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为先以效为要

2020-11-02 02:46王小来张小满
中国学校体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敏感期有氧耐力

王小来 张小满

一、案例背景

学生如果对体能练习有兴趣,在练习过程中便会积极主动,体能练习的效果就能够得以保证。但在过去的体育课上,采取一些较为简单的练习方法发展学生体能的情况比较常见。如用跑圈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心肺耐力,用单腿跳、蛙跳等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用俯卧撑、引体向上等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这些发展学生体能的方法都比较单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练习的积极性。

在笔者进行九年级发展学生有氧耐力教学时,第一反应就是不能单调地进行技能教学,但是耐久跑的特点是周期性运动项目,即长时间不断重复单一的跑步动作,因此,显得单调乏味。如何摒弃以往单纯跑圈的形式发展学生有氧耐力,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因此,第一课时,安排耐久跑,采用任务型结合变换路线的练习方法。这种练习方法可以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第二课时,采用定距离往返间歇跑结合音乐节奏的练习方法。第三课时,采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法(HIIT)结合全身运动。

二、案例描述

第一课时: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发展有氧耐力的耐久跑。”“天啊!”“我最怕长跑了。”我的话音刚落,各种负面的情绪就在学生间蔓延开来,学生的反应并没有超出我的预料。

“同学们,自信心的培养源于敢去尝试让你害怕的事情。”一句关于自信心的话语似乎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队列中的嘈杂声消失了。

“同学们,今天的耐久跑是与往日不同的。你们会带着任务去,在跑的途中会遇到加油站。”“加油站?”“是的,在方形的四角放置四个交通锥,顺时针编号依次为1号(东北角)、2号、3号、4号,每排第一名同学是组长,带领你们小组绕过交通锥,明白了吗?”“明白!”“注意:绕交通锥的跑动路线必须是对角线跑动,例如,1组先绕过1号交通锥,下一目标只能是3号交通锥,然后绕过2号(或4号),下一目标只能是4号(或2号)交通锥。”“加油站在哪里?”“别急着问,在组长的带领下,绕过4个标志桶后,跑向场地中心位置。如果两队有相撞的可能,稍慢的一队带领队伍从另一队队尾绕过。如果你的‘油消耗光了,和站在场地中心的我击掌并大声喊出‘加油两个字,然后进入下一循环跑。”“老师,你有‘油给我们加吗?”“我这里的‘油是毅力,是坚持,是不放弃的精神。”学生们若有所思。

经过跑动路线讲解和士气鼓舞,学生们每一次跑动可以选择不同的交通锥作为起点,第三个交通锥也可随机选择。

這种跑动路线设计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不再单调枯燥,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没有一个学生掉队。但是我发现学生们跑动的速度较慢,实测心率为18次/10s。

为了达到有效锻炼心率,我临时将练习改为竞速跑,看哪个小组先完成5轮。

竞争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练习热情,跑动速度明显增加。实测心率达到23次/10s。

每一轮结束,学生都愿意和我击掌加“油”,加油的喊声没有因为体力的消耗而降低,反而越来越大,练习的效果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课中安排的体能补偿练习为发展腰腹力量的仰卧起坐和仰卧收腹举腿。

第二课时: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还是发展有氧耐力的耐久跑。”“还和上节课一样的跑法吗?”看来上次课的练习方法给他们留下了好印象,我没有听到他们的害怕声,从他们的反应中我“闻”到一丝期待的味道。“不!这次课是‘单兵作战,没有了组织,你们向前的每一步都要靠自己。”“啊?”这句话在学生中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大家来一起看一下场地,南北方向上每两个交通锥分别为起点和折返点,这边间距为20m,这边间距为18m,这边间距为16m。你们根据上次课的体验,结合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的间距进行练习,时间为8min。听到‘嘟的一声时,从起点跑向折返点,或从折返点跑向起点。”

“老师,我不知道该选哪个,怎么办?”“要敢于挑战,选择了就认准了,坚持到底。”

对于爱表现的学生来说,并不需要太多的鼓励就可以动力十足。

在学生跑动过程中,我时刻观察学生的状态,做好心率监测,随时调整个体跑动总时间。

总结阶段,我告诉学生们今天练习采用的是5级音乐,即对应的平均跑速为3m/s,随着有氧耐力的提升,还可以进行进阶练习,采用6级或者7级音乐,更具挑战性。

课中安排的体能补偿练习为发展上肢力量的游戏“拍拍手”。方法为两人面对面俯撑姿势同时伸同侧或异侧手击掌。

第三课时:

“同学们,今天这次课的内容是任务型结合变换路线,还有一个是……”“有氧耐力。”还没等我把话讲完,学生们就异口同声地喊了出来,面带笑容。

从学生们的笑容里我看到了期待,他们已经没有第一次课时的那种担心和害怕了。

“还有一个怎么跑呢?”学生们似乎已经知道我又给他们安排了新的练习方法。

“不要着急,待会儿再讲。”任务型结合变换路线结束后,就开始高密度间歇性训练法。“第二个我们跟着音乐边跳边练,练习方法的英文名字叫‘HIIT,中文名叫高密度间歇性训练法。”

“还有英文名?看来很高级呀。”

“到底怎么练呢?老师快说呀。”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激烈讨论开来。

“请看我示范,共开合跳、俯身前抬腿、仰卧收腹举腿、立卧撑4个动作,伴随着音乐的节奏,从开合跳动作开始,听到‘嘟开合跳20s,听到第二声‘嘟休息10s,听到第三声‘嘟俯身前抬腿20s……循环进行,休息的10s大家一起测脉搏,超过30次的学生继续休息,待心率下降到20次/10s以下再进行下一组。”

看完示范,听完讲解,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

由于高密度间歇性训练法是两次练习之间有一个严格控制休息时间的间歇阶段,练习者要在尚未完全恢复体力时便开始下一组练习。

由于运动强度大,间歇阶段的时间长短是通过测量运动员的心率来控制的。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利用10s休息时间及时进行心率监测,控制最高心率不超过30次/10s。心率超过30次/10s的学生适当延长休息时间,再进行下一组。

三、案例反思

1.选择分层策略,有效发展

“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是课程标准的四大理念之一。很多体育教师在技能教学中意识到这一问题,通常采用分层教学的措施,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而事实上,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运动能力上,身体素质方面也同样存在着高低差异。不同个体,也会存在运动能力强而身体素质弱,或者运动能力弱而身体素质强的现象。

依据学生运动能力的高低,在体育课堂中进行分层教学。同样,发展体能也可以按照此方法,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高低进行分层。在第二次课上,笔者根据学生在第一次课中的表现,设置了不同距离(20m、18m、16m)的往返间歇跑,让学生选择。在此分层的前提下,采用教师提供发展体能的“菜单”,学生通过“点菜”的方式进行选择。为预防“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出现,“菜单”中的选项应根据学生体能学情,在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上有区分度,以达到“既吃饱又吃好”。

2.利用“敏感期”,针对性发展

不同的身体素质有不同的体质发展敏感期,柔韧素质的发展敏感期在5~10岁;灵敏素质的发展敏感期在7~12岁;速度素质中动作频率的发展敏感期在7~11岁,位移速度的发展敏感期在10~13岁;力量素质的发展敏感期男生在12~14岁,女生在10~12岁;耐力素质的发展敏感期男生在14~16岁,女生在12~14岁。

九年级的学生在14~16岁这个年龄段,恰好是有氧耐力发展的敏感期。根据学生年龄有针对性地安排与其“敏感期”相应的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依据“会能度”,补偿性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根据运动技能“会”与“不会”之间的区分度,将运动技能进行重新分类。教师在教“会”与“不会”有明显区别的运动技术(如跨栏)时需要采用分解教学法,降低动作难度和速度进行教学。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在主教材的学习过程中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偏小。因此,这类课教学中的体能发展练习,可以选择主教材所需的身体素质练习,为学生在此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掌握主教材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会”与教“不会”没有明显区别的运动技术(如耐久跑)时,主教材学习时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都能得到保证,但是往往集中在身体的某一部位。这类课教学中的体能发展练习,应考虑补偿性体能练习,做到上下协调、补充发展。例如,跑跳类教学可安排以发展上肢力量为主的体能练习,投掷类教学可安排以发展下肢力量为主的体能练习。

本单元为发展学生有氧耐力的教学单元,“会能度”系数高,依据“会能度”,补充发展。因此,第一、第二课时中安排的体能补偿练习都是以发展学生腰腹和上肢力量为主的体能练习。

4.做好强度监测,科学发展

在进行强度监测时,可以依据首都体育学院赵立教授关于健康负荷的概念:健康负荷是指有效发展体能又可以使运动风险降为最低的身体负荷。它有一定的身体负荷区间,越趋于上限,健身效果越好,但是运动风险会随之上升;越趋于下限,健身效果越差,但是运动风险会随之下降。一般认为学生心率在120~180次/min心脏功能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即10秒心率在20次~30次。体能练习时,可以根据学生10s心率监测,及时调整练习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使得体能练习更合理科学。因此,在發展体能时要注意进行强度监测,不可有觉得好就用的“拿来主义”思想,在运动过程中对强度进行监测,可以让锻炼既有效又科学。

例如,第一课时中,学生跑的速度由组长控制,要兼顾全组队员,因此,运动强度较低,难以达到有效心率。竞速跑的引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心率(心率由18次/10s上升到23次/10s)。同时提醒学生如果两队有相撞的可能,稍慢的一队可带领队伍从另一队队尾绕过,防止跑动停顿导致心率降低。第三课时引入间歇性训练。在练习中加入短时间的高强度运动,可以较大地增加氧气吸收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心肺耐力。同时积极进行强度监测,控制最高心率不超过30次/10s。心率超过30次/10s的学生适当延长休息时间,再进行下一组。

校对有感:案例中既有实践意义的操作性也有理论意义的指导性,能够让一线体育教师清楚地了解到“如何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如果王老师能够将场地示意图和练习路线图附上,那么文章会更加完善,让读者有更直观的教学感受。

猜你喜欢
敏感期有氧耐力
叶酸治疗配合有氧运动治疗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的应用
《老人与海》读后感
游戏《穿越小树林》耐力跑教学设计
别把有氧运动“神化”了
文化敏感期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17倍耐力年历由彼得·林德伯格掌镜
增肌要做有氧运动吗?如何保证增肌效果
倍耐力亚太赛车产品销量六年内增幅达四倍
敏感期,是否真的无处不在?
妈妈,不要坐等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