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直肠肛管周围脓肿Ⅰ期根治术与切开引流术的临床效果

2020-07-16 13:06陶国建禹业廷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脓液肛管瘘管

陶国建 禹业廷

河南泌阳县第三人民医院肛肠科 泌阳 463700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肛管直肠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形成的脓肿,感染源多来源于开口于肛窦的肛腺,是肛肠科的常见病之一。其中肛周脓肿和坐骨肛管间隙脓肿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肛周持续性胀痛或跳动性疼痛,后者可伴有排尿困难、里急后重,以及全身感染症状。一旦明确诊断,应予以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因脓肿的位置不同而异[1-2]。选取2016-06—2019-05间在我科接受手术的86例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比较Ⅰ期根治术与切开引流术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6例患者均依据症状、体征和直肠内超声检查结果确诊[3-4]。排除:(1)非特异性疾病(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引起的脓肿。(2)肛门形态或功能异常、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直肠肿瘤、肛门直肠尖锐湿疣,以及精神疾病患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依据术式不同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男30例,女13例;年龄26~68岁,平均45.56岁;病程3~14 d,平均5.26 d。肛周脓肿26例,坐骨肛管间隙脓肿17例。观察组:男29例,女14例;年龄25~69岁,平均45.66岁;病程2~15 d,平均5.24 d。肛周脓肿27例,坐骨肛管间隙脓肿16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5-6]对照组行切开引流术:腰麻,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在波动最明显处或超声提示脓肿距皮肤最浅处,经与肛门呈放射状的切口依次切开进入脓腔。示指钝性分开脓腔内的间隔,排出脓液(留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依次以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在脓腔内放置纱条压迫止血和引流,术后48 h取出,开放创面。术后抗感染治疗4~5 d,每日中药熏洗、坐浴(女性患者避免坐浴),保持创面清洁,直至创面愈合。观察组行一次性根治术:脓肿的切开、腔内间隔的打开及脓液排出的方法同对照组。脓液完全排出、刮匙彻底刮除腔内的坏死组织后,依次以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反复将脓腔冲洗干净。一手持探针进入脓腔,另一手示指伸入肛管、直肠内引导探针找到内口。对于肛周脓肿,可沿探针将内口切开,修剪切缘;对于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则实施橡皮筋挂线治疗。其他处理方法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形成瘘管率和治疗效果。治愈:症状消失,创面愈合,无瘘管形成。有效:症状消失,创面愈合,但形成瘘管,需再次行肛瘘手术。无效:创面未愈合,脓肿反复发作,症状未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7]。

2 结果

2.1创面愈合时间及形成瘘管率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6.24±3.18)d,对照组为(28.58±3.4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45,P=0.000)。观察组形成瘘管率为9.39%(4/43),对照组为93.02%(4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12,P=0.000)。

2.2治疗效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总有效率比较

3 讨论

肛周脓肿和坐骨肛管间隙脓肿是最为常见的肛肠疾病,分别占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48%和25%[4]。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诊断并不困难,直肠内超声检查有助于确定脓肿的部位、大小及距体表的深度,对制定手术方案和切开引流术后有无脓液残留有较大的诊断价值。若不及时干预,脓肿可向周围组织间隙扩大,甚至脓液蔓延到坐骨直肠窝、膀胱、阴道等部位,不但可加重病情,而且可形成高位复杂性肛瘘,增加治疗的困难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实施切开引流术,从而迅速控制感染[8]。

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术可在局麻下施术,方法简单易行,能够充分引流脓液,迅速缓解疼痛等症状;而且不会损伤肛管括约肌,有利于保护肛门的控制排便功能。但其属于非根治性手术,因此术后有较高的脓肿复发率和肛瘘形成率。往往需要再次手术甚至多次手术,极大增加了患者的疼痛和经济负担。故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手术技术的提升,Ⅰ期根治术已在临床广泛开展。其主要术式为脓肿切开引流、Ⅰ期瘘管切开(除)术或挂线术。其优势为可Ⅰ期治愈,不会形成瘘管,因此无须二次手术[9]。

我们收集近了年来在我科接受手术的86例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Ⅰ期根治术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形成瘘管率,以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单纯切开引流术的患者。充分表明了Ⅰ期根治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为保证Ⅰ期根治术的治疗效果,需注意:(1)术前经超声和直肠超声检查,准确确定脓肿的部位、大小及距体表的深度,穿刺抽出脓液后再实施切开引流。抽出的脓液送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2)肛周脓肿位置表浅,可行放射状切口;坐骨肛管间隙脓肿位置稍深,应距肛缘旁3 cm左右尽可能靠近内侧作前后方向的切口,以避免损伤肛管括约肌。(3)脓肿切开后,需用示指钝性分开脓腔内的间隔,以利于充分引流。(4)寻找到内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故必须明确内口位置。但如果寻找内口困难,切忌应用探针盲探,以免造成假道使感染扩散。(5)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5~7d,每日中药熏洗坐浴(女性患者仅采用熏洗),有利于创面清洁和愈合。

猜你喜欢
脓液肛管瘘管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诊治进展
妊娠合并肛管癌1例并文献复习
遇到恼人的“火疖子”,该怎么办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原菌分布情况研究
耳前瘘管:聪明洞还是烦恼洞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走行观察与手术治疗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乳腺炎患者乳腺脓液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分析
猪回肠食糜的取样方法
女性出口梗阻型及混合型功能性便秘患者肛肠动力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