体系,其包含了公正法治和文明礼仪等诸多指标,并将其融入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逐渐成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基于此,新时代,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的培养,需要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品读感悟,对照自身、激励自身,明确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牢固树立时代担当精神。

2.增设社会实践内容

当前,教育部发布了多项政策,引导高职院校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弥补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不足,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高职院校可以在寒暑假组织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深入社会了解了解国家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在内心深处产生自豪感,愿意为国家的发展贡献青春与热血。

(二)营造家庭教育环境

针对当前学生担当精神培育工作中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1.端正教育的导向

一般情况下,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父母通常会向未成年子女灌输排斥陌生人之类的观念,如果过度,就会使得孩子对社会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成年以后他们也很少会向他人伸以援手。因此,父母的保护要适度,不能因噎废食,要使孩子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个体时,能力所能及地施以援手。

2.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很多大学生入学时并不清楚自己当初为什么要选择现在就读的专业,也不知道今后将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多年接受教条式教育,学生丧失了管理自我的能力,对自我今后的发展缺少清晰的认知。为此,家长要避免这种教条式教育,为子女营造更加宽松的成长环境,使得子女更加了解自身的性格,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借助全媒体舆论导向功能,宣传大学生树立担当精神的必要性,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1.充分发挥全媒体的宣传作用

新时期,大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的习惯与喜好,有选择性地了解优秀学生先进事迹,理解使命担当与社会担当的内涵,从而主动加强担当精神的培养。利用全媒体传播,更多优秀大学生的事迹被广泛传播,有助于鼓舞更多的大學生参与到公益事业当中,充分履行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义务。

2.合理发挥全媒体舆论导向功能

比如近年来兴起的“学习强国”App,就是依托手机客户端,利用丰富的文字内容和新颖的视频播报形式,提升用户的体验感,极大地推动了党政国策宣传的效果。利用全媒体开展全过程宣传,能够对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做到知行合一

1.大学生要避免投机取巧

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和弄虚作假的现象,这些都是投机取巧的表现。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养成了投机取巧的习惯,那么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很难有担当、有作为。为此,大学生要确立诚实做事、老实做人的心理基础,从主观层面排除投资取巧的想法,努力培养不说谎、不拖拉、守本分的习惯。学校和教师也要严格要求学生,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社会也要奉行良好的风气,让投机者无处藏身。多管齐下,能够培养出更多有担当意识的大学生。

2.年轻人要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言行一致是知行合一的基本要求,言行一致要求个体说到做到。知行合一是言行与理智的统一,其与言行一致都是构建在对事物的科学认知和准确判断基础上的。言行一致要求个体兑现承诺,只要做了口头承诺,就要努力兑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于个体而言,言行不一是一种人格不健全的表现。

参考文献:

[1]王浩斌,王慧祥.习近平新时代革命担当精神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J].兵团党校学报,2019(6):23-28.

[2]王姗姗,司律.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11):166-171.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