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阈下《儒林外史》 英译本中风俗礼仪之翻译

2020-09-29 13:32黄景芸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7期
关键词:翻译方法儒林外史跨文化交际

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儒林外史》英译本中风俗礼仪的词语所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行统计研究,发现译者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了大部分风俗礼仪的表达,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翻译了有部分对应关系的表达,采用意译与省译相结合的方法翻译了没有对应关系的语句,因此得出以下结论:翻译策略是否最佳,取决于翻译目的、两种文化的异同、译者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等诸多因素,过于绝对地强调归化或异化策略是不科学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儒林外史;风俗礼仪;翻译方法

作者简介:黄景芸(1986-),女,汉族,河南偃师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语料库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7-0-03

1.引言

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瑰宝,其嘲世讽俗之真挚味,堪与《红楼梦》并称小说之双璧。然而,尽管《儒林外史》原著极具研究价值且在海外传播历史悠久,可是现有对《儒林外史》的英译研究不管在质量和数量上都难以和这部经典作品的地位及其译介的广度和深度相匹配。尤其中国风俗礼仪的翻译,已成为向外国读者引进中国文化的一个最大障碍。

一些学者,如张培基(1979),选择了一些风俗礼仪的表达作为阐述翻译方法的例子,但很少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只有李国林(1997)考察了杨宪益译本中风俗礼仪的不同英译方法,但他只是对翻译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没有回答诸如为什么译者选择这些方法进行翻译,这些翻译方法分别占有多大比例,什么影响了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这样翻译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等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定量的方法考察了《儒林外史》中有关风俗礼仪的翻译策略,并利用这些数据对其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加以定性分析。

2.《儒林外史》中风俗礼仪翻译策略的统计和解释

本文将翻译策略分为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其中,异化策略包括直译和补偿译,归化策略包括意译。

上述表格显示,直译、补偿译、意译、省译在风俗礼仪翻译中分别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说明在翻译《儒林外史》中有关风俗礼仪的表达时,异化策略和归化策略都是必不可少的,而绝对的异化或归化都是不可行的。直译在翻译风俗礼仪时占有的比例最大,这说明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有很多共通之处,译者更多关注了源语文化,并将把源语文化介绍给目标语读者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意译在翻译《儒林外史》中有关风俗礼仪的表达时,也占有很大比例。这说明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之间有很多不同甚至是冲突的地方,译者无法在目标语中找到与源语文化相对应的文化表述,在这样的情况下,译者采取意译的方法传递内涵文化信息。

省译在《儒林外史》风俗礼仪的翻译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说明对少量无对应的风俗礼仪进行省译,可以保证源语中绝大部分文化信息有效地传递到目标语中。

补偿译在风俗礼仪翻译中也有体现。译者在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源语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将源语文化复制到目标语中,实现了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促进了跨文化交流。

3.《儒林外史》中风俗礼仪的翻译

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它旨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因此,对译者来说,翻译汉语特有的风俗礼仪方面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儒林外史》的译者采用了下面的方法翻译了古代中国有关风俗礼仪的表达,以期最大程度地传播文化信息。

3.1直译

《儒林外史》中所体现的中国风俗礼仪反应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忠实地翻译风俗礼仪方面的内容可以将古代中国的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如果汉语与目的语读者之间有共通的文化基础,直译在介绍汉语文化时便是一种大众化的方法。如下面的例子所示:

到了九月迎霜祭旗,万岁爷做大将军, 我家大老爷做副将军。(P1002)

In the ninth month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rost they will sacrifice to the flag——the emperor as commander—in—chief and my uncle as his second in command. (P1003)

(2) 范进又谢了邻居。正待坐下,早看见一个体面的管家,手里拿着一个大红全帖,飞跑了进来道:“張老爷来拜新中的范老爷.”(P80)

After thanking the neighbors too, Fan Jin was just going to sit down when a smart—looking retainer hurried in, holding a big red card, and announced, “Mr. Zhang has come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newly successful Mr. Fan.(P51)

这些风俗礼仪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跨文化交际,译者预测英语读者对一些传统的汉语文化会有所了解,尤其是一些风俗礼仪的词语,比如大红全帖。再加上汉语与英语之间的一些共通之处,因此译者采取直译的方式,以便向英语读者呈现这些文化信息。另外,一些词语像迎霜和祭旗,都被直译成了英语,因为英语读者可以从《儒林外史》的具体语境中猜测出它们是某些地方特有的习俗。因此,通过以上分析,直译风俗礼仪的词语可以有效将汉语文化转换到目的语中。

3.2 直译+注释

对于风俗礼仪的翻译,译者除了采用直译的方法外,还用到了直译加解释的方法。例如:

(7)余大先生看见他说的这些话可厌,因问他道:“老爹准给衣巾了?”成老爹道:“正是。”(P1110)

Yu Youda was disgusted by the way they talked. “Were you granted the clothes and cap of a licentiate last year, sir?” he asked Mr. Cheng. (P1111)

“准给衣巾”指科举时对老年童生的一种待遇:老童生到了一定年龄,经学政批准,可按秀才服色穿戴[1]。译者采用直译“Were you granted the clothes and cap”向英语读者传递出它的外延文化信息,然后又在其后添加“of a licentiate”显示出其内涵文化信息:尽管老童生从来没有通过相关的考试,但他也能因为自己的年龄长而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此方法充分体现了讽刺的效果。这样,英国读者不仅了解到了中国形象,而且也理解了其文化内涵。

3.3 意译

为了确保有效传递文化信息,译者采取了释译的方法,从而丢失了小部分文化而转达了大部分文化信息。如下列所示:

(8)净鞭响了三下,内官一队队捧出金炉,焚了龙涎香,宫女们持着宫扇,簇拥着天子升了宝座,一个个嵩呼舞蹈。(P842)

A whip cracked three times, eunuchs trooped out from the inner palace bearing golden censers of ambergris, and palace maids with long—handled fans escorted the emperor to his throne. Then the officials hailed the Son of Heaven and prostrated themselves in obeisance.(P842)

“嵩呼”就是“山呼”。传说汉武帝在嵩山上听到三呼万岁的声音,后来就作为朝仪中一种仪注的名称。明时仪注:赞礼的人每赞一次“山呼”,百姓就拱手至额,面向皇帝,合声齐呼万岁;凡三次[2]。此文化意象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信息。外延文化可以通过很长的解释传递到英语中,但这会严重影响译文的整体性。另外,即使作出详细的解释,英语读者或许也很难理解它的内涵,甚至是它的外延信息。因此,意译在处理《儒林外史》中这类风俗礼仪的词语时,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3.4 省译

省译包括部分省译和完全省译,部分省译指选择一个总括性的词语代替省略掉的一些文化信息。这种方法省略掉了部分外延文化信息,但通过具体的语境,体现出了它的内涵文化信息。比如:

(9) 净鞭响了三下,内官一队队捧出金炉,焚了龙涎香,宫女们持着宫扇,簇拥着天子升了宝座,一个个嵩呼舞蹈。(P842)

A whip cracked three times, eunuchs trooped out from the inner palace bearing golden censers of ambergris, and palace maids with long—handled fans escorted the emperor to his throne. Then the officials hailed the Son of Heaven and prostrated themselves in obeisance.(P842)

(10) 次早,传齐轿夫,也不用全副执事,情况只带把个红黑帽夜役军牢,瞿买办扶着轿子,一直下乡来。(P16)

The next morning the magistrate called for his chair—bearers. Taking only eight runners in red and black caps, and with Bailiff Zhai in attendance, he went straight down to the village. (P17)

在例(9)中,“净鞭”也写作“静鞭”,是中国皇宫里的一种仪式。“净鞭”的外延文化显示出这是一根在功能和材质方面不同于普通鞭子的特殊鞭子。它是由黄丝做成,鞭头涂蜡,打在地上放出巨响以使皇宫里的官员保持安静[3]。在译本中,译者考虑到了英语读者的接受力,将“净鞭”翻译成了“the whip”(鞭子),省略了“净鞭”的功能和材质。因为此处的主要信息是“嵩呼舞蹈”而“凈鞭”是次要信息,为了让译文简洁,译者运用了省译的方法。在例(10)中,“红黑帽夜役军劳”指官出门时走在前面喝到,官坐堂时站在两边排班的差人[4]。“夜役”和“军劳”都指衙门(封建中国的政府机构)里的官员,“红黑帽”指差役的着装特征,在译本中这句话仅仅被翻译成了戴着红黑帽子的差役,而且译者采用笼统的词语“runners”(差役)取代了与其具有相同含义的具体名词“夜役”和“军劳”。

完全省译指传递主要文化信息而省略次要信息。在例(10)中,“全副执事”指全副仪仗。知县出门时排在轿子前面的全副仪仗,规定是开道锣一,蓝伞(后用红伞)一,棍二,槊二,肃静牌二,青旗四,掌扇(一名遮阳)一。如果不是举行较大典礼,一般不出动全副仪仗,只用锣、伞开道[5]。尽管它呈现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衙门的出门仪式,但它在这里是次要信息,省略这种文化信息并不影响译本的整体效应。

4.结语

本研究为了探讨《儒林外史》英译本中风俗礼仪所运用的翻译策略和不同策略产生的影响,采用统计的方法对杨宪益夫妇《儒林外史》英译本中有关风俗礼仪的词语和表达作出调查,并探究了译者对风俗礼仪翻译采取的策略和产生的影响。笔者发现,译者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了大部分风俗礼仪的表达,忠实地向英语读者传达了外延和内涵文化信息;翻译两语言之间部分对应的语句时,采用了直译加注释或适当解释的方法;翻译两语言间没有对应的语句时,译者一方面忽略外延文化信息,采用意译的方式实现内涵文化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则采用部分省译或完全省译的方法保证主要文化信息得以传达。此外,译者还考虑到了文化冲突和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力。源语与目标语文化发生冲突时,译者用目标语意象取代了源语意象向目标语读者传递内涵文化信息。由此可见,就风俗礼仪的翻译而言,译者忠实地保持了源语的文化意象。同时,我们还可看出,风俗礼仪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翻译目的、两种文化的异同、译者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等诸多因素,因此,过于绝对地强调归化或异化策略是不科学的。

注释:

[1]吴敬梓. 儒林外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458.

[2]吴敬梓. 儒林外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349.

[3]吴敬梓. 儒林外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349.

[4]吴敬梓. 儒林外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8.

[5]吴敬梓. 儒林外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8.

参考文献:

[1]李国林.汉译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媒介——浅谈《儒林外史》英文本对文化词语的翻译[J].中国翻译,1997(2):35-37.

[2]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杨牧之.《大中华文库》系列中的《儒林外史》(汉英对照)[M]. 长沙、北京:湖南人民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

[4]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猜你喜欢
翻译方法儒林外史跨文化交际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浅谈日语翻译的方法与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医语言隐喻分析及其翻译方法研究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方法举隅
浅谈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