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20-08-06 15:00黄日进
卷宗 2020年15期
关键词:学生发展教学现状改革

黄日进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的工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加之科技革新,智能化机械的应用越发广泛,牵引着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越发紧迫。《机械制造基础》作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效果影响深远,为学生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基础,以高质量人才培育为导向的改革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概述解析,着重就其改革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改革;学生发展

《机械制造基础》是高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字控制等专业的一门的基础课,所关联到的知识内容广泛,并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而学习难度较大。事实上,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阶段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仍旧存在些许不足,包括理念滞后、方法单一、实践不足、评价片面等,限制了学生发展,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符,系列改革工作的有效开展势在必行且尤为紧迫,相关研究备受关注。

1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机械制造基础》作为机械类专业的必修科目,其核心在于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重点培育应用型人才,有着明显的实践性、工程性等特点,同时其涉及面十分广泛,包括工程材料、金属切削、锻造焊接等,给学生学习造成了一定困扰,直接影响着对其专业学习兴趣。目前来讲,在高校的不懈探寻下,《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持续优化,亦是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仍旧存在不少问题,改革势在必行。具体而言,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渲染,多数教师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仍旧以理论灌输为主,忽视了其主观能动性释放,实践教学设计比重不足,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不符,且限制了其发展层次。同时,《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庞杂,但课时却相当有限,两者存在很大的冲突,部分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只是进行浅陋的讲解,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打击了其持续参与的信心,甚至由此衍生出了逃学、厌学等系列问题,浪费了大好的青春年华。另外,《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评价片面,以理论考试成绩为关键标准,造成了死记硬背、事前突击等问题,无法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关信息反馈不足,改革自是没有了方向和着力点。

2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缘于问题导向,《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力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组织工程,对各环节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以供参考和

借鉴。

2.1 扎实师资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素质教育生态下,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决定了其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并对之综合素质素养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直接影响着该项工作成效,是其实施的基本落脚点。因此,学校应当树立高度的师资战略意识,精准定位他们的职责分担,结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需求,细化岗位责任及要求,指引其未来发展方向,以输出更高质量的教学服务,继而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目标。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应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发展为结果导向,从数量和质量两维度切入,扎实教学改革智力保障,确保其最终成效。其中,数量建设方面,理性评估自身办学规模,保证合理的师生比例配置,并积极面向社会开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就业,同时以专兼相合的方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弥补即有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质量建设方面,结合专业教师日常工作表现,组织多样化的培训教研活动,及时更新他们的思想理念,丰富其学识构成,共享有效工作经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水平,以使之工作价值最大化。

2.2 創新组织方法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关联到的内容较多,且课时有限,提高教学实效性,科学的方法选择是关键。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为中心,单纯地依靠“教授式”教学模式,过于浅陋的讲解,加大了学生理解难度,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主观能动性释放,不利于其全面发展,与社会对育人的要求不符,是改革的重点所在。对此,首要转变教师思维理念,树立高度的“人本”意识,尊重学生主观个性差异,主动了解他们的成长规律,继而结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特点,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教师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建设上,要重点解决好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问题,倡导“翻转课堂”,并通过企业案例导入,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到应用层面的升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有机地将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设计、道具选用等知识串联在一起,形成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以更好地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建设《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整理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实现理论知识的形象化呈现,并结合企业生产案例,提出富有探究性趣味的话题,深化学生知识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3 优化课程结构

《机械制造基础》作为理工类课程,不单单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育的必然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灌入,对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困扰至关重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要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短板,有机地将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适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系列活动组织,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着力提升他们的实操技能、创新能力等。具体而言,学校要注重搭建良好的实训平台支撑,扩大校企合作深度,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整合双方优势资源,成立实验室、创业孵化平台等,积极导入先进科技装备,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同步实现育人目标。同时,还可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建设,以顶岗实习等方式,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学习,将之置身于真实的职场环境,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从而发展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在此基础之上,高校还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现有设备实验室,辅助和引导他们自主搭建实验平台,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有效提升其实践能力,是国家“创新创业”政策落地的必然选择。

2.4 完善评价机制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是一项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工程,而完善的评价机制建设,则起到了必要的信息导向功能。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模式来检验教师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成果,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合并的方式,可更加全面地反馈其中存在问题,进而明确《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推动其持续性发展,并保证最终工作成效。其中,教师教学评价,应当包括课程设计、教学资源、组织方法等,坚持结果导向功能,引入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信息反馈,辅助其查找自身不足,强化他们的终身学习意识,树立榜样典范,促进有效经验的交互,使得《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有更多的爆发基点。而学生学习评价,则可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个板块,并按照科学的比重分配,分别占总成绩的40%,同时融入日常表现考核内容,占比20%,具体项目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并组织他们自评和互评,保证最终反馈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以及全面性,针对存在问题,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养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之终身受益。在上述信息汇集的基础上,加强数据分析,以结果为导向,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优化,将进一步提升育人质量,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3 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本身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应当坚持问题的导向功能,以高素质师资队伍智力输出为基础保障,创新组织方法,优化课程结构,并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类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更多有效建议,以向社会输入更多高质量人才,促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媛,李小平.《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设计[J].轻工科技,2020,36(04):131-132.

[2]何船,陶亮,王刚.基于CDIO理念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01):67-69.

[3]孙鸿远.基于翻转课堂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南方农机,2019,50(24):106+119.

[4]吴娇,肖钦兰,朱广勇.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法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9(22):294-295.

[5]包雅媛,谢纬安.浅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J].科技与创新,2019(22):90-91.

[6]李聪波,林利红,汤宝平,江桂云.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建设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20(02):23-28.

[7]吴丽姣.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機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时代农机,2019(12):147-148.

猜你喜欢
学生发展教学现状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