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地西藏班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

2020-07-18 15:26谢超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12期
关键词:唤醒

谢超

摘要:当代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对中学生受挫折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对他们内化此能力的社会适应性提出了新要求。针对内地西藏班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研究他们受挫成因与耐挫能力培养,通过科学引导教育,有效帮助他们清醒地认知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他们对挫折的认知力、应对力,促成他们健全人格与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耐挫培养 心理预期 唤醒 自觉践行

一、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多年来,党和国家为西藏班学生倾注了诸多关爱,寄予了厚望,学校为藏族学生提供了学习、生活、成才的优越环境,西藏各地家长以能将孩子送往内地读书为自豪和荣耀,因而有不少学生来到内地后存在较为明显的心理优越感与存在感。正因为这种心理的存在,绝大多数学生并未对即将到来的各类挫折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事实上,内地西藏班学生大多数正值青春期,个性及心理发展具备典型的不稳定性与多重性。由于远离家乡来到内地求学,失去父母等亲人的庇护,因此他们在参加集体学习和处理生活事务时往往会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形成排外性格,自我认知偏差较大,从而产生心理落差,相比内地同龄汉族学生来说他们的受挫概率要大很多。这一自我认知的偏差常常导致他们在挫折面前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性格孤僻、性情暴躁、冷漠无情等症状。

(二)文化因素

内地西藏班学生入校前长期在藏区生活,受宗教及本地生活习俗影响较为明显。他们对挫折的耐受度与理性分析远不及长期受无神论熏陶的内地汉族学生,往往更容易将受挫缘由归结在宗教轮回与因果报应的层面,从而表现出持续消极的应对态度。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语言障碍,导致西藏班学生在出现初期心理问题时,发现难、介入慢、干预迟缓、转化效果不明显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心理教育无法达成培养的心理预期。

二、对策研究

(一)提升学生自我认知的心理水平

班主任老师要重视对这些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对自己有全面认识,及时消除优越感。同时,早期要即时指导学生,让他们懂得能有机会到内地求学是幸运的,但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以使他们勇敢直面挫折,做到有备无患。一旦感觉自身认知出现偏差,或有挫败感苗头出现,要即时向心理老师咨询求助,有效发挥心理健康中心和普适性校本的作用。平时老师还要正确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心理健康读物,让学生了解挫折概念,阅读相关经典故事、课程体验等,使其明确挫折是人生成长的必经环节,并且可以通过获取帮助、开导、慰藉、谅解等来逐渐减轻挫败感,从而全面提升对挫折的认知水平。

(二)利用社会热点信息诱导学生挫折耐受性的增强

大数据时代,社会热点信息具备更强的传播性和通透性。事实证明,利用社会热点信息进行耐挫诱导效果明显。例如,当前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堪称国难。多日严格的封闭管理对西藏班学生的心理稳定性冲击较大。但在空中课堂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选择利用战疫情涌现的各类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作为导入,这样既能让学生全面了解疫情动态,学习先进典型事跡,又可以与学生当下处境做纵向对比,使其清楚地看到,挫折的耐受力与积极应对可以使一个人变得强大,更可以使一个国家变得强大。

(三)扭转偏见与漠视,帮助学生提升耐挫能力

“无能的人才会受挫”,这是不少学生产生挫败感后的自嘲。殊不知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的认识。首先,我们要通过情感认同和心理共鸣把学生从情绪低谷中拉出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帮助他们分析并对他们加以正面引导,逐步让他们由听众变成倾诉者。其次,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善于利用节点适时采用心理暗示法,鼓励他们暗示“确实是困难挫折,但我已经挺过来了,这说明我有能力承受挫折”,以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信心。最后,要探索挫折教育实践课程培育,让学生在挫折面前变被动为主动,使耐挫能力在积极探索与尝试中得到提升。

三、若干建议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秉承有教无类的原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论学生学习成绩如何,对待他们经历挫折后沮丧、失落情绪的容忍度都应该相同,切忌区别对待。尤其面对性格较为敏感的西藏班学生,更应如此。针对其心理、行为特性,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培养方式,促成培养目标的达成。

(一)教师提升引导能力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即用教师的灵魂唤醒学生的灵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学识和高超的应变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以提升自身能力。学生受挫时需要什么,教师就应该学习什么。事实证明,被信任者倾听、唤醒是孩子们的愿望,教师的共情能力衍化为人格魅力时,对这群感情缺失的孩子是有着绝对吸引力的。“亲其师,信其道”,然后才能谈培养。“生拉硬拽”式的引导只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二)增强家校共育的效度

学生寒暑假返藏生活期间,参与当地的社会生活,亲近家人,对他们的成长很有价值,这期间他们也会遭遇不同类别的挫折。此时家校有效及时地沟通就十分必要。学校教育的延展性和家庭教育的独特性相结合,能使学生获得面对挫折时更为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培养他们独自解决挫折带来的诸多问题的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在情境中学会面对挫折

围绕自然环境挫折、社会环境挫折、个人需要挫折等,分类创设情境,采用集体参与和个体参与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挫折应对能力。比如“研学游团建体验”“野外生存实训”“心理拓展训练”等都是很好的载体。学生长期参与此类活动,能显著提升挫折的预设、规避、应对水平。此外,需要充分挖掘课程本身的价值,让具备学科素养优势的思政课、体育课等充分实现情境渗透,助力学生完成耐挫意识培养。

(四)通过课外学习实现自我教育

新一轮教育变革对学生的自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课外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基于西藏班学生学习习惯和语言固化影响,学校可以为他们创设更多课外学习的氛围和平台,帮助其完成教科书学习本位意识的迁移。鼓励他们通过课外学习,强化大胆设想、探索、创新意识,为其实现自我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关注差异,因势利导

现代社会的强竞争、快节奏、多变化给中学生带来更加强烈的情绪冲击,使矛盾冲突更普遍、更尖锐。值得注意的是,西藏班存在单亲家庭学生群体,表面上看他们比其他学生更为自律与勤奋,但面临挫折时他们往往更为封闭和脆弱。无论群体差异还是个体差异,都应引起足够重视,既不能完全放任,更不能“一刀切”。当明确无法一次性完成预设目标时,不妨尊重事实,先适当降低标准,再和学生探讨挫折降临时该怎样办。

四、结束语

国家智力援藏政策为西藏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身为内地西藏班教师,我们坚决拥护党中央的英明决策,认真把握教育规律,才能更科学地引领学生挫折的预判、分析、解决本领,使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合格者。

肩负新时代铸魂育人使命,深感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我们需要自觉践行“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目标,为培养更多祖国统一坚定维护者和美丽西藏建设者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2]边和平.挫折教育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唤醒
变式教学促进生本发展性课堂评价的分析
有一种成功叫“唤醒”
“微”体验:因“生”动而生动
在大英博物馆“唤醒”中国古画
激趣带生,共历生命成长
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方法研究
尊重唤醒评价
“唤醒”泉城
追寻学生闪光点,唤醒其成长成才的内驱力
天天正能量:当公益以“唤醒”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