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探析

2020-09-10 07:22刘波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音乐教学改革

刘波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就要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大胆革新。生活化教学是陶行知先生三大教育理论的核心,提倡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为载体,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文章立足小学音乐教学,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以期能够为小学音乐教改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音乐 生活化教学 教学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小学音乐教学要求有所变化,生活化教学成为重要教学理论。同时,《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学活动应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善于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去触摸真实的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与鉴赏能力。可见,生活化教学理念为小学音乐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是新时代小学音乐教师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陶行知生活化教育理论概述

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理论一经提出,就在教育界掀起一股热议,并迅速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生活化教育理论核心思想在于生活,即课堂教学应立足生活实际,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运用生活元素等,让学生感受到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小学音乐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小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笔者认为,小学音乐生活化就是引导学生依托现有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与音乐的内在联系,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自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小学音乐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营造生活化氛围,培养音乐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思维能力尚未系统化发展,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能力较弱。因此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生活化氛围,将音乐所描绘的情境通过学生熟悉的方式展现出来,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入情入境,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例如,《采茶舞曲》作为一首地道的江南民歌,整首歌曲巧妙灵活融入了越剧元素,勾勒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茶农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江南的明媚春光一一展现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水乡情境,通过视频动画带领学生走进茶农的日常生活,感受他們一日劳作的艰辛,从而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对歌曲内涵理解更加透彻。

又如,在教学《京调》时,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京剧脸谱所表现的人物性格。尽管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对脸谱有所了解,但极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观察,无法形成直观的感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提前准备好具有代表性的京剧脸谱,在课前导入环节展示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观察脸谱的造型、色彩等元素,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猜猜这些脸谱代表哪种人物形象;或尝试与美术学科融合,让学生在临摹脸谱过程中感受音乐的艺术美,体会京剧的独特魅力。总之,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需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场景、事物与音乐密切联系起来,感悟到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的身影,从而对音乐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2.选用生活化素材,提高音乐素养

“活的教育”作为生活化教学理论的核心内涵,启示我们课堂教学要灵活,要善于运用生活化素材。民风民俗作为我国独有的历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将这些具有生活化气息的民风民俗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以消除学生对音乐知识的陌生感,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音乐感悟,提升音乐素养。例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舞龙舞狮队伍在大街小巷穿梭,挨家挨户拜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对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舞龙舞狮表演,并将锣鼓带入课堂,让学生敲一敲,亲身感受锣鼓的用法,体会民风民俗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也可以元宵节为契机,向学生普及花灯文化,并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花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花灯的理解与兴趣,从而引出花灯音乐。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察由花灯装饰的元宵节舞台效果,增强学生对花灯文化的了解,从多个层面实现文化渗透,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引导生活化探索,渗透立德树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艺术,其核心内容在于道德,这是音乐的价值所在。”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活动应当围绕学生情感、行为、道德、观念的发展而开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实现道德意识的全面提升。对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不同单元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探索,实现立德树人。

例如,在开展《我的家乡日喀则》《苗家儿童庆丰收》《快乐泼水节》等歌曲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主题,鼓励学生观察和收集民族服饰的资料,并让学生穿上少数民族服装,在课堂中载歌载舞,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做到“教学做合一”。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还应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民族音乐的异同,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又如,在开展《东郭先生》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音乐剧活动,对学生进行均衡分组,每组8人,小组自行创编《东郭先生》故事。小组成员需全部参与其中,各司其职,通过废物改造设计头饰、服装。最后评选出的最佳小组在全校面前进行表演,邀请其他班级一起观看。整个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同时在故事编排、表演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体会到集体的重要性。当然,音乐活动形式多样,具体选择还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而定,灵活选择,在传授基本乐理知识的同时,实现德育渗透。

4.践行生活化实践,实现学以致用

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及:“音乐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包含课内、课外教学两部分。”可见,缺少课外活动的音乐教学是不完整的,仅依靠每周为数不多的1~2节音乐课,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无法唤醒学生的音乐潜能。对此,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外时间,将课外音乐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实现无缝衔接,以此来弥补音乐课堂教学的不足。

对此,学校可以成立各种社团,如舞蹈社团、器乐社团、合唱社团等,学生可以根据喜好选择加入社团。此外,学校每学期可以组织开展歌咏比赛,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帮助学生重塑信心。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各种节庆,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音乐活动,如旱龙舟大比拼、红歌会、个人演唱比赛等,通过活动来磨炼学生的意志。而开展红歌会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小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使其力争做一个优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总之,小学音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J].考试,2015(10).

[2]王玲.用生活之泉浇灌音乐之花[ 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24).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小学音乐教学改革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