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建筑遗产博物馆化的空间设计与保护理念

2020-10-23 13:46赵倩
关键词:遗产澳门博物馆

赵倩

(1.澳门科技大学 人文艺术学院,澳门 999078;2.厦门市美术馆,福建 厦门 361001)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为了保存历史,更要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永续观念来对待遗产,让“历史”活起来,并焕发生机。建筑遗产是城市历史文化保存的重要物质载体,也应该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延续自身的生命,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历史建筑却与之产生一定的矛盾与对抗。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提出了“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方法是适当的”。1999年《巴拉宪章》第二十三条明确了对文化遗产“保护性利用”的概念:延续性、调整性和修复性利用是合理且理想的保护方式。这些利用方式可能会改变重要构造,但应将改变降至最低。

城市记忆和文化的保存与延续对于城市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当建筑遗产与现代城市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时,才能够将生命延续至人类的未来。博物馆无疑成为一种适合的熔合剂,建筑遗产的博物馆化正是将建筑遗产融合进入城市的整体文化语境中,以博物馆的视角将人类的历史、技术、经验以及成就进行诠释。建筑遗产的博物馆化使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人工制作的空间,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内涵的“文物”,诠释人类文化与精神的成果,并作为不断延续城市的文化记忆场所,无限延展城市文化的边界。因此,建筑遗产活化成为博物馆进行再利用,成为建筑遗产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博物馆化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化成为一种现象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学等领域都关注博物馆化的现象,但关于博物馆化的概念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定义。该词的词源为博物馆(museum),英文为museumization。博物馆学国际专业委员会(ICOFOM)的定义为:就其普遍意义,博物馆化指的是置于博物馆,或更为一般性地,将一个生活场所—如人们的主要活动地点或自然景点变成一个博物馆。“遗产化”一词无疑地更可说明此一根本上基于保存一个对象或一个地点的观念的原则。从严格的博物馆学观点观之,博物馆化是将一件事物的物质性与观念性自其原有的自然或文化脉络抽离,并赋予其一个博物馆的地位,将其转变为一件博物馆物或使其进入博物馆领域的操作。[1]

图2 中西药局旧址内的考古遗址展示区

“博物馆化”的表征是整体呈现地域社会和文化特征,保护和保存地域的集体记忆,以具有“博物馆”相关功能、形式、意义来进行文化的展示、传播与教育。2017年马克耶维克对博物馆学的定义被国际博物馆界广泛接受,其中明确指出了博物馆学与遗产学关系的重要性。随着博物馆与遗产的关系逐渐紧密,建筑遗产的物馆化已经成为建筑遗产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博物馆学涉及“博物馆真实”的认定、维持与传播,涉及文化与自然的物质显现(首先是博物馆物),其目的是保护人类遗产,阐释并传递其重要性[2]。

(二)澳门建筑遗产博物馆化

建筑遗产代表着该建筑所处时代的历史和文化,透过其结构、空间和功能来体现。在现代社会将建筑遗产活化成为博物馆,改变其原本的建筑功能及空间结构来延续建筑的历史文脉,成为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建筑遗产保护手段。澳门的历史、地理、人口、经济与文化都拥有一定的独特性,作为一个开埠以来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在社会历史发展和现代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比例大、博物馆人均占有量多的一种特殊城市文化现状。在21世纪,澳门进入文化遗产全面保护的时代,不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还拥有诸多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建筑。在历经多年的文化遗产保护中,有约23个建筑遗产被活化成为博物馆,城市建筑遗产的活化乃至澳门整个城区的发展都呈现出了一种博物馆化的倾向。在建筑遗产活化改造成为博物馆时,形成了合理的空间设计与保护理念。

二、空间设计与保护理念

建筑遗产保护的再利用,需要对建筑、环境等各项设施进行综合考量,并制定相应的改造和利用办法。空间作为建筑的“主角”,不仅体现了建筑的实用性,也造就了建筑的审美性特征。“精神创造了空间,同时空间也构成了精神,并为这一精神赋予结构。”[3]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空间来认识他们日常生活经验,通过空间内展示的物品与开展的活动,与地方文化之间展开对话,并构建地域文化经验,甚至重构了人们的精神空间。建筑遗产在活化成为博物馆时所进行的空间设计需要基于保护之上的空间再造,其空间设计不仅要遵循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要完善传统建筑空间在新的使用功能上的缺陷,尤其是博物馆的展示与服务功能,探索出符合博物馆空间设计的理念。以下将以澳门建筑遗产博物馆化在空间改造设计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一)博物馆功能化设计理念

1.展示功能设计

博物馆空间的设计首先体现在展示功能方面。博物馆通过展品向公众传递着美学标准、社会标准和历史标准等相关的文化价值标准,而这种文化价值的传递一部分则来自于博物馆的设计者,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区和公众的文化价值观念。博物馆展示的主观性与目的性是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特征,这种结果最终将作用于所有的参观者,而引导出一种文化理解与文化诠释,这是博物馆空间与地方文化发展之间密切关联所在。对于博物馆而言,建筑文物为博物馆创造了一个展示的空间,而其本身作为文物同时也是城市博物馆中的“展品”。因此,在建筑的历史原状的保护与展示方面,对内部展示空间设计上有许多要求。在活化改造设计时不仅要保持其真实性与原貌,更要兼顾博物馆的展示功能,其中包括展示的路线、灯光设计、环境色彩、温度和湿度控制等各种展示要求。

澳门历史城区中著名的历史遗迹大三巴牌坊(原圣保禄教堂)遗址地下所建设的天主教艺术博物馆与墓室,是在圣保禄大教堂遗址上改建的博物馆。天主教艺术博物馆与墓室的展示空间独具特色,将墓室与展厅合二为一。其入口处位于大三巴牌坊后侧,地下一层分为墓室和展厅两个部分。该博物馆设计的重要特点是在地下墓室中进行原址改造,将墓室改造成为可供陈列和参观的博物馆。根据墓室本身的存在状态,进行重新规划,因其遗址本身有墓室,所以,在设计上,入口处即进入墓室功能区,并改变传统墓室的结构,采用墙壁分层搁置骨骸以便满足展示的需要,两侧墙壁上陈列许多日本和越南殉教者的骸骨。为了展示空间相互应承,从墓室的一侧进入天主教艺术品陈列区,由墓室转向展厅自然过渡,使墓室环境与艺术品展示合二为一(图1)。

再如澳门中西药局旧址,活化后作为展示空间藏匿于曾经是华人聚集的繁华之地—世遗景点大三巴附近的旧城区中。原建筑的底层为商铺,上层为居住功能。整体建筑结构上依据原型保护和修复,修复后分为三层空间。在保护和改建过程中,该建筑的地下考古挖掘出相当数量的“克拉克”瓷器。第一层内部空间纵向为三段,第一段为呈现文物挖掘现场,将地面中间区域隔离作为展示区域,并对四周砖体墙面进行了修复和保护,并将保护的技术和现状长期展示。在更换青砖的地方也进行了标注,中部地下因作为考古现场用围栏围住,展示考古时的模样(图2)。第二段利用展柜和墙壁作为呈现方式,展示了建筑的原始结构图和出土的克拉克瓷器实物及相关说明。第三段空间较小,改建为楼梯。第二层作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及延展空间,展示了孙中山与澳门的渊源图片,并设有相关书籍的阅览空间。第三层陈列了该建筑所涉及的相关修复工艺,如灰塑、壕壳窗、木天花吊顶等(图3)。同时,馆内设有相关视频影像循环播放区域。该馆的内部空间设计因展示功能新增规划展示区域,并进行相应的陈设,提升了整个建筑空间作为博物馆的功能性。

2.服务功能设计

博物馆展览空间作为一个公共开放的场所有着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在公共设施的增设方面。如残疾人通道、自动升降梯、参观路线与休息区域,并要能够保证一定数量观众在展厅内的流动。对于老旧建筑而言,在增设楼梯和升降梯等方面,对于建筑的保护和空间设计具有较大的挑战。如中西药局旧址,原砖木结构的楼房,在修复和活化过程中就充分考虑了公共空间的服务设计,将第三段空间改造成为楼梯和升降梯,以保证一定流量的观众以及残疾人的参观需求(图4)。二楼所增设的阅读区域也为观众提供了休息的场所。这些空间的改造以及设备的增设常需要考虑旧建筑的结构以及博物馆的公共空间服务要求。建筑遗产的改造不仅拓展了建筑文物的使用价值,也使建筑扮演着展示空间和“展品”双重角色。所以,澳门中西药局旧址的活化开放为该社区增添了历史厚重感,提升了区域的文化内涵。在社区中使得居民对周边建筑的历史,尤其是历史名人孙中山在澳门的活动与贡献有所了解,也为该区域的文化旅游增添了新的人文亮点。

图4 中西药局旧址内的残障设施与楼梯通道

(二)生态设计理念

建筑遗产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建筑的物质单体,建筑及其周围环境也应该被视为建筑遗产的共同体,其中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区生活等。生态保护理念主要体现在恢复建筑的历史原貌与文化生态语境,其中包括建筑的外观和内部功能,也包括建筑的历史文化脉络。“生态观”源自生态学领域,梭罗提倡“世界的保存之道乃在于野”。生态学关注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并以整体的观念来关照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思潮影响了建筑学与博物馆学界。以生态学的观念看,自然、社会和人的整体保护才是遗产保护的核心理念。建筑设计更加注重与周围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融合,而博物馆的发展也更多地注入了“生态主张”。

首先,从建筑遗产物质生态语境看。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注重保护建筑的原始风貌,尊重建筑的传统风格与空间布局。保持建筑的传统生态语境,为呈现该建筑的历史风貌而进行适当改造,其中包括建筑外观样式和内部空间。以澳门典当业展示馆为例,典当业展示馆重现了当年澳门“德成按”典当行的原貌,“德成按”是1917年开设的一间当铺,是澳门现存结构较为完整的当铺建筑,展现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典当行业在澳门昌盛的发展历史。典当业展示馆以原生态保护为宗旨,建筑设计以及内部陈设均保持了民国初期当铺的基本模式,尤其是货楼仍保持了原有狭小的木质楼梯,通向每层货架以及顶楼的晾晒区域。这种参观路径和空间条件使展示馆必须控制参观流量,以达到良好的参观效果和对文物的保护目的。典当行业展示馆为澳门保存并展示了典当行业的发展历史,给现代化城市中林立的当铺以形态上的追根溯源,呈现出了城市典当行业的发展脉络。

其次,对于建筑的文化生态语境而言,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开始,忙碌于现代化生活的人们日益与自然、文化、历史等渐行渐远,人文关怀日趋减少,建筑遗产的传统价值随着现代化的演进而逐渐消亡。在遗产的保护历程中,唤醒的不仅是建筑的物质属性,更是建筑所代表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因此,建筑遗产的保护更加注重对建筑文化的保护,同时,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也对其角色与功能提出了新的主张与态度。“祖国博物馆”不是一座坟场,也不是一个学术研究中心,而是一个地区民众可以和他们本身的历史重建联系的地方[4]。博物馆更加强化了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并以历史文化为纽带将人与建筑建立起一个循环的生态机制。

如澳门龙环葡韵住宅式博物馆在保护和展示建筑历史原貌的同时,其内部陈设与展示设计也为建筑的历史文化创造了生态语境。澳门氹仔的龙环葡韵住宅式博物馆,是由龙环葡韵的五幢建筑组成,于20世纪20年代初落成,这些具有葡萄牙风格的建筑在当时是澳葡政府高官的官邸和土生葡人的住宅。其中三幢建筑被改建为博物馆,另外两幢为展览馆和迎宾馆,该博物馆的设计核心围绕土生葡人家庭的建筑样式和生活习俗,通过建筑、家居、装饰、图片等方式来展现澳门土生葡人的文化现象。室内设计不仅保持了原住宅建筑的空间格局,并恢复了原土生葡人家庭生活陈设与场景,展示了土生葡人的生活用品、家具及装饰,为观众呈现了土生葡人的生活文化习俗。同时,在龙环葡韵的广场经常举办土生葡人相关的节日活动,如土生葡人菜、土生葡人音乐会等,与博物馆共同创造了龙环葡韵建筑的文化生态圈。

澳门的建筑遗产分布在社区之中,许多建筑在历史上是公共建筑或者属社团、私人所有,这些建筑的历史与社区居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博物馆化的建设激发了博物馆所有者以及社区居民对周边生活环境及历史的挖掘与关注,通过博物馆的诠释,社区居民与城市历史、文化环境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澳门沙梨头更馆作为当地华人社区留下无形文化遗产已经随着时代更迭消声匿迹,更馆的场所在政府与社区的共同协力之下被保护起来并活化成为以一个小型的生态型博物馆。植根于社区的打更场所又重新走进现代社区居民的视野,以博物馆的姿态复苏,成为社区居民学习打更文化的场所,也是他们对自己族群在澳门生存衍变历史的记载、保存与回忆场所。生态博物馆看待地域之族群及其文化资产的进路,或可称之为是一种“当代社会的人类学”,其宗旨不在“教谕”而在于集体意识的酝酿与自我觉醒[5]。正如澳门更馆在多民族杂居的城市中,为华人社区的居民唤醒了民族意识,激发一代又一代的华人去审视民族的传统文化根基与生活习俗的演变,以及他们所历经城市发展史中的每一步。博物馆成为一个社区、族群乃至一个城市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空间。

(三)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

建筑遗产的活化即是延续建筑生命的一种方式,在建筑的实用性和文化属性方面都贯彻了可持续发展观念。人是赋予建筑生命延续的重要因素。保护建筑遗产关键所在是人,人不仅是建筑历史的见证,也是建筑的使用者、参与者,是建筑价值延续的命脉。因此,保护建筑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该延伸至与建筑相关的人类活动。博物馆为激活建筑遗产的生命,已经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连同博物馆建筑所在区域的自然和文化生态,尤其是生活在地域内的居民与之共同构建而成的建筑遗产与博物馆的文化生态圈。他们共同作为博物馆的主体去呈现社会和文化的整体特征,从而建立一个地域的集体记忆,使建筑遗产的历史和文化在每一代市民中延续,让建筑遗产的精神构建当地社区居民的文化繁衍。建筑遗产在博物馆活化中的设计也应当以人为核心,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做到无限的外延,促使建筑所在的社区居民能够走进来,参与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博物馆的发展。

在澳门鲁班先师木工艺展示馆的设计上,设计师将原上架行会馆内的工会活动室辟为展厅,以鲁班先师庙作为序厅和活动空间。展厅的改造采用天井自然光,展厅虽面积不大,但是展柜、展墙以及多媒体放映区一应俱全。该馆的设计师吕泽强介绍,改建时不仅遵从原来的面貌,以确保真实性与可识别性的保育原则,设计上也加入不少有关鲁班文化与传说的概念。其中,重开的天井结构及展览室展柜,采用了代表中国传统木工艺的榫卯智慧,以及师徒传授技艺的鲁班锁理念[6]。陈列室最特别的地方,展示着一座传统建筑装置,展品虽小,但窗户、楼梯、天窗一应具全,不见一颗铁钉,乃采用中国古代建筑的榫卯结构建成,榫卯结合无缝连结,稳如泰山[7]。虽然木工艺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提升而逐渐衰落,上架行会也不像上个世纪那样作为工友们工作和生活互通有无的重要场所,但是改造后的鲁班先师木工艺馆除了常规展览之外,依然延续着传统建筑空间的历史使命。上架行会的工友们仍常在馆内交流聚会,每年最重要的鲁班诞节日,工友们都会集中在馆内举行庆祝活动。如一位老工会会员所言:“我已退休二十年,经常我都会到工会坐坐,与工友们聊天,消磨日子这样。”[8]博物馆服务于人民的宗旨让博物馆成为一个沟通的媒介,在政府与民众,过去与现在之间搭建起桥梁。

文化遗产只有在社会中产生功效,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这正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从文化遗产保护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延续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同时也推进了现代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无论是文化遗产保护还是建筑遗产活化,博物馆都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构。目前,博物馆不只是参观的场所,更是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空间。为了让鲁班文化和传统木工艺技术能够在不同时代传承下去,鲁班先师木工艺馆成立以来对所在社区的居民开放,以各种形式邀请居民走进展览馆,他们有的来当志愿者向观众讲解鲁班文化,有的带领朋友走进馆内参观,还不定期举办小小木工艺学习班,售卖鲁班锁等文创产品。这些活动不仅让每一个生活在澳门的人们能够了解木工艺行业的发展历史,而且延续了鲁班文化和中国传统木工艺的精神。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上架行会馆的建筑进行改造、保护和传承,在展览展示设计的基础上,增加博物馆空间功能的多样化,为博物馆的各项文化活动提供场所,让该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

(四)文化多样性保护理念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指出,文化多样性指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财富。保护、促进和维护文化多样性是当代人及其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9]。建筑遗产在活化过程中需要重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原则,从多元文化保护的角度来设计博物馆的呈现方式,最大化地凸显建筑遗产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博物馆对不同族群和社区的介入与塑造。

澳门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多族群杂居共处,呈现出中西文化的多样性,也因此形成了许多代表东西方文化的建筑遗产。博物馆化保护虽然是对建筑单体进行设计改造,但在对区域内多个建筑进行博物馆活化时则体现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如比邻大三巴牌坊的是哪吒庙,它们与大炮台遗址也十分相近。这三个重要的历史遗迹和建筑分别代表了西方宗教、中国民间信仰和西方军事文化。在临近哪吒庙的旧城墙一侧新建哪吒展馆时,其展馆设计不仅要充分展现哪吒信俗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的设计风格与设计元素也需要与临近的西方宗教建筑与民居相互融合,体现出所在区域的文化多样性。根据大三巴哪吒展馆的设计师吕泽强的观点,他在设计该展馆时认为:“哪吒展馆的设计应与大三巴遗址展示区产生内在的延续性,使人参观时能透过建筑而了解该两地段原本同属圣保禄教堂。除此,展馆还需与大三巴哪吒庙及值理会建筑物产生关联。”[10]因此,哪吒展馆的设计不仅体现出哪吒庙的历史与文化,同时还将其周围大三巴牌坊与茨林围的历史与空间关系,都作为哪吒展馆设计相关因素,以使得新建的展馆建筑不仅能够与周围建筑的历史与现代进行恰当地沟通与融合,还能够显现出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在内部展厅的设计上,除了展示哪吒主题的相关物件之外,在建筑材料上参考了大三巴遗址展示区,并将展馆建设时地下发现的建筑遗迹与文物进行了原址保存和展示[11]。该馆的建设不仅体现了哪吒信俗的文化价值,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遗址新建展馆在与周围建筑和环境等公共空间上做了一个历史和多元文化的连结,融合在历史与现代的空间环境内,为周围的历史物件和现代生活创造一个展示与对话的空间。博物馆逐渐构成一个开放、平等、多元的文化交流空间,为澳门的多元文化环境的永续发展维护了良好的环境,透过文化保护与展示来持续维护城市多种族人群在文化上的平等权利,为社会维系了一个地域文化独特性与多元文化平等化的文化环境。

三、结论

博物馆化是建筑遗产保护与活化的重要手段,符合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原则与理念。由不同的建筑活化而成的博物馆在空间设计方面,既要兼顾遗产的历史面貌与现状,又要适应博物馆的新功能。此外,建筑遗产所在的区域文化生态对建筑遗产在空间再设计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澳门拥有400多年的东西文化交融历史,一直重视多元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因此,澳门城市中建筑遗产博物馆化现象比较显著,在对不同类型的建筑遗产进行活化改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空间设计和保护理念。在设计中不仅以博物馆的功能性为目标,也在保护了建筑遗产原真性的基础上,坚守了遗产的生态化、文化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呈现了建筑遗产的历史文化脉络,并赋予其新的使命与价值。

总之,建筑遗产的博物馆化是通过建筑修复与空间设计来延续建筑的文化生命。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展示与建筑遗产之间不仅相契合,更为重要的是博物馆作为一种整体的展示,在城市之中已经突破了自身的物质局限,在关注人、文化、场域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意义的延伸。博物馆展示的不仅是地方的文物,也是凝聚社区居民的文化场所,作为城市文化生命史的场域正符合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新的博物馆将建筑遗产与社区共建,并对整个城市的文化和历史进行多角度地阐释,更加利于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建筑遗产的博物馆化建设作为彰显城市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方式,不仅推进了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保护方法,也在空间设计与保护理念上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

猜你喜欢
遗产澳门博物馆
遗产怎么分
博物馆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千万遗产
澳门歌剧“三联篇”之旅
澳门回归日
露天博物馆
遗产之谜
遗产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