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纳阐释学视域下《围城》英译本中的幽默翻译研究

2020-10-21 12:16程红艳
青年生活 2020年17期
关键词:围城

程红艳

摘要:《围城》中的幽默犹如颗颗璀璨明珠,于整部小说有画龙点睛之效。倘若将其一一去除,整部作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无疑会大大减损,留给读者的无非是一部情节稍显简单的流浪汉小说。《围城》中那些让读者或莞尔一笑、或捧腹大笑的幽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论文借用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分析该作品中幽默的翻译问题。

运用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能够有效核验《围城》中幽默翻译的效果。《围城》英译本中的幽默效果总体上得以保留,译者综合运用诸多翻译策略和方法,将原作的幽默效果传达给目标读者,让目标读者得以像原读者一样品读原作的精华,这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运作理论中。

关键词:《围城》;幽默翻译;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

1.引言

本文以斯坦纳在哲学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阐释运作理论”为理论框架,以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对《围城》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斯坦纳的“信任”、“入侵”、“吸收”和“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入手,探讨幽默效果在英译本中是否得以保留或多大程度上得以保存,为后续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具体而言,两位译者都对小说本身、作品选择以及自身的语言和文化能力有信心,坚信小说具有极大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在“入侵”这个阶段,通过个案研究和分析,研究发现译者通过各种翻译策略“侵入”作品,灵活地将部分幽默效果传达至译文。“吸收”阶段包括对原文本意义的吸收和形式的吸收。在最后一步,译者主要通过增加注释来“补偿”《围城》中幽默翻译的不足之处。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为《围城》中幽默翻译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视角。

2.《围城》及其英译本简介

《围城》是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的长篇小说,有“新儒林外史”之称,写于 1947 年。1979年,《圍城》英译本由美国印第安娜大学出版,由具有翻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经验的珍妮·凯利译出初稿,再由美籍学者茅国权加以校阅、润色,并撰写序言和添加注释。这本1979年由凯利和茅国权合译的Fortress Besieged至今仍是《围城》唯一完整的英文全译本。

钱钟书先生用字造句独具匠心,这既使得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巨大挑战。问题是,为什么有时候原作中的幽默可以传递至译文,有时候却不行?原因是什么?在现有的文献中尚未找到明确答案,因此有关幽默翻译方面的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究,这也正是本选题旨在研究的内容。本选题一方面运用斯坦纳阐释学理论研究原作和译文,分析幽默翻译的困境,探讨有效的幽默翻译方法,另一方面则对今后的幽默翻译的实践问题有一定指导作用。

3.阐释运作理论

乔治·斯坦纳(生于1929年4月23日)是阐释运作理论的提出者,该理论的观点主要在其1975年出版的《巴别塔之后——语言和翻译面面观》进行了详细阐释。他将翻译过程分为四个步骤——信任、入侵、吸收和补偿,不仅对翻译过程进行了准确而详细的描述,而且体现出翻译过程内在的连续性和连贯性。

第一步是信任,即根据以往的经验,未来的译者需要相信“文本的意义和严肃性”(2001:312),译者应确信作者的作品值得翻译。信任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选择、对原作的评价、自身的语言和文化能力、个人兴趣和翻译目的等。简而言之,所有的翻译活动都始于信任。

接着是入侵。在斯坦纳看来,译者像要像士兵一样发起攻击,原文的意义可以被看作是译者带回家的俘虏。斯坦纳认为,“理解、解释和诠释是不可避免的入侵行为”(2001:315)。

在侵略之后,我们来到第三个阶段——吸收。在斯坦纳看来,无论是文本的意义还是形式,它们都不是转移到真空中。目标语言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具有多重含义。任何语言或文化在吸收其他语言或文化时都可能面临被吞没的风险。翻译在我们以前的观念中注入新的能量和活力。这就是为什么最后一步——补偿至关重要。

顾名思义,补偿就是弥补译文的损失。斯坦纳将其描述为“活塞冲程”(2001:316)。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存在差异,如果译者缺乏文化意识,就不可能将原文的文化内涵完整地传达至目的语。因此,在做翻译时,损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必须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弥补损失。下文对《围城》英译本中部分幽默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供了一定的改进方法以供参考。

4.《围城》中幽默翻译实例分析

Example 1:

ST: 李梅亭多喝了几杯酒,人全活过来,适才不过是立春时的爬虫,现在竟是端午左右的爬虫了。他向孙小姐问长问短,讲了许多风话(Qian, 2004: 284)。

TT: After a few glasses of wine, Li Mei-ting had fully revived. Whereas before he had been but an insect of early spring, now he was an insect of Dragon Boat Festival time. He plied Miss Sun with questions and made all sorts of silly comments (Mao and Kelly, 2004: 285).

分析:钱先生不喜李梅亭,将其比作“爬虫”。通过这个比喻读者仿佛如临其境亲眼目睹李的丑态和不体面。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我们能够轻易分辨“立春时的爬虫”和“端午左右的爬虫”的区别。随着天气越来越暖和,李和他的滑稽动作就像“爬虫”一样蠢蠢欲动,其小丑形象跃然纸上。然而,目标读者可能缺乏这样的文化背景。为此,如果译者将“立春”译为“beginning of Spring”,并添加具体的注释来解释“立春”和“端午”,不仅会更忠实于原文,而且便于目标读者理解。针对文化负载词,我们可以通过添加注释的方式来传达其丰富内涵。此外,“风话”指男女调情时所说的话语。在这里,译者把它翻译成“all sorts of silly comments”,在一定程度上背离原文,不能在目标读者面前生动地再现场景。建议将“风话”译为“flirted with her”,这也符合李在作品中的一贯形象。

Example 2:

ST: 以后飞机接连光顾,大有绝世佳人一顾倾城、再顾倾国的风度(Qian, 2004: 80)。

TT: Later, the planes kept coming in much the same manner as the peerless beauty whose “one glance could conquer a city and whose second glance could vanquish an empire.”

Notes: An expression which describes superlative beauty; the peerless beauty is equivalent to Helen of Troy in Western literature (Mao and Kelly, 2004: 81).

分析:大多数中国读者一谈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脑海中就会浮现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这是一个对西方读者来说有些陌生的文化术语。由于译者添加了注释——相当于特洛伊的海伦,这就能够让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目标读者也能够立刻理解该表达的内涵。《围城》的注释恰当地弥补了文化缺省。但是,在汉语中,“顾”的意思在“飞机接连光顾”中不同于“一顾倾城、再顾倾国”。因此,当钱先生继续玩文字游戏时,我们不妨重复一下这个词,将其译为“Later, the planes kept appearing in much the same manner as the peerless beauty who can conquer a city at her first appearance and conquer a nation at her second appearance”。

5.結语

在斯坦纳翻译四步理论的指导下,本文作者发现译者对原文的选择是出于对《围城》的信任,因为该书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受到凯利和茅国权的高度赞赏,同样,凯利和茅国权具有极其的语言和文化造诣。尽管《围城》一书中有大量双关语、文字游戏、文化意象和典故,两位译者仍能不顾一切困难,努力给广大读者呈现一个较好译本。在翻译的第二步,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本研究发现,两位译者通过采用各种翻译策略侵入原文,将原文的意思传达给译文。在第三步中,凯利和茅国权将原文的形式和意义融入到译文中,但在翻译过程中丧失了一些幽默效果。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些改进方法仅供参考。在最后一个阶段,凯利和茅国权主要是通过增加注释来弥补译文。

《围城》是钱钟书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涵盖了教育、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它就像一个万花筒,映射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其中许多问题在当代社会仍然普遍存在。它赋予我们的智慧和智慧丝毫没有失去光彩,相反,《围城》本身具有巨大的文学和艺术价值。然而,现存唯一的英文版本远非完美。作为一本经典,我们更希望它能够被记住而不是被忘却,希冀有更优秀的英译本问世。

参考文献

[1]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Qian, Z. H. Fortress Besieged. Translated by Kelly, J. and Nathan K. Mao. Beijing: The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04.

[3]Steiner, G. 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2002.

[4]戈玲玲,何元建(Ge, L. L. and Y. J. He). 从言语幽默概论视角探讨汉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围城》原著及英译本为例.《中国翻译》, 2012(4): 108-112.

[5]葛校琴(Ge, X. Q.).《围城》英译底本考证.《外语研究》, 2013(6): 63-66, 112.

[6]黄杨英(Huang, Y. Y.). 关联翻译理论与幽默讽刺文本的翻译.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7]吕琳琼(Lu, L. Q.). 幽默和幽默翻译——析《围城》及其英译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4): 29-32,89.

[8]马祖毅,任荣珍(Ma, Z. Y. and R. Z. Ren).《汉籍外译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9]孙艺风(Sun, Y. F.).《围城》英译本的一些问题.《中国翻译》, 1995(1): 33-38.

[10]王斌(Wang, B.).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中国翻译》, 2000 (4):13-15.

[11]王磊(Wang, L.). 隐喻与翻译:一项关于《围城》英译本的个案调查.《中国翻译》, 2007(3):75-79,94.

[12]夏天(Xia, T.).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的应用:问题与方法.《外语研究》, 2009(3): 81-87,112.

猜你喜欢
围城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围城”始于内心,亦终于内心
围城犹存,不必纠结进退 希望仍在,人生始终精彩
社交电商的“围城”
雾霾
看《围城》的那些年
《围城》70周年首推电子版
围城之围城
读《围城》有感
围城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