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文要素的民间故事教学策略

2020-08-31 20:02吴秀君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8期
关键词:牛郎织女民间故事

吴秀君

语文要素是指组成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和能力训练的点,分布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和习题设计之中,有利于建构学生的语文能力。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导读为“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安排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是在中年级“详细复述”“简要复述”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要求,旨在让学生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更有吸引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语文要素是教师使用教材时的坐标,必须紧扣这些语文要素来展开教学。指向语文要素的民间故事到底应该以什么为抓手,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我以《牛郎织女(一)》和《牛郎织女(二)》为例,谈谈民间故事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一、快速阅读,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民间故事的篇幅一般都比较长,如果采用大声朗读的方法,那么在课堂上花费的时间就比较多,不利于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所以,应该采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为了提高阅读速度,要求学生必须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更不要回读;要带着问题去读,遇到不懂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先跳过去继续往下读;读得快,还要想得快,要做到一边读一边想,抓住关键词句,才能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

《牛郎織女(一)》约2200余字,面对一篇这么长的文章,我引导学生以“牛郎的成长经历”为线索进行快速阅读,围绕牛郎“童年—成人—成家”的过程,梳理故事的脉络。学生很快便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第1~4自然段叙述牛郎身世凄苦,与老牛相依为命;第5~8自然段叙述牛郎被赶出家门,依旧细心照看老牛;第9~21自然段叙述牛郎得到老牛相助,与织女相识并结为夫妻。《牛郎织女(二)》约1100多字,我引导学生以“织女的活动”为主线进行快速阅读,围绕织女的经历“婚后生活—被王母娘娘抓走—极力抗争”的过程,梳理出故事的脉络:第1~2自然段叙述牛郎织女婚后自由幸福的生活;第3~5自然段叙述王母娘娘抓走织女,划一道天河将两人隔开;第6~8自然段叙述织女在七月初七与牛郎在鹊桥相会。

阅读较长的课文,可以尝试用小标题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或是采用表格式的提炼方法,将长长的故事解读成简单的几个小标题,准确而又迅速地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把握课文整体框架。

二、仿照课文,具体复述故事情节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复述”是指学生把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在民间故事中很多地方写得比较详细、生动,可以组织学生先练习讲述这些情节,学会如何把故事情节说具体的方法。

比如课文中“牛郎与老牛相处”的情节写得比较具体,可以让学生围绕“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练习复述故事。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3、4自然段,感受作者是怎样把牛郎和老牛亲密相处写具体的,接着练习复述,要求学生在复述时抓住细节。如讲清牛郎对老牛吃的、喝的、住的以及在冬天、夏天里的精心照顾;讲清老牛能听懂牛郎哼的曲儿、说的心里话、讲的见闻等事例;讲清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的亲密与默契。引导学生体会,只有讲清这些具体的事例和丰富的细节,才能把故事讲具体、讲生动。课文中“牛郎与织女相识”也写得非常生动,可以采用故事接龙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讲故事。教学时我板书简要的情节作为提示:老牛开口道破天机—牛郎翻山过林来到湖边见到仙女—牛郎拿走纱衣留下织女—两人相见互诉衷肠—经过长谈织女同意结婚—他们回到牛郎的草屋。要求每组学生选派一个代表讲述一部分,讲述时不仅要讲清故事的来龙去脉,而且把当时看到什么、说了什么、怎么做的讲具体,感受生动感人的细节。

复述民间故事时,必须先读懂故事内容,这样才能抓住中心。复述之前,一定要厘清故事的思路,抓住关键词语作为复述的“路标”,掌握故事的段落结构,复述时才能做到有条不紊。

三、梳理情节,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民间故事中还有许多地方写得很简略,适合展开联想。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故事中有想象空间的地方,展开联想把情节说得更具体。为了让故事更有新鲜感,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讲;也可以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还可以变换情节的顺序,先讲结局,设置一些悬念,再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教学牛郎织女故事时,我和学生先共同讨论:课文中哪些情节适合展开想象?把内容讲具体、讲生动。在此基础上,我帮助学生梳理情节,如,“哥哥嫂子想独占父亲留下来的家产”——他们俩会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一些事”——他们会说些什么?商量哪些事呢?“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她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姑娘穿上衣裳,一边梳她长长的黑头发,一边跟牛郎谈话”——他们俩都说了些什么?“仙女下凡的消息,老牛是怎么知道的”——关于老牛的身份有一段怎样的故事呢?梳理出适合想象的情节后,我指导具体的方法,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用不断追问的方式补充具体事例,丰富细节。如讲述“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一些事”,我追问:这天牛郎在哪里放牛?联系全篇课文,最近他又受到了哥嫂的哪些虐待?他会如何向老牛倾诉?……引导学生对故事想得更多、更细。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当时的情形,讲好事情的起伏。比如“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调动学生类似的生活经历,如和同学商量“秘密行动”,想象织女提出这个大胆的想法时,大家可能产生的反应,想象当时众仙女的神情、动作,也可能会有胆小的仙女提出反对意见,她会说什么?其他仙女又会怎么回应?最后又会怎样?引导学生在复述时,把情节的波折,事情的起伏表现出来。

创造性复述是以课文重点情节的具体讲述为基础,引导学生丰富故事里的细节,主要通过细致描绘人物形象、适当添加人物对话、刻画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创造性地讲故事,让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组织讨论,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

民间故事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可思议的地方,这些离奇的情节和丰富的想象,突显了民间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是古代劳动人民勇于表现自己情感愿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课文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些与现实环境不相符合的情节,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

教学完《牛郎织女》的故事,我组织学生交流故事中有哪些地方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学生都能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如老牛突然会说话了,它知道织女何时会下凡;王母娘娘用织女织的彩锦装饰天空;神奇的牛皮可以带着牛郎上天;王母娘娘用一根玉簪就划出了一道波涛汹涌的银河;夫妻两人变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成群的喜鹊可以搭起一座鹊桥……这些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真正地存在,但是正是有了这些神奇的情节,才使故事显得更加生动。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充分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就是神奇、浪漫的幻想,故事充满悬念,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等。在掌握民间故事的特点后,我要求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其他民间故事,找一找其中发生的不可思议的情节,同学之间再交流交流。

民间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再现了各个时期鲜活的生活画面。了解了民间故事具有其独特的文本特点以后,学生就能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前人睿智的思想、道德的准则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民间故事语言通俗,浅显易懂,直接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生活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学民间故事,要落实语文要素,充分挖掘文本的独特价值,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切切实实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牛郎织女民间故事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羊宏诗联二首
牛郎给织女 发一封E-mail要多少年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牛郎织女
如果牛郎给织女打个电话……
哪双是自己的脚
是织女,更是吃货
中国为何少有民间故事了
08版鹊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