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工作室的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20-06-29 07:30何加亮
高教学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何加亮

摘  要: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培养适应社会快速发展所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新思路,文章通过从如何构建创新工作室,构建什么样的创新工作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展开论述,期望通过创新工作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能够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从而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关键词:创新工作室;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y using innovative studios as a carrier is a new way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needed to adapt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by how to build innovative studios and what kind of innovation studios are constructed. The consciousness,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the ability to innovate are discussed.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studios, more and better innovative and applied talents can be cultivated, thus providing higher quality services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innovation studio; talent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一、概述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创新是一个时代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知识经济与科技革命的到来,国际竞争逐渐加剧,我国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变革中,国家社会发展战略实际上是人才发展战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重大影响。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需要以自己的基础和洞察力,努力走在科技前列,持续向社会传输新知识、新成就,并且培育能服务经济社会前进的创新型人才。

工作室模式的原型来源于1919年德国的包豪斯学院,目标是将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统一,采用“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将以往的理论授课和实践一同运用在工作室,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提前体验企业工作场景,提升未来就业的适应度,从而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的有机结合,达到从“出校门”到“入职场”的无缝对接,工作室模式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得到了深入发展。在我国,工作室模式在高等教育中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许多高校建立了工作室制度[1-2],作者所在的大连民族大学建立了众多面向专业的创新工作室,下面以“移动互联创新工作室”为例介绍建设情况。

二、创新工作室的建设

(一)指导思想

学校与学院层面本着有目标、有计划、有服务、有激励的理念,工作室层面本着观念新、设计精、有团队、可持续的理念进行实施建设。以学生全面成才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主动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創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技能的培养。在实践中进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设计的教学,重点在以思考、设计、实现现实的系统和产品,提升学生的自主人格、知识架构、专业素养和综合实力,完成创新应用型人才培育各环节的完美链接,从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国家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毕业生。

(二)硬件建设

创新工作室必须依托一定的物理活动空间,依托这个实体空间,师生们才可以集聚在一起展开各项创新实践活动,在有限的空间内,建立了研讨区、学习区、资料区(兼做展示区)、操作区。另外,克服困难,利用承接企业横向课题,购置了满足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需求的设备工具,如:3D打印机、激光打印机、投影仪、数位板、电子白板、3DVR眼镜、智能平板、高性能服务器等及树莓派、Arduino等开源硬件平台及开展各个创新实践方向所需的最新书籍资料。

(三)文化建设

关注硬件建设及技术要素外,更加重视创新工作室文化的培育,在实践中形成了“开放、协同、分享、专业”的理念。“开放”是指创新工作室对参与学生时间开放、空间开放、软硬件资源开放、各类机会均等开放;“协同”对内是指各研究方向相互合作,项目组内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对外是指加强与不同创新工作室、不同专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分享”是指创新工作室内部各种学习资源、项目资料全部对正式成员开放;“专业”是指创新工作室的设立依托于不同专业,因而需体现其专业特征及满足学生就业需求,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其实现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理想与愿望。

(四)管理机制

选拔制度:在学生选拔方面,由于这种模式没有真正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体系,所以创新工作室报名以学生自己的意愿为主。以“移动互联创新工作室”为例,分为技术方向与综合方向,技术方向分为娱乐与休闲应用开发、智能硬件开发、移动应用开发三个方向。技术方向基本由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组成,综合方向少量招收经管类、设计类专业学生。每年招募大一新生,形式为教师进行宣讲、新生自愿报名,若师生达成双方互选,即可加入创新工作室。

(三)建设数字化资源库

本着开放、共享、易扩展原则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充分、高效的集中多种学习资源、项目案例等为工作室师生相关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为了更好的推动创新工作室发展,紧随产业发展要求,要对资源库中的各类资源进行实时更新,使其保持较好的应用实践性。其中,学习资源多数以微课,慕课等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进行访问,开展移动学习,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需求;项目案例由真实企业产品案例与创新工作室历年师生完成的设计开发案例组成,要求有完整、规范的文档,尤其注重后者的持续完善与发展,完成从学生作品、到准商业化甚至是商业化项目的完整实现。

四、创新工作室的实施成效

(一)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创新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交流创新思想、实现技术创新的个性化培养平台。这种教学模式,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创新精神和系统集成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活动的锻炼,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彰显,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综合素质及就业质量。在“移动互联创新工作室”近3年的毕业生中,约40%的学生进入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双一流”院校深造;约30%的学生进入中国移动、国家电网等企事业单位工作;约30%的同学进入腾讯、阿里、百度、IBM、埃森哲等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工作。面向专业行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部分毕业学生几年内快速成长、已经可以独当一面,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同时,部分毕业学生选择创业晋级为创业精英,成功创办公司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

(二)创新教育教学成果显著

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更高、意识更强、氛围更浓,在广大师生中树立形成教师乐于创新教育、学生乐于学习创新知识和技能的良好氛围,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依托创新工作室建设与实践,物联网工程专业《构建多维实践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获得2018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物联网工程专业获批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改革试点专业;指导教师共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项,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

“移动互联创新工作室”学生共获得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联合基金项目5项,国家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1项,国家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2项,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8项,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2项,5个项目入选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年会;发表三大检索论文8篇,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国家知识产权累计70余项;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20余项(约1000余人次)。工作室师生在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中的取得各类成果在教育部、国家民委、辽宁省各级领导及兄弟院校同仁来校参观时进行过多次展示,受到高度肯定和赞誉。

(三)服务社会功能得到强化,良好品牌形象得以树立

在社会服务方面,我们重视与地方文化及相关产业紧密结合,成功将创新工作室各类实践成果与区域相关的产业相对接,围绕自身掌握的核心技术来确定合作目标,资源互补、互利共赢,组成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共同体,依托“项目+竞赛”的实践模式,逐步迭代发展,严格按照标准开发流程规范項目。目前,“移动互联创新工作室”已经累计承担了十余个企业横向课题研发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承接项目,树立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获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反响,为企业、学校、老师、学生们带来四方共同受益的合作收获。

参考文献:

[1]杜修望.对高校创新工作室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01):39-41.

[2]曾明星,黄伟.“互联网+”背景下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索[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03):67-75.

[3]刘君.“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共建师生工作室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09):186-189.

[4]洪蕾.“软件创新工作室”建设案例1——金陵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案例[J].科技资讯,2016(14):141-142.

[5]李瑞金,周孟然,张小兵.电气类专业校企共建“工作室制”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02):158-161.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