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2020-10-20 04:01李健陈玲孙苛寒姚萌李丹霞
文教资料 2020年15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文化教学改革

李健 陈玲 孙苛寒 姚萌 李丹霞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把红色基因作为教学素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具有积极意义。新时代,将红色文化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对于推进和引领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红色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陕西拥有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珍贵资源。这些红色文化瑰宝,对大学生具有升华思想、激扬精神、醇化道德、陶冶灵魂的功能,对高校德育教育具有凝聚、引导和整合功能。因此,将红色文化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是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纲要》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一、红色文化基因在西安培华学院思政课改革中的运用

1.搭建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平台

西安培华学院肇始于1928年,学校因民族救亡而生,为国家富强而兴,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具有红色文化基因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为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进思政课、进课堂,学校发起成立了陕西省红色文化研究院,团结了京、陕等一批致力于红色文化研究、传播交流、保护开发的专家学者、革命英烈后代,为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搭建了广阔平台。学校通过开展“党史进校园”报告会,“学党史、懂党史、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教育等活动,让红色文化宣讲进课堂、进宿舍、进学生社团,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这种别开生面的教育实践,让思政课有了“温度”和“生命”,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创新平台。学校的“红色文化+思政教育”模式,是对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探索。

2.厚植校园红色文化氛围

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文化故事,让校史馆成为师生员工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鲜活载体,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显著特征,营造了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每年举办“红歌演唱会”,全校师生共唱红色经典歌曲,抒发爱党爱国情怀。二是学校党委开设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国是论坛”两个学术论坛,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会、党建研究所,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陶冶师生情操。三是通过重大历史纪念日,开展“与信仰对话”“我的中国梦”“四进四信”“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等主题教育,连续三年赴延安、照金、井冈山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大学生暑期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定期组织师生观看红色题材教育影片,公演《送你去延安》等舞台剧,让红色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

3.深入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活动

学校注重开展红色文化之旅等研学活动,让思政课“活起来”“真起来”,以增强体验感对大学生进行“红色”精神熏陶。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学组织等每年分赴延安革命旧址、井冈山培训中心、照金纪念馆、安吴青训班纪念馆、梁家河等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研学实践,在延川县梁家河村建立了“大学生‘三观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大学生到教育基地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大学生们通过对红色遗迹、文物、事迹等的参观、研学体验,切实体会到红色文化精髓之所在,通过寓教于游的方式净化了心灵、陶冶了道德情操。

4.探索思政课实践育人新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西安培华学院以“红色文化大讲堂”和“家风教育”为实践教学主题,每学期以重大历史节点纪念日或节庆日伟契机,组织举办系列红色主题教育活动,邀请革命后代、党史专家等宣讲红色经典,使红色经典故事、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学校建立了一批校外思政教学实践基地,如杨虎城烈士陵园,西安烈士陵园和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等。大学生定期到实践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并积极参加志愿者讲解服务工作,真正把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积极发挥学生会和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作用,将红色文化的基因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助力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人成才。

5.构建思政课教学改革新模式

西安培华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紧扣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充分分析研究社情、校情、学情,探索建立了“一个中心、两个融合、三个评价”的教学新模式。一个中心是教学理念新,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个融合是教学方法新,实现“思政+专业、思政+艺术”的课程融通,促进学科专业融通;三是评价方式新,将“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结果评价”相结合,促进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形成闭环。这一改革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课程思政建设不平衡的状况,推动了思政课更好地发挥关键课程的作用。

二、红色文化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1.红色文化基因是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包揽了优秀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萃取了伟大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思想情操和博大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和物资资源都是最好的教科书,它的深刻内涵和精神特质与当前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激发大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它们以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因势而动、顺时而谋,为思政课注入了时代色彩,从而转化为大学生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的重要体现。

2.红色文化基因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广阔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和学理性,容易造成课程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式单调乏味,缺乏创新,缺少给大学生的感官印象,缺少心灵触动和情感体验。再者,由于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偏少、形式单一,和事件基地合作交流机会少等因素,制约了实践基地作用的发挥。基于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实体性的展览馆、紀念馆、遗址等再现了历史,有极强的革命性和感染性,使大学生能够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洗礼和思想重塑,增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增强教学效果和实践效果。

3.红色文化基因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高校要持续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深刻认识我们国家和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陕西红色文化具有以伟大的“延安精神”和波澜壮阔的“西迁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的精神特质,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是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元素。这些红色文化元素通过思政课教育,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极大地促进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引导大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志存高远,把爱国情怀转化为立志成才的具体行动,实现资政育人、以史铸魂的教育功能。

4.红色文化基因是新时代党性教育的大熔炉

当前,大学生党性教育面临着继续巩固和深入提升的问题,掌握理论、研究历史、了解现实是党性教育的必备条件。将红色文化基因融入思政课,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转变党性教育观念,认清国情、社情和學情,从认知、理解、吃透等多方面强化党性教育效果。思政课中加强红色文化元素的融入,使教育活动“有意义”和“有趣味”,加强了党史、国史知识教育,促进大学生党性教育启蒙早、宣传早、学习早,使其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力争做到“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通过红色文化的熏陶、体验和学习,大学生对党的认识系统化、理论化,不断强化党员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形成正确、高尚的入党动机”。

三、红色文化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1.创新红色文化育人的载体

陕西拥有我党革命活动的丰富文献、文物及革命遗址,又饱藏伟大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精神资源,对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通过教学科研活动,深入挖掘红色经典故事,不断创新红色文化的育人载体,通过革命先辈讲家风、红色宣讲会、红色文化之旅等学习交流活动,讲好红色经典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切实增强大学生对革命传统教育的体验感和感染力,让思政课真正往深里走、往实里走,激发广大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2.推进思政课实践育人阵地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为此,要通过红色文化基因的融入,有效解决“思政课不太好上、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成效不太显著”的问题;要建立学校层面的“大思政”格局,成立校院两级协同育人专门委员会,着力破解由于经费、资源、课程、学生外出实践安全等要素的制约,将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纳入实践教学学分计算,同时建立党、政、团、学协作育人的机制,保证大学生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广泛参与性、有效性。

3.推进红色基因与学科专业有效融合

红色文化离不开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传播,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思想政治课同样离不开红色文化中鲜活的教学素材。通过红色文化的融入,要打通思政课和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缩小思政课与历史和现实的距离,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必要条件。要建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贯通机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把红色基因、革命家风、中共党史、爱国主义教育等融入课程教学和实践中。要把思政课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相结合,与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相结合,形成“三全育人”的良好氛围。

4.打造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品牌

红色文化资源是有血有肉的生动教材,新时代,要不断赋予红色文化新的生机和活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只是严肃的讲义和概念,还是饱含灵魂和艺术特质的学科,如“艺术化的思政课教学和思政课教学的艺术化”的教学改革,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做好教育引导,鼓励学生将程式化、抽象化的政治理论、概念,以形象化的图画表达出来,以“诗情画意说思政”的形式体现出来,使思政课真正生动起来,学生主动起来。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研究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途径,重视红色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紧扣“树德立魂”主题,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5.将红色文化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组织在革命圣地、革命旧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资源地的参观活动,通过现场教学,学生感知、体验、领悟,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其次,要求学生研读马列经典著作、学习共产党重要文献等和红色文化相关的经典作品、辅导读物,以及与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和理论难点问题相结合的红色案例选集。再次,开展学校、班级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等活动,组织观看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关于本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

6.用红色文化生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关键是通过生动鲜活、亲切质朴的方式让爱国主义精神入脑入心、牢牢扎根。要通过红色文化和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注重发挥学生作用,采取互动式、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方式,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

要遵循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用红色文化创造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使用网络新媒体、融媒体,用红色文化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要积极组织学生诵读红色经典、观看红色影片、寻访红色道路,以生动、直观、高雅的艺术形式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国家荣誉感,激励学生担当好传承红色基因的政治责任、历史责任,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参考文献:

[1]林丽蓉.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以红色文化为载体[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

[2]居继清,左静雅.关于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对接的几点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8).

[3]邵晨,刘婷婷.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9).

[4]姜波.关于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实现协同育人的提案[Z].陕西省教育厅   西安培华学院,2019-4-23.

[5]陈金龙.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思维方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9(04):6-10.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Z].中共中央党校,2019-11-12.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文化教学改革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