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

2020-10-26 06:49杨帆安晶晶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社交能力新建问卷

杨帆 安晶晶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以来,通过新建、合并、独立升格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2019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九次高层峰会议上指出,截止至2019年12月,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共693所,占全国同期普通本科高校(1 265所)的56.88%。20世纪90年代,国外对于就业能力已有较多研究成果[2]。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国家鼓励支持创新创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也开始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我国于21世纪初也开始了就业能力的探索。就业能力指大学毕业生通过在校学习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开发综合能力素质,获得能够满足社会就业需求的能力和本领,具体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3]。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其人才培养的关键能力之一,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衡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方法,以新建本科院校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选取其已就业的管理类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新建本科院校管理类大学生所需要的就业能力进行研究。

1 指标构建及数据来源

1.1 指标构建

能够反映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指标有很多,本文主要通过参考相关文献[4-5],同类型调查问卷,并征求管理类专业就业指导老师及已就业毕业生的建议,遵循数据的全面性、科学性、综合性等原则,选出能够反映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22个指标,如表1所示。同时,本研究以同意程度作为就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自我评价依据,将22个指标按照李克特5级正向计分方式,设置为5级量表(1分=非常不同意;2分=比较不同意;3分=一般同意;4分=比较同意;5分=非常同意)。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的调查问卷。

表1 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

表1(续)

1.2 数据来源

2020年1月-3月,课题组选择2012年新升本科院校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管理学院2016届、2017届、2018届、2019届已就业本科毕业生,按照不同专业、性别、就业所在地进行随机抽样,利用问卷星进行问卷发放和收集。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400份,除去漏填、错填等无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数377份,问卷有效率为94.25%。具体样本分布详见表2。

表2 样本基本分布特征

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2软件对获取的管理类就业能力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法主要利用降维思想,在尽可能保留原信息或损失少部分信息的前提下,将众多指标转为少数几个可以高度概况的数据,并且此数据包含潜在因子的多元统计方法[6]。对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内在结构进行研究,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指标。

2.2 信度效度分析

2.2.1 信度分析

采用Cronbach’sα系统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测出α系数如表3所示。调查问卷的内部信度为0.868,说明调查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各个题项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表3 新建本科院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可靠性统计

2.2.2 效度分析

为了判断数据是否具备因子分析条件,对原始数据进行KMO 和 Bartlett 检验。具体标准为KMO值>0.9以上效果最佳;Bartlett检验的原假设为相关矩阵为单位阵。表4显示了KMO和 Bartlett 的检验结果,其中Kaiser-Meyer-Olkin值为0.935>0.9,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的Sig.值为0.000<0.01,因此拒绝Bartlett检验的原假设,进一步说明数据适合因子分析。

表4 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

2.3 因子分析过程

2.3.1 提取公因子及确定因子数

采用主成分法同时选择要提取公因子数量为4,输出碎石图(如图1)。碎石图显示,前4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变化非常明显,第4个以后的因子特征值变化趋于平缓,因此提取前4个公共因子是较为合理的。

图1 初始特征值的碎石图

通过正交旋转,经过7次迭代后数据收敛,输出因子方差最大化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及累积方差贡献率,输出结果如表5所示,选出的4个主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2.045%>50%,说明4个主因子能涵盖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

表5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解释的总方差

2.3.2 计算因子载荷矩阵

对主因子构建原始因子载荷矩阵,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输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结果如表6所示。

第一个因子包含了6个变量,分别为项目管理能力、创新思维、国内外行业发展趋势、英语应用能力、领导能力、案例分析能力,可以归纳为岗位能力。

第二个因子包含了5个变量,分别为人际交流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现场应变能力、工作以外的知识、基本管理能力,可以归纳为社交能力。

第三个因子包含了6个变量,分别为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系统工作设计能力、文献查询能力、设计/开发问题解决方案、研究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可以归纳为专业能力。

第四个因子包含了5个变量,分别为重视个人职业操守、相关行业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办公软件应用能力、组织/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归纳为职业素养。

表6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2.3.3 综合就业能力得分

通过Bartlett方法获取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详见表7。

新建本科院校管理类已就业大学生综合就业能力得分的计算方法为:

第一步,计算因子系数得分。

F1=-0.157A1-0.142A2-0.152A3+0.024A4-0.295A5-0.001A6+0.046A7-0.160A8-0.073A9+0.235A10+0.088A11+0.134A12+0.220A13+0.309A14-0.055A15+0.190A16-0.195A17-0.037A18+0.267A19+0.249A20+0.120A21-0.136A22

同理可以得出F2、F3、F4的因子表达式。

第二步,计算已就业大学生综合就业能力得分。

以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结合因子系数得分可以得到已就业大学生综合就业能力得分为:F=0.182F1+0.167F2+0.148F3+0.123F4

表7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2.3.4 因子权重得分及各指标同意程度

依据表5中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计算出各因子的相对权重,并对原数据同意程度进行统计,得出因子相对权重及各指标同意程度,如表8所示。影响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4个因子中,岗位能力是主要因子,相对权重达29.413%;其次是社交能力(26.927%);再次是专业能力(23.805%);最后是职业素养(19.855%)。社交能力和职业素养对应的指标同意程度均大于4,说明管理类大学生较为同意社交能力和职业素养影响其就业能力。专业能力对应的各指标同意程度均在3~4之间,说明管理类大学生一般同意专业能力影响其就业能力。而岗位能力因子中除案例分析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同意程度大于4,其他指标的同意程度均在3~4之间,均值为3.89,说明管理类大学生也一般同意岗位能力影响其就业能力。各指标同意程度相比较,其中同意程度得分前四位的是人际交流能力、重视个人职业操守、工作以外的知识、现场应变能力,分别是4.7、4.64、4.54、4.53;而排在后四位的是文献查询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设计/开发问题解决方案、研究能力,分别是3.11、3.33、3.39、3.45。

表8 因子相对权重及各指标同意程度表

3 研究结论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4个公因子,并计算各个因子的相对权重,展示了各个因子的重要程度。另外,该结论基于2016-2019年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管理学院已就业毕业生的实证调查,也使得本研究贴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结论具有较好的普遍性和推广意义。

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岗位能力对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社交能力、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新建本科院校要提升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纬度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3.1 岗位能力

岗位能力主要包括项目管理能力、创新思维、行业发展趋势、英语应用能力、领导能力等。岗位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子,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升管理类大学生的岗位能力:(1)新建本科院校可以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与自己职业理想相关的讲座、培训等,可以让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2)新建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设置实践环节与校内实验、校内实训、毕业实训、企业顶岗实习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3)新建本科院校应定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岗位能力。

3.2 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管理类大学生进入就业岗位的必备能力之一,主要包括人际交流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现场应变能力、工作以外的知识、基本管理能力等。明确了社交能力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有助于新建本科院校培养更加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管理类人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的社交能力。(1)新建本科院校应提供多途径勤工俭学的机会,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增加他们的工作责任心。(2)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发挥学生社团指导老师的作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市场营销模拟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培养管理类大学生的管理能力、领导能力、组织能力。

3.3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文献查询能力、设计问题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研究能力等,管理类大学生主要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获取专业能力。新建本科院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提升管理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1)新建本科院校引导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新建本科院校在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注重拓宽基础知识,培养大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文献查阅能力。(3)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自己的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3.4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也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岗位必备的能力,主要包括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办公软件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从新建本科院校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1)新建本科院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学科竞赛和创业大赛,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2)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让学生明白基本的道德修养和相关行业法律法规。(3)新建本科院校针对管理类专业应加强实践教学部分,既培养学生了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猜你喜欢
社交能力新建问卷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奥尔夫音乐联合体育游戏对轻中度ASD儿童社交能力的干预研究
巧用一日生活,提升幼儿社交能力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问卷网
运用传统游戏集体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