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通识教育在高校党建人才培养战略中的作用研究

2020-08-16 13:51吕雪飞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期
关键词:通识历史大学生

吕雪飞

[摘           要]  历史类通识教育是高校党建人才培养工作的强大助力。两者的“立德树人”培养目标一致,有相容相通的可能。历史类通识教育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等多个方面都给予高校党建工作以支撑。利用和融合历史类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是高校党建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关    键   词]  历史类通识教育;高校党建;人才培养战略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0)01-0212-02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双一流培养方案(国发〔2015〕64号),文件要求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在此要求下,全国各高校纷纷精心遴选了以历史学为依托的,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通识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运用历史学的唯物主义史观和志存高远的人文情怀塑造大学生德行品格和历史责任担当。

高校是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基地。高校党建工作担负着完备基础党组织和培养青年党员的双重使命。“立德树人”成为高校党建工作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和努力方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历史类通识课程的价值导向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精神塑造功能是高校党建工作不可缺少的助力支持。历史类通识课程应在高校党建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高校历史类通识教育和开发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党建工作实际的效果,两者的融合需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以历史学通识教育为依托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

意识形态问题一直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这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走向。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首先要有明确坚定的意识形态导向。如列宁所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高校党建工作意识形态教育是青年学生尚不能形成完整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之际,对其进行一定层面的灌输。

(一)历史类通识教育是防止历史虚无主义蔓延的有力保障

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经历百年屈辱,社会、经济、文化皆受西方掣肘。至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出现,其表现为:提倡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提出无政府主义,否定共产党的领导等。事实证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如果被青年学生所接受,轻者社会动荡,重者动摇国本。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中蔓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历史类通识课程教学中点滴灌输,润物无声。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为例,《中国近现代史纲》是国内高校开课最为普遍的历史类通识课程。其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部分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求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的不懈努力。用史实向青年学子展示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艰辛过程。中国近现代史实告诉学子们,中国人民在不断探索和经验总结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学习历史类通识课程的过程就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4字主要内容。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发展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道德标准。24字核心内容,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指导和努力方向。高校党建工作的核心任务是要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24字核心内容是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马克思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感通天地”“以德辅政”“天下定于一”“立制度”“厚人伦”等观点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文化根源。

二、以历史学通识教育为载体树立党建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华章异彩,其中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诸多内容,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高校党建工作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接班人为主要目标,以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为己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责无旁贷。因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高校历史类通识教育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也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形成的主要途径。

(一)内容层面

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拥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力量源泉。大学生文化自信应该有三方面内容。首先,要充分了解国家主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其产生心理认同,也就是在历史文化层面对“我是中国人”的认可。其次,要了解世界主流文化的发展历程,能够客观冷静地判断是非,并作出差异性比较,也就是认清中国在世界的文化地位。最后,对本民族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坚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大学生必须通过学习历史类通识教育丰富的文化内容才能获得以上三个方面的文化自信。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系统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宗教、文学、史学、典章制度、科技、艺术、社会生活、思维方式、审美认同等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先树立传统与现代的联系,也就是中国发展现状的历史根源。通过中外文化比较专题等课程了解到中华文明从未断裂,其经久不衰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沃土。

(二)教育教学层面

历史类通识教育的教育方法是党建视域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首先,高校历史类通识课程以唯物主义史观为基础,有着坚定的社会主义人文价值取向。其教学目标明确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扬弃西方外来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保证了历史类通识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同向性。其次,作为一类通识课程,从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效果、学习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可以由学校党委和学校教务部门进行定期量化考核,以保证课程质量。最后,历史类通识课程的多样性尝试丰富了党建思政教育的形式。如,各高校以历史类通识教育为依托,在具有特殊含义的日子和中国传统节日开展爱国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征文、读书报告会、文艺汇演等活动。这些活动其实是历史类通识教育的课堂变形,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传统节日的回顾,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融入校园文化中。

三、以历史学通识教育为基础打造大学生人文精神

大学生作为国家高素质群体,担负着国家建设重任,代表着民族的希望。大学生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将深刻影响国家的前途命运,所以人才培养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战略性实践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功利世俗的世界观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高校党建人才培养应该将人文精神作为抵抗校园世俗化的“武器”,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可以分为四个层面:健全的人格、全面的文化修养、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历史类通识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历史类通识教育有丰富的个人修养内容

历史是人的发展史,也是人性的发展史。所以历史教育应该是作为社会属性人的教育。中国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较为完整的自我认知观念和积极的社会生活态度。其具体表现是注重个人“德”“文”“孝”的修養。如《易经·革》中提到“大人虎变,其文斌也”“君子豹变,其文蔚也”。意思是,人中之王天生厚德,如虎身花纹显著;君子如豹,要不断修德方能显著。如《周书·谥法篇》对“文”的解释:“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对于“孝”的解析更是鞭辟入里。孝的最初动因是追思祖先的德行。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离开孝悌则诗书礼乐无法开展,所以孝悌文化在外支撑了社会组织的核心价值,在内承载了爱敬忠孝等内容。

(二)历史类通识教育是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力量源泉

每一名大学生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是大学生最根本的素质,也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如在讲授“五四爱国运动”的时候,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联系史实、以史为鉴,分析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这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表现了当时大学生的不屈不挠、忧国忧民、甘于奉献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怎么做是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只有以史实为依据,说明现实问题,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觉得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空洞的说理,不是空喊口号。

四、结论

今日的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大学生面临多元文化、资产阶级自由化、历史虚无主义等多方面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国家使命感。牢牢把握历史,掌握话语权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历史类通识教育由于其具有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先天优势,是高校党建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途径,将历史类通识教育纳入高校党建人才培养工作中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17.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

[3]张小荣,雷根虎,易宏军.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0:1-10.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通识历史大学生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大学生就业趋势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历史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