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程思政在理工类课程生根发芽

2020-10-09 03:59牛漫兰李秀财顾安祥李加好沈岳峰宋之帅孙毅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6期
关键词:理工类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牛漫兰 李秀财 顾安祥 李加好 沈岳峰 宋之帅 孙毅

[摘 要] 与思政课程相比,课程思政如何在理工类课程教学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结合亲身教学经历和感悟,从发挥教学名师带头作用、注重多元结合发掘背后的故事以及重视实践教学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合肥工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工程学院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课程思政;理工类;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2018年度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项目(JS2018JYRW0192);2018年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国家级一流專业和安徽省级资源勘查工程一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资助(2018YLZY070);2019年度合肥工业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课程项目资助和安徽省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019JYXM0038)

[作者简介] 牛漫兰(1972—),女,陕西凤县人,合肥工业大学教授,资源系系主任,教师党支部书记,2018年入选中共教育部党组首批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研究方向为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6-0323-02    [收稿日期] 2020-04-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并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外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能量,实现全员、全方位的教学育人”。习总书记站在国家发展、中国高教发展的战略高度,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扩展和补充,更能在教书育人阶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政资源,与思政理论课一同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1]。何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理工类教学,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进行了探索。

一、名师与你面对面,学术、德育两不误

密切的沟通和交流是师生之间的桥梁。这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仅要求自身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过硬,更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努力做“四有”好老师。同样,也应该加强顶层设计,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突出教师主体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我院积极发扬教师党员的先进积极性,党员教师深度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汇编成册。学院定期组织学生与优秀党员教师在工作室进行交流,学生不仅可以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更可以交谈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时,我们在线上也建立学院公众号、专业慕课讨论区,打破时空的限制,全方位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二、注重多元结合,深度发掘学科文化情怀

人文社科科学本身就是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鲜活范本,渗透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要求,其导向是非常明确的[2]。而理工类学科本身是以自然知识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反映事物的自然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去构建其体系。

1.科技活动的后果。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样也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比如,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被人类掠夺式的开采,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引发地质灾害后,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产生的原因、后果以及防治手段,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也就达到了。

2.培养科学的思维。科学是严密、严谨的,在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的过程。科学思维不局限于专业领域,更可以应用于人文社会问题。比如在地质教学过程中,地质构造是一个残破的画卷,构造地质学家的任务就是重塑原态,再现历程。运用到人文社会问题,我们应该从部分入手,逐渐深入事物的内部,去探究本质问题。

3.探索背后的故事。科学是充满着魅力的,科学家们也是充满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辉的,那么在科学成果的发现过程中的很多趣事逸闻也是课程思政很好的切入点。张伯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一生致力于地质学发展,其中“地壳波浪镶嵌学说”更是张先生代表性的学术成果。而这背后的故事充满着趣味和哲理。张伯声先生坐船赴美留学,在旅途中他看着海浪的涌动,突然萌生出为什么浪涌不是直上直下的?张伯声认为海浪直上直下的涌动方式,在力学上是最省力的,进而想到大自然地壳的构造,一定是以最省力的方式在运动。张伯声受此灵感启发后,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提出了“地壳波浪镶嵌学说”。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分享这种背后的故事,可以吸引学生,培养对学科的兴趣。

三、问题导向促兴趣,亲身实践出真知

科学的目的在于运用,理工课程学到的知识最终也要运用到实践过程中。以地质学为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演变过程和规律的自然科学,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是地质学四个重要的研究内容,这就决定了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不仅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同时还需要直接接触研究对象,实地观察研究。地质学学科中的许多理论,都是在野外工作中总结的。我校不断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加课间实习的次数,加强野外实习基地以及室内实验室的建设。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地质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教会学生用辩证的思想、对立统一的规律去认识岩石的形成和演化,合理地解释自然界的地质现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行业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3]。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理工类课程与人文类课程的差异,抓住理工类课程中的人文情怀和背后的故事,注重科学理论的实践和课堂之外的交流和引导,充分发挥名师的作用,与学生建立起学术和心灵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章丽群.宏观经济学(英)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J].对外经贸,2018,291(09):154-157.

[2]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3]牛漫兰,赵齐齐,孙毅,等.地质学学科课程设置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2)110-111.

猜你喜欢
理工类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理工类院校韩国语专业转型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大学理工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