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ESG信披困局

2020-07-17 09:49金圆桌ESG课题组
董事会 2020年6期
关键词:信息企业

金圆桌 ESG 课题组

以环境、社会与治理(ESG)为代表的全球投资理念新浪潮正向中国资本市场涌来。

目前,全球逾60个国家和地区出台了ESG信息披露的要求,以鼓励型披露为主,部分证券交易所强制披露ESG信息。以往对上市公司的评价体系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主,如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市值等,ESG信息披露对上市公司将是一个显著的改变,涉及诸多重要的非财务指标如公司治理、污染排放、能源效率、劳工关系、社区关系等。ESG报告可以让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更加全面、准确了解上市公司,以更完整的视角去判断公司的价值。

对于这一全球新趋势,中国资本市场给予了积极回应。2018年9月30日,中国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确立ESG信息披露基本框架。2018年,上交所制定《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指引》,并进入征求意见和试点阶段。同年10月,深交所起草ESG信息披露指引,同时组织三次征求意见座谈会。而早在2015年12月,香港联交所正式发布ESG指引,2019年12月18日刊发检讨《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及相关《联交所证券上市规则》条文的咨询总结,并发布上市发行人环境、社会及管治披露情况的最新审阅结果,将修订《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以及相关《上市规则》条文,提升发行人在环境、社会及管治方面的管治及披露。

此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也发布了《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体系研究报告》和《绿色投资指引(试行)》,积极引入外资和ESG评价体系,鼓励基金行业重视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

与此同时,明晟(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国际指数公司在将A股纳入后,都会对企业进行ESG评级;国内的商道融绿、金圆桌等也陆续涉及,其中金圆桌ESG评级体系2019年对809家企业首次发布了ESG评级结果。

面对外部趋势的新的变化,《董事会》于2019年四季度至2020年一季度面向上市公司就ESG信息披露的现状、挑战与建议进行了问卷调研。此次问卷共回收真实有效反馈208份,涉及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企业;覆盖金融、房地产、传媒、建筑、制造等主要行业;样本公司既有A股挂牌企业,也有工商银行、中国平安等跨市场上市公司;样本公司市值约占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7%,具有代表性。调研显示,部分治理先进、注重可持续发展的领先上市公司开始了积极探索,有的已经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做法;然而更多的上市企业准备不足。调研显示,可供操作的规则缺失,披露动机不足,数据整合困难,披露能力制约等构成ESG信披的主要困难;同时,受访上市公司建议监管部门尽快推出分类指标体系或指引,配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分阶段循序推进,同时加强宣导培训、建立ESG数据库、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作用,提升上市公司对ESG信披的自觉能动性。

多重挑战

对上市公司而言,目前对于ESG信息披露的重大挑战是什么?调研显示,可供操作的规則缺失,披露动机不足,数据整合困难,披露能力制约等,成为推进相关信息披露的“路障”。

首先,实操性的规则缺失,是ESG信披的最大障碍。共72家、占比34.61%的企业做出近似的回答: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缺乏统一披露框架和详细的指标体系,导致当前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难以在行业内进行横向比较,同一公司不同年份的ESG表现也难以进行纵向比较;企业即使有意愿进行ESG信息披露,也不知道如何披露,无法把握哪些ESG信息是市场和投资者关注的,导致当前企业披露的ESG信息使用率和价值都较低。

其中,9家企业认为,2018年的新《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为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提供了框架,但是过于宽泛,当前的披露框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ESG信息披露指标各异、口径不一、数据无法横向和纵向对比的问题。

案例:

某专业工程央企上市公司:公司连续七年自愿披露了ESG报告。基于多年的披露经验,我们认为最大的挑战在于ESG信息披露无统一框架,企业ESG信息难以横向纵向比较。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缺乏统一披露框架和详细的指标体系。企业即使有意愿进行ESG信息披露,也无法把握哪些ESG信息是市场和投资者关注的,导致当前企业披露的ESG信息使用率和价值都较低。此外,披露框架和指标体系的缺失会导致同一企业每年披露标准不一,信息各异;各企业披露的信息指标差别很大,且口径不一。

其次,ESG信息披露意识不强、缺乏动机的调研反馈也相对集中,有20家公司(占比9.61%)做出类似回复。

案例:

某电源设备民营上市公司:当前上市公司仍然把ESG信息披露当成一种成本,没有意识到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企业有选择地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导致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企业自主披露的信息又价值不大。

某工业金属民营上市公司:目前ESG文件在国内正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对于相关文件的重视度还不够高,大部分企业对ESG信息披露意识不强。

某电源设备民营上市公司:很多企业尚未意识到ESG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认为该事项与己无关,把进行ESG信息披露当作一种负担。

再次,20家、占比9.61%的企业认为,由于缺乏具有公信力的ESG信息数据库,投资者整合ESG信息难度很大。

案例:

某医药民营上市公司: ESG涉及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在编制ESG报告过程中需要收集的信息范围非常广,信息点很多,搜集整理困难。而对投资者而言,市场上ESG信息非常分散,ESG信息整合难度很大,投资者将ESG风险纳入到投资决策中挑战巨大。

此外,15家、占比7.21%的企业认为:ESG信息披露对公司的能力等带来一定压力。

案例:

某通用机械民营上市公司:增加ESG信息的披露,意味着整个公司的管理需要更加规范,同时意味着工作量的增加,并且需要更强的专业性,这对员工的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

某白酒国有上市公司:对于ESG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

建言治策

面对ESG信息披露呈现的问题脉络,一方面尚待监管部门基于资本市场的改革大局统筹设计稳妥推进,另一方面则需要作为ESG信息披露责任主体的上市公司积极参与有效作为。就上市公司而言,对ESG信息披露有怎样的建设性反馈?调研显示,上市公司建议监管部门尽快推出分类指标体系或指引,配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分阶段循序推进,同时加强宣导培训、建立ESG数据库、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作用,提升上市公司对ESG信披的自觉能动性。

其中,尽快制定科学、详细的ESG信息披露指标体系(格式指引),是被调研上市公司提出频率最高的建议,涉及100家、高达48.07%的被调研企业。上市公司认为,指标体系或指引将为ESG信息披露提供指导,为数据的可得性、准确性、可对比性提供保障。

某银行央企上市公司:建议监管机构发布ESG落实和披露指引,引导上市公司规范ESG落实和披露工作。

某金融民营上市公司:希望监管部门能够出台更为详细的框架和指标体系,包括不局限于建立针对上市公司的披露框架和披露指标,以及分行业的特色框架及指标。推动ESG信息披露的完善成熟,为投资人提供更优质的价值判断依据。

某专业工程央企上市公司:建议监管部门建立所有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框架、分行业的披露指标。

其中,52家、占比28%的企业建议,在所有上市公司共同披露的指标基础上,加上分行业的特色指标,使ESG信息披露更完整、系统,行业可比性更强(能够更直接和清晰地对比同行业不同公司ESG方面的优劣)。

某造纸民营上市公司:各行业ESG信息侧重点区别很大,例如制造业企业废气排放量大,排放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较大;而金融行业以服务为主,废气排放量较小,过度关注排放指标意义不大,应着重考虑社会类指标。因此,跨行业进行ESG表现比较意义不大。建议分行业建立各行业上市公司特色ESG信息披露指标。

某证券央企上市公司:交易所及监管机构进一步针对不同行业细化披露内容,针对金融行业以服务为主的情况,省略或弱化与金融行业相关性弱的排放量等指标,着重考虑社会类指标的披露。

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宣导培训、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第三方机构评价鉴证等作用,提升企业ESG信息披露意识与自觉性,也是被调研上市公司较为关注的方面,涉及85家、占比40.86%的企业。

某通用机械国有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与企业的披露意愿、披露动机息息相关。监管部门和交易所应该加强能力建设,宣传ESG理念和ESG信息披露的益处,提升企业ESG信息披露的积极性。建议监管部门和证券交易所定期举办企业ESG信息披露培训会,提升企业ESG信息披露意识,指导企业如何正确、科学地进行ESG信息披露,提升企业ESG信息披露意愿和积极性。

某装修装饰民营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和交易所应该加强上市公司能力建设,宣传ESG理念和ESG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提升企业ESG信息披露意愿和积极性,让上市公司真正关注ESG的发展机会或者潜在风险,而不仅仅是为满足监管要求。

某IT服务民营上市公司:一方面,在构建信息披露规则和指引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评价制度及配套激励约束机制,与披露规则相互促进。另一方面,鼓励投资者开发更多ESG标准化产品,从投资端倒逼企业践行ESG理念。

某高速公路央企上市公司:建立有效的评价制度及配套激励机制,与披露规则相互促进,提升上市公司的披露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有30家、占比14.42%的企业强调了企业应自觉,3家企业提到引入第三方机构服务。

某金融央企上市公司:随着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上市公司应当有ESG信息披露的自觉意识。

某石油化工民营上市公司: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果做好应对,对上市公司来说,就是塑造ESG时代的竞争力。上市公司应该先从报告入手,提升ESG信息披露的质量;然后以ESG报告为载体,加强与投资者就ESG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沟通与互动,赢取投资者信任;最后,将ESG作为一个新的评价尺度整合到上市公司的战略与管理中,真正提升ESG的能力。

某IT服务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应该尽早重视ESG,并建立相应的治理架构。于上市公司而言,ESG已经不是可有可无了。

某证券央企上市公司:将ESG信息披露与上市公司IR、PR等工作有效联动,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好地理解公司财务绩效,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提升公司价值。

某电力央企上市公司:通过第三方公司治理的评级机构或ESG评级机构随时了解企业的ESG得分情况,对比不同评级机构的打分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某园区开发国有上市公司:在条件成熟时,引进第三方论证机构,提升投资者对于ESG报告可靠性的信心。

此外,有23家、占比11.05%的上市企业提议建立ESG数据库。

某医药民营上市公司:推进ESG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提高数据的可得性。建议专业的、有公信力的机构搜集、整合企业ESG信息,评估企业ESG表现。监管机构应鼓励学术机构或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ESG数据库,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为绿色产品创新、绿色金融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某电源设备民营上市公司:中国亟待建立如MSCI一样,完整、具有公信力、有专业度的ESG数据库。

某能源央企上市公司: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将企业ESG评级结果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之一,但目前主流ESG评级机构均在境外,希望国内能够尽快建立如MSCI一样,具有公信力、有专业度的机构,来搜集、整合企业ESG信息,评估企业ESG表现,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

调研中,也有10家、占比4.8%的企业建议监管规制导入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操作上给予ESG信息披露以必要的过渡时间。

某软件民营上市公司:借鉴国际主流披露标准和发展趋势,制定ESG信息披露政策时注意循序渐进,采用自愿性披露、半强制性披露向强制性披露逐渐过渡的方式,并设置过渡期,指导上市公司完善信息披露,给予企业完善ESG信息时间和空间。

某房地产民营上市公司:我国企业ESG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上市公司对ESG内涵及价值、风险等关注较少,披露要求对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建议ESG信息披露政策制定应注意循序渐进,可采用由“不遵守就解释”的半强制性披露向强制性披露逐渐过渡的方式,并设置一定的过渡期,给予企业完善ESG信息的时间和空间。

某文化传媒国有上市公司:分阶段实施,纳入治理指数的公司可以先披露,并制定各类公司实施披露的时间表。

某光学民营上市公司:建議A股参考港股市场,由监管层面发布ESG报告指引等引导性细则,明确要求披露要点和精细程度,制定两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内鼓励上市公司遵循细则并发布ESG报告,过渡期结束后统一要求上市公司遵守,并引入“不遵守就解释”原则。分类进行ESG报告披露,上市公司可选择简版和详版,详版可配图文,详细说明,简版仅需体现基本要点和措施,以表格方式呈现,避免无话可写时拼凑内容。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味着,在创新驱动的同时,做好风险防范,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每一家上市公司而言都是必须答好的时代问卷。而此次问卷调研中,上市公司反映的ESG信息披露的挑战和困难相对集中,凸显了上市公司在ESG信息披露方面的痛点和难处,传递出的心声共识理应引起资本市场有关方的足够重视。

猜你喜欢
信息企业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2018上海企业100强
订阅信息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展会信息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