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思维品质 渗透策略教学

2020-08-25 01:57周美林
教师·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低年段解决问题小学数学

周美林

摘 要:解决问题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思维品质,探讨培育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便是探寻增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途径。文章选择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数学问题结构、数量关系分析、解题思路训练等内容,结合现实数学课堂教情进行探究,以期达到培育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段;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3-3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5-0082-01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数学教学追求的教育价值目标产生了新变化。数学教师设置教学目标时不再局限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是更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也顺应新的变化形势,朝着更加高效的发展方向改革。

一、调整数学问题结构

理解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首要步骤是调整数学问题结构,引导学生关注问题中的关键信息。传统的小学数学问题结构趋于模式化,许多问题的关键信息点以文字表述的形式呈现,已知条件与问题被人为割裂成两个部分。许多题目中蕴含的解题信息与其提出的问题完全对应,此类题目结构清晰,学生经过简单训练便能解决问题。然而,此类模式化的数学题目无法达到锻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目标。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本中的许多问题以图文、对话的形式呈现,这让学生在阅读时获得了更多的信息量,且多样化的信息呈现方式也加深了学生思考的深度。

以图文情景问题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此类问题时应要求学生叙述图意,在叙述过程中尽量使用数学语言。

例如,图片中一只小松鼠说:“我今天摘了12个苹果。”另一只大松鼠说:“我摘的苹果数是你的2倍!”蚂蚁提出问题:“大松鼠摘了多少个苹果?”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对话以具有连贯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小松鼠摘了12个苹果,大松鼠摘的苹果的数量是它的2倍,请问大松鼠摘了多少个苹果?”为更有效地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教师还可增加问题条件,如扩充图片中的人物对话,大松鼠说:“我摘的苹果数是小松鼠的2倍,我还摘了10串葡萄。”教师增添的信息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起到了干扰作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结构的理解。

二、注重分析数量关系

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围绕数量关系展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教师构建具体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实现教学的生活化。以植树问题为例:

问题一:在一次活动中,有8个同学在植树,后来又有4个同学参与活动,请问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植树活动?

问题二:在一次活动中,植树的同学中有8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请问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植树活动?

问题一是具有动态性质的加法问题,问题二是静态问题,然而两个问题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教師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相同计算方法背后不同的计算思维。讲解问题一时,教师着重强调加法是“在一个数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新的数量”;讲解问题二时,教师则引导学生思考“两个数量之和”的含义。

三、科学训练解题思路

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不强,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解题思路。例如,在求两数之差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题目中两数间的关系:

小白说:“我一把能抓8个娃娃。”小黑说:“我一把能抓13个娃娃。”请问谁抓的娃娃多?多几个?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8个娃娃”与“13个娃娃”,但没有对娃娃进行排序。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不能用排列的方式找出谁抓的娃娃多呢?”学生在草稿本中画出有序排列的娃娃,发现13>8。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你能用算式表示多出来的娃娃数量吗?”学生观察图画,写出算式“13-8”。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教师设计教学方法不仅基于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全面了解,还要将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考查。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数学思维形成、能力培养的初级阶段,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与解题习惯,为学生解决更高难度的数学问题做铺垫。

参考文献:

[1]王红宇.例谈教学中解决问题策略的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3(11):48-49.

[2]刘雪红.低年段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教学[J].东方教育,2015(3):161.

猜你喜欢
低年段解决问题小学数学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