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地区农科院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初探

2020-10-09 10:59郭忠军吴鹏昊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9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

郭忠军 吴鹏昊

[摘 要] 边疆地区农科院校大学生的民族构成、思维方式、学习基础等都有其特殊性,文章以新疆农业大学图志实验班的办学探索为例,摸索出大学生学风建设新思路,以期为边疆地区农科院校大学生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科院校;图志实验班;学风建设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新疆农业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高级生物统计建设”(xjauyzkcyjs-2018002)

[作者简介] 郭忠军(1984—),男,黑龙江穆棱人,硕士,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吴鹏昊(1984—),男,新疆呼图壁人,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9-0017-03    [收稿日期] 2020-03-07

一、引言

学风是一所学校内涵底蕴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师生整体精神面貌和行为风尚的全面反映,也是大学生学习成效的根本性保障,更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对人才培养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可持续健康发展下去,只有将学风建设作为学校的立校之本,才能保证学生质量,提高学校办学层次。

二、边疆地区农科院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标有待明确。目标决定方向,目标才是成就动机的起点。很多大学生从高中一路“磕磕绊绊”辛苦踏入大学,进入大学后却没有找到真正的目标。一方面内心深处觉得,考上大学便“赶考结束”,就可以放松了,理想信念缺位,精神上“缺钙”;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有强烈的心理落差,因为无论录取的大学还是所学专业都不是自己满意的,甚至是失望的。这些学生在高考前对期望的学校和专业都有明确的定位,但因为分数限制、家长意见、地理位置等原因“被迫”接受专业调剂,进入到大学之后很难进入角色,找不到学习目标。这些大学生初入大学后的理想“真空”期,学习目标的设立显得非常迫切[1]。

2.学习方法亟待加强。很多大学生已经习惯于高中老师“填鸭式”的手把手教,一遍一遍讲和彻夜的题海战术。大学学习要依靠自主性学习,主动式出击,要将很多知识点不断进行梳理、总结、消化,以灵活方式和“碎片时间”进行创造式学习,更加注重创新性和研究性。这种学习思路和方法的转变让很多大学生不知所措,大多时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边疆地区农科院校的很多学生生源都是当地的少数民族,高中阶段都是本民族的老师教授,不可避免的会用母语授课,进入大学全部国语授课。有很多学生由于语言问题,听课比较吃力。同时,很多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时,都享受了加分政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不强,加之语言上的障碍,一时学习找不到方法。

3.专业认同感匮乏。该问题在边疆农科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边疆院校的地理环境处于相对欠发达地区,而农科院校的大多专业都是偏农科方向。世俗和社会主流舆论轻农观念根深蒂固、农业领域吸引力较弱、就业渠道很窄、就业环境相对也比较艰苦,收入更是与IT、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无法媲美。边疆地区农科院校自然不是现在“00”后心目中的象牙塔,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一入大学便觉得自己的人生和梦想被判了“死刑”,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得过且过,更不要提专业认同了。笔者做了一项调查,某边疆地区农科院校取样不同农科专业学生500名,其中近60%的学生都是被调剂至农科院校,有近8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有强烈的“入错行”的负面情绪。以上情况也就直接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定,找不到学习乐趣,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厌学,卷学。很多农科院校,相当数量的学生入学时选择申请转专业,毕业后跨专业考研、跨行业就业等方式“逃离”农科专业的情况屡见不鲜。

4.学风建设载体不完善。每个学校都會开展不同形式的学风创建活动,但无论是形式还是效果都不太理想。一方面,如今大学文体活动过度娱乐化,单纯的体育竞技和文艺演出居多,与大学的学风创建没有直接、紧密联系。尽管这是出于广大青年学生的偏好,参与度也高,但作为大学校园应该探寻娱乐欢快与学风建设的平衡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另一方面,大学校园确实也有大量的学术讲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科竞赛活动、专业技能大赛、外出参观等活动,但也面临着学术针对性不强、科技创新项目少,专业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边疆地区农科院校无论是师资力量、经费保障,还是学校的硬件水平都相对较低,以上问题的存在更加严重。

三、新疆农业大学图志实验班的有益做法

为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人才评价多元化,综合应用校内外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探索边疆地区农科院校学风建设新模式,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的“9个坚持”中的“坚持教育改革创新”的具体行动,新疆农业大学针对农科类专业学生成立新疆农业大学第一届图志实验班(以下简称“图志实验班”)。该班面向全校一年级大农科专业进行选拔,通过自我推荐、笔试、面试环节,选拔出高中基础好、思想品德端正、立志从事“三农”学习研究的20名大学生编成1个班级。同时委派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具体负责班级运行和管理。主要做法如下。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培养爱农情怀。学风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反映,要将学风真正抓实,就要从根本抓起,即从学生的思想教育着手。通过农科专家讲座、相关政策解读、农业产业园参观等载体,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农业发展的活力和前景,学生的爱农情怀开始生根发芽,服务“三农”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明显增强。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德行品质和技能知识的殿堂,更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经过半年不同形式的专业思想教育,全班对农科专业的认可度从班级成立初的90%,提高到将近100%。作为边疆院校,坚定坚决执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党中央的各项治疆方略,将每名学生都培养成爱国爱疆、维护民族团结、敢为人先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图志实验班在营造良好班风学风,激发学习潜能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一是虽然相比其他同专业的学生专业课要求高,但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基本原理、新疆地方史等思政课程不缩减;二是各种文体活动、集体劳动、户外拓展等不搞特殊化,与其他班学生一视同仁。图志班的学生学风清、爱好广、心态正,为学业的成功和自身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图志实验班不但鼓励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学好习,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力提倡鼓励全体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在活动中调节身心、增强体魄、增长见识、凝聚团队,全班获得各类文体活动荣誉100余项。

2.统筹各部门齐抓共管,凝聚育人合力。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协作,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新疆农业大学原校长雒秋江教授全程参与图志实验班的筹备选拔工作,并亲自挂帅图志实验班名誉班主任,定期听取该班同学的学习进展、收获以及心得体会,并从实验目的和意义、实验设计、实验材料选择、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细致把关,并提出中肯意见。主管教学副校长和教务处处长也全程参与图志实验班的各项工作,在班级的办学宗旨、理念与定位、培养要点、学生选拔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相关领导和老师定期走进班级,进行实时指导。负责学院党政班子成员更是多次深入班级、宿舍,介绍图志实验班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机制及相关政策,并及时处理大学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鼓励同学们勤奋学习,扩展知识水平,增强创新实践能力,为将来的成长成才做好准备。学校自上而下,同频共振,齐抓共管,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为学风建设搭建了最全面、最高效的平台。

3.配强教师队伍,注重个性化培养。优质的师资队伍是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核心保证,更是高校学风建设的最大保障[2]。学校为每一名图志实验班学生量身订做了个性化培养方案,每名学生一入学便配备了指导教师,还相继出台了《新疆农业大学关于实施本科生科学导师制的指导意见》和《新疆农业大学图志实验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等相关指导性意见。导师都是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在我校工作满3年,且具备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以上的正式在编教师。新疆农业大学对图志实验班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尤其重视,组建了一支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团队,授课教师以教授为主。其中涵盖自治区教学名师、优秀青年教师、留学归来教师等优质教师。这些教师无论从授课方法还是讲授内容的深度、广度都是全校一流。同时,3-4名符合导师任职条件的在职教师,根据学科方向组成导师团队,由1人担任导师团队负责人,定期商定图志实验班学生培养相关问题。每名导师指导学生1人,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零距离、手把手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成长,为每名学生的“个性化”成功培养垫定了基础。导师的选择,采取师生双选原则,师生也更容易产生共鸣。新疆农业大学还出台一系列政策激励广大教师依托图志实验班作为工作抓手,对导师制培养模式、特色课程遴选、学生专业特长个性发展、导师与学生形成科研合力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大胆尝试,均取得到良好效果。

4.立足教育改革,实现培养过程创新。把“填鸭式”教学模式改革为互动式教学模式,成为学风建设的重要补充[3]。一是课程学习双向选择。与大部分专业学习是将专业课和基础课集中在一起,大一年级仅仅接触一些简单的专业课的模式不同,图志实验班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专业(农科相关)和指导老师。大一,在学好规定的公共课外,将大部分专业基础课修完,对整个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大二,上专业课的同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实验室参加导师科研课题的基础研究;大三,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由导师制定培养计划,选修相关课程,不再整班上课;大四,大多时间集中在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导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学习科研,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毕业选择。简而言之,就是大一进行专业导向教育,大二大三進行专业定向教育,大四进行专业去向教育,四年“不断线”。二是学生专业视野不断开拓。为了尽快打开学生专业视野,增长见识,通过国内外农科专家讲座、知名校友产业现状解析、科研推广基地参观等方式将国内外先进的学科发展理念和科研魅力及时传递给学生,不但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也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方向和重点提供借鉴和帮助。三是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图志实验班培养整个过程中,直接体现在实验成果上。大幅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课程,通过导师指导和实验室现场演示,更多的进行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使学生不但学懂理论知识,验证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还能应用理论知识,最终达到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

四、结语与思考

图志实验班成立以来,该班学风氛围浓厚纯正,学生综合能力获得充分肯定。一是大学生创新项目硕果累累。图志班共立项大学生创新项目17项,全班20人均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其中含国家级8项,自治区级5项;二是发表论文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喜人。本科阶段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4篇(其中含1篇影响因子为3.173的SCI文章),全国性学术会议交流论文3篇,2项专利;三是升学深造人数比例创我校新高。全班20人,研究生录取人数18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能力需求的提高,中国的高等教育的竞争必将越来越激烈。良好的学风能够有效地弥补边疆地区农科院校师资力量薄弱、软硬件设施不强、缺乏竞争力的现状。但是,如何将一个学校的学风真正抓好、营造好、使用好,尤其是边疆院校,还需要全校各部门、各级教师员工、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才能使学风建设真正落地、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生阳.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现状与途径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14-117.

[2]江东能,邓思平,陈华谱,等.依托科研项目培养普通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3):162-165.

[3]毕建杰,王超,王启柏,等.资源协同背景下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科学,2018(2):232-234.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
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辅导员作用探讨
高校学风建设“供给侧”改革刍议
关于民办独立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