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思维特点 构建习作梯度

2020-08-31 14:58刘祥英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8期
关键词:习作课文学生

刘祥英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习作教学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和外界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小学三年级刚刚开始学习作文,既是低年级说话写话基础上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习作篇章训练的储备,因而中年级习作成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对学好习作尤为重要。如何让中年级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接纳习作,写好作文呢?下面我就以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谈谈自己依托学生的思维特点,构建习作梯度,让学生快乐作文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热情,快乐入门

学生学习的最强动力莫过于对所学内容具有最迫切的热情了。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中年级习作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行之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那么就能顺利地带领学生踏上习作之路。

例如,在指导三年级学生完成习作“这儿真美”时,我是这样启发的:(按照方位顺序描写一处景物)先是采用抢答的形式让学生找出自己校园的美景,我在黑板上板书出相应的词组。校园是学生每天上学都会经过、都会去活动的地方,看到校园里熟悉的风景,学生兴趣高涨,回答也非常积极。然后带领学生按照顺序参观校园,并且有目的地观察其中带有显著特点的景物,学生对校园的印象就更加深刻。回到教室以后,请学生按照刚才的观察顺序依次说说各个地方的景物特点,以及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并说说原因。因为有了刚才感性的观察基础,学生就容易说得具体生动,还加入了自己观察后的感受。于是我趁热打铁,询问学生:“你们想不想把它写下来呢?结合黑板上的板书,按照一定的顺序,加入自己的感情动手写一写吧。”这样的习作引路以后,学生都会感到“胸有成竹”,习作起来文思泉涌,笔走如飞。没有难度的事情,学生都会乐意去写,这就为今后的习作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习作欲望往往来源于强烈的生活感受和现实需要,如果学生对所接触到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感受体会,就会产生想要把它写下来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在生活中产生习作的热情。只有激起了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学生才会高兴地说、乐意地写。

二、重视积累,引导运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的这句诗告诉我们,只有积累了一定程度的语言,写起作文来才会有话可写。中年级学生由于阅读量不够多,积累的素材有限,因此要想提高中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让他们肚子里多一点“墨水”,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

统编本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比较有趣,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坪坝”“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墙”等词语,很有新鲜感,表现出独特的边疆风貌。“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树枝、鸟儿、蝴蝶聆听学生们读书时安静和谐的美好場景,从侧面衬托了同学们读书声音的好听。这样的表达既与课文情境吻合,也比较特别,因此看到这样的词句,让学生多读几遍,然后抄下来,记一记。“一锹挖不了一口井,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知识的积累得靠平时学习中点点滴滴的留心,才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专门用来摘录妙词佳句。每学习一篇课文,便让学生把文中的优美词语、活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描写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并背诵、消化过关,形成一个学习的常规。每周末,还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有规定的书目,如三年级必读书目《宝葫芦的秘密》《绿野仙踪》,四年级必读书目《皮皮鲁传》《时代广场的蟋蟀》。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还可以自选其他课外书,并要求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自己的课外书上圈圈画画,并摘抄朗读背诵。坚持了一段时间以后,学习的效果就很明显,书看得多了,词汇丰富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然也提高了。

熟读成诵,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并逐渐学会把积累的词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日积月累,学生脑海中储备的美词佳句就多了起来,写起作文就能轻松自如地“随意挑选”,表情达意都非常贴切。

三、范文引路,读写结合

习作到底怎么写?对于刚入门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可能会遇到很多“拦路虎”。习作的方法其实有很多,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利用范文引路。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学习的例子,应充分发挥人手一册的教材的作用,把阅读和习作结合起来,掌握习作方法,有效提高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课文中的写法多种多样,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中第2~6自然段是围绕中心句来写的。教学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这种写法,了解每一小节围绕中心句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学完课文以后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利用课文中所学到的写作方法,围绕中心句中介绍的海底里鱼儿的颜色、样子、神态、动作等,用上“有的……有的……”写一段话。这样随文而就的习作训练,既发挥了文本的作用,又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效果,成为一种有效的习作教学途径。

从课文中还可以学到很多写作方法,比如学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句子写生动、写形象、写具体;学习运用动作描写人物的特征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学习运用时间顺序、方位顺序描写景物……结合课文阅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习作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习作能力。

四、学会修改,提高质量

课标在中年级习作要求中明确指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的确,经过反复的阅读和推敲,调整词序把句子写通顺,添删词语把文章内容写具体,那么文章就会更加精彩,所以说,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语文园地三”出示了表示改正、增补、删除三种常见的修改符号,并要求学生试着用这些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为了让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提高修改的能力,我还补充教会学生使用起段、恢复、对调等修改符号,让学生在完成习作以后,采用“一读二找三改四检查”的方法自己修改习作,多阅读几遍,看看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词序颠倒、表达不如意的地方,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行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尽量做到文从字顺。然后让同桌之间互相批改,在互相批改之前,我把互批的要求一一列举在黑板上,让学生对照要求批改:(1)是否有错别字,用笔圈出并改正。(2)是否有病句,加以改正。(3)是否有错用标点的地方,用笔画出,并改正。(4)选材是否恰当、新颖,中心是否明确。最后我再仔细批改学生的习作,用红圈圈画出写得好的地方,把还有欠缺的地方再次加以润色,并写上眉批、总批,最后写上中肯的评语,有时间的话还要进行面批。

习作完成以后,通过学生自改、生生互改、教师批改,不但让学生自己发现作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小老师”作用,增强学生写好习作的自信心。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能够得到大家的赞扬,内心里就会觉得习作是一件又快乐又值得骄傲的事情。

课标在关于习作教学中指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可见构建习作梯度非常重要,教师要依托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努力把习作阶梯搭建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打开思路;多方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使学生享受到一吐为快的乐趣;学生完成习作以后还要指导他们进行修改,在反思和总结中提高习作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沿着习作梯度拾级而上,体验到进步的快乐,享受到习作的成功。

(作者单位:山东日照市五莲县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习作课文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学生写话
习作展示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