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法的规范原则

2020-09-10 19:53蔡思凡肖前军邓总纲
天府数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映射证明

蔡思凡 肖前军 邓总纲

摘 要:做数学证明题时,往往优先选择直接证明的方法。对于一些直接证明存在困难的问题,可以选择反证法或者同一法。然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同一法的使用频率却很少,仅在少数几何资料中,存在同一法的简单运用。通过查找许多国内外资料,发现对同一法的介绍相当简单,甚至没有找到同一法的严格定义。故本文借助映射的概念,阐述了同一法的本质,并通过定义逆映射,最后为同一法的使用给出了一个规范的原则。并通过逆映射,为可以运用同一法的问题,打开一个潘多拉魔盒。

关键词:映射;同一法;证明

一、问题背景

同一法 (symmetrical method) 的概念虽然存在,但是国内外资料,并没有同一法的严格定义。仅找到对同一法的简单介绍,要求使用同一法的问题,需要条件与结果都是唯一的, 如文献[1-3]基本都提出了“题设和结论对象都是唯一”的同一原理,然而这一观点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未完全阐述清楚同一法的本质原理。

本文将以映射为工具,发现题设和结论对象都是唯一,其实仅考虑了题设与结论一一映射的情况,而对于更一般的情况未作介绍,这可能导致一些本可以很好地运用同一法解决的问题,而被误认为不符合同一原则。

比如,一个不熟悉地球各国国情的外星人,面对证明题“台湾省所属的国家是中国。” 它只需要验证中国有一个省叫台湾省,问题就解决了。然而,这个问题初看起来似乎是满足一一映射的同一原理。因为只有中国只有一个台湾省,台湾省也仅属于中国。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台湾省并不是唯一确定中国的因素,比如湖南省所在的国家也是中国,中国有23个省和5个自治区及4个直辖市。很明显,省与中国的对应关系是23对1,并非1对1的。而且很明显可以运用同一法解决。

为了彻底弄清同一法的使用原则,先将问题模型化。条件m所在的集合记为M,结论n所在的集合记为N。我们需要证明的就是在条件f下,m可以证明n。简记为f(m)=n。如证明题“台湾省所在成的国家是中国。”台湾省就是m,中国就是n,然而m∈M,M={中国的23个省},n∈N,N={所有的国家}台湾省仅是中国的23个省中的一个,可以使用同一法。不妨将模型结构抽象拓扑图如下:

显然,这一模型的抽象拓扑图与单值映射拓扑图相同。故有必要引入映射的概念,为方便讨论,还定义一个新的逆映射。

二、 背景知识

单值映射: 两个非空集合M和N之间存在一个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M中的每个元素m,集合N中总存在唯一的元素n与之对应,这种对应关系是从M到N的单值映射,称为f:M→N,其中N在单值映射f下的元素称为M的象,记为f(M),M被称为单值映射f的原像。元素与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简记为f(m)=n。

明显定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元素m与n之间存在关系,二是每一个原象m,仅有唯一的象n与之对应。

逆映射: 映射f的象f(M)和原象M之间存在一个对应关系f-1,对于集合f(M)中的每个元素n,集合M中总存在元素m与之对应,这种对应关系是从象f(M)到原象M的逆映射,记为f-1:f(M)→M。

经分析发现,同一法的使用原则仅用“题设和结论都唯一”并不合适。题设与结论只需满足单值映射关系,也就是题设可以是多个可变的中的一个,只要结论唯一即满足同一法的使用原则。因此,可以将同一法的使用步骤规范如下:

四、案例应用

例1: 已知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BAO=∠ABO=15°,求证:△OCD是等边三角形。

这是一道经典的初中平面几何证明题,由于在平面几何的限制下,题设与条件有唯一确定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同一法,将原题简化为:

同一法变例1: 在正方形ABCD中,△OCD是等边三角形,求证:∠BAO=∠ABO=15°。

然而若将此题不再限于平面几何,则OBC可以绕CD旋转,此时原例的题设虽然有∠DAO=∠ADO,但是其大小α会随着△OBC所在的面与正方形平面间的二面角的平面角β的大小而变化。

变例2: 已知正方形ABCD与△OCD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为β,其中∠BAO=∠ABO=α,且,求证:△OCD是等边三角形。

故同一原理,原题可以变为,

上述例题和变例的证明都比较简单,为节省篇幅,这里不给出证明。很明显,变例比原来的例1考虑的情况更为广泛,一般情况变例2应该包含原例1,但是奇怪的是,当α=15°,β=0°时,却不成立。

五、结束语

同一法的使用原则,不仅规范了同一法的使用步骤,而且似乎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通过逆映射求解出结论的原象集中的元素,随时可以替换原题设,使得原本题设与结论的固定关系变得灵活了起来。有意思的是,本文通过例1运用逆映射,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变例2却不包含例1,原因是变例2使用了三角形知识。

参考文献:

[1]胡炳生.关于同一法的两个认识问题[J]《数学通报》1996 -06

[2]王学贤.浅析同一法[J]《数学教学通讯》1984-06

[3]辛自力.關于同一法原理[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3-04

猜你喜欢
映射证明
活到老,学到老
不等式的证明与函数构型
从映射与运算的角度定义线性空间
RMI原则在代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美国动画电影题材变化及现实映射意义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印度语境
《结合证明选讲》拔高必刷题
证明我们的存在
Nesbitt不等式的十七种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