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修课程融合探究

2020-10-20 04:01成姗姗
文教资料 2020年15期
关键词:课程融合传统文化

成姗姗

摘   要: 本文對中国传统文化与思修课融合之必然进行论说,对其方法策略进行探索。教学理论的运用,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知行合一,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可作为推进融合的新路径。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高校思修课程    课程融合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思修课程融合之必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内涵丰富,是在本国家民族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得以沉淀、保存和传承下来的具有重要价值和生命力的文化[1](178)。狭义来讲,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三者相互依存渗透,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至今影响着我们生产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为我们要解决的时代问题提供了坚实依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简称思修课,该课程旨在引领青年大学生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着重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2012年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大学教育应重视提高大学生的中华优秀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文化传承使命感,发展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2]。思修课作为一个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对探究两者融合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修课程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时代要求

1.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影响,社会呈现多元化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可塑期,一些学生难以辨别某些价值观中的实质,忽视中国之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必然要求,是时代发展所需。

2.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接受信息渠道增多。一些大学生面对信息巨流筛选和辨别信息能力低,忽视传统方式接受知识的重要性,对网上共享知识依赖,这是其一。其二,快节奏社会生活,尤其5G时代即将来临,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抖音、快手等,让一些学生沉迷于小视频,对文字性的东西丧失兴趣,导致接收到的信息、知识碎片化,难以构建知识体系,对传统文化体系及精髓相知甚少。引导青年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3.一些院校仅重视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高职院校往往缺乏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修课内容恰好能很好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借助思修课为平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修课程融合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就有“融合精神”,包含丰富的道德理念。冯友兰曾说中国文化中的哲学就是教人们怎么做人的,思修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三观的重要课程,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培养人才的重大问题。两者有融合的可能性和空间即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融合,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形式。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修课程融合的路径探索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思修课程教学理论的融合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既要注重在各个章节针对性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又要注意选取与所讲解内容相结合、与学生自身状况相关联、能充分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点或事例。依托思修课知识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历史辩证地分析传统文化,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全面科学系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具体结合内容如下: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人生与人生观:正确认识人的本质,这个问题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人性论”,大致有四类观点:战国时孟子提出性善论;战国荀子提出性恶论;战国告子的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始于战国时的儒家世硕。以及四种学说的渊源和发展。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这个知识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价值取向,以及有关重精神品质而忽视物质生活的价值追求。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辩证对待人生矛盾,着重讲解“辩证”一词,系统地为学生讲到道家辩证统一的大智慧,尤其是创始人老子,善于用事物或理论的对立面进行阐释,这种思维方式也是中国人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

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有关“人生动力”问题,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欲望动力说”与“理性规范说”两种,这个涉及“人性论”根本问题;有关“精神境界”,讲到王国维谈到人生三种境界,以及儒家如何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家如何提升精神境界,以及儒道两家思想渊源及思想立场的不同。

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系统讲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思想中关于“理想人格”“君子”形象的观点,借此系统讲述了儒道两家在各个方面的区别,比如对“道”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等。

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节坚定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讲百家争鸣中几家代表,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主要思想,包括人怎样对待自然,怎样构建有序的和谐社会,怎样提升人的精神品质及和合文化等相关问题,并形成一种专题形式。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一节道德及变化发展,这一节首先从词源角度分析“道”和“德”所包含的内涵,然后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起源问题不同的学说,例如“先天人性论”“天意神启论”“情感欲望论”和“动物本能论”。第二节吸收借鉴中华传统美德,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统讲解儒道两家思想关于社会治理的观点,本质是关于“道德”的相关思想。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讲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相关思想;还有第四个问题家庭美德,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家训”的知识,并为学生讲到“家训24条”及名家家训,如《章氏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朱子家训》等;讲到爱情的时候,给大家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关爱情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一是法律及其历史发展,同样从词源的角度解析“法”“律”二字,然后注重讲到先秦时期法家的相关思想及法家学派及思想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修课程教学实践的融合

思修课程教学实践课程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及课外实践教学。

1.课内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课程方式有多样,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学生自制PPT,利用多媒体,自己选取服装,营造古风韵味,与其说是古诗词朗诵,不如说是一次穿越式的诗词盛宴。

注重朋辈力量,学生课下搜集家乡最具代表性的民俗、建筑、实物、饮食等,以导游讲解形式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更直观了解鲜活的各地文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自制题库,让学生以答题的形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举行传统文化相关的影视片段评析,对文化瑰宝,比如四大名著、传说故事——愚公移山、梁山伯与祝英台、花木兰、贵妃醉酒、李白与杜甫等的一些影视片段或小视频,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普及。

2.课外实践活动

根据学校所在地,选择让学生去省博物院或市级博物馆参观,一是直观了解本土文化且交通方便,消费不高。二是省博物院或市级博物馆集本土文化之精髓,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依托博物院让学生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本土文化,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河北博物院体验更直观、全身心的文化饕餮盛宴。最后让学生通过拍摄微电影的形式进行成果汇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思修课程教学方法的融合

只有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思修课程的融合。

1.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借鉴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结合将要学习思修课程的章节内容,选取几个容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点,以问题导向的方式让学生搜集资料,先让学生以自主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自学。课堂上依托问题,结合思修课程内容,把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点,呈体系地向学生进行梳理。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进行教学。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有了相应的技术支撑。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原住民,更青睐于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平台。思修课教学必然要适应这一趋势,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修课的学习当中,将播放图片视频、音频,并在教学平台互动以实时掌握学生情况等引入教学环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运用新媒体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播放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纪录片、相关解读等。

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栏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些视频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如《国家宝藏》《百家讲坛》等;也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形式,如经典永流传,把诗歌谱成曲子唱出来,通过让学生学唱或鼓励学生找一些流行音乐的曲子,对古诗词填充进行二度创新,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以此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3.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更好地让学生利用合适的时间独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线下课程以课堂理论课和实践课为主,线上课程以小视频为主,十分钟左右,以中国传统文化小知识成体系地进行系列讲解,这些线上视频当然要結合思修课课堂内容和进度进行设置。

思修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文化归属感和文化使命感,使学生自主构建体系化的中华传统文化主脉络,真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做到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樊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赵丹.浅谈思修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和手段[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0).

猜你喜欢
课程融合传统文化
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日语视听说类与文化概况类课程融合初步探讨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