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志愿者与社会公共服务之间的融合

2020-11-09 02:56陆一凡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7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

摘 要:随着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逐步发展,大学生志愿者已经成为社会志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文章旨在阐述大学生志愿者的优越性,说明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体系化和多元化,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成为现代社会公共服务转型的有力助推器。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公共服务

近年来,社会各界涌现出许多志愿服务团队,而大学生作为一股新生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以年轻智慧、富有活力、充满关爱、无私奉献的良好形象正全面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更成为社会公共服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涵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了一条有效路径。

一、志愿服務引领社会公共服务转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追求的提升,人们在单位之外的社会活动也日益增多。社会成员利用自身资源解决共同面临的社会事务已经形成一种新型的社会参与方式,构建了新的社会公共空间。志愿服务活动也就组成了“一种非熟人、非亲情的新型互助关系”。

(一)志愿服务为社会治理培育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和公共理性是社会治理所需的重要因素,而志愿服务活动就为社会治理培育公共精神这一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积极引导社会成员关心公共利益、实践社会公德、参与公共事务治理。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会参与方式,而且也在引导着人们走出自己狭小的居室天地,在邻里互助和一系列公益性、福利性事业的参与过程中,发展了社区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的情感纽带,培育了人们乐于助人的宽阔胸怀和高尚情操,形成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在帮助人们建立起新型人际关系的同时,志愿者本身以其志愿服务的实际行动为社会成员作出示范,从而培育社会治理需要的公共精神。

(二)志愿服务为社会治理协调多方资源

志愿服务组织和政府部门互为犄角,相互补充。政府部门为突发性的公共事件提供了丰富资源,但因其特殊的工作性质,难以做到面面俱到,细致入微,难免会产生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力资源协同不足等问题。而志愿服务组织来自百姓,它的有效展开,能够帮助政府很好地协调多方资源,尽最大可能地根据民生诉求合理分配,从而消减社会资源的不均衡状况,逐渐完善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社会的有效治理。

志愿者是“活动在区域、奉献在社会”复合型生活状态的体现者,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温度供给者,是政府领导下的全社会应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因素。志愿服务的主要“定位”是在政府不擅长、不到位或需要社会参与的领域,发挥其灵活、非强制、更具亲和力等优势,完成沟通官方与民间关系、传达国家政策精神和放大社会资源等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补充。

二、大学生志愿者具备鲜明的优越性与先进性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更能维护国家核心价值观念,促进培养民众集体意识

国家核心价值观念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构成的核心要素,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核心价值观念的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为人们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了导向引领。相比于其他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本身就有着较高的社会认可,更容易通过精神宣扬、服务社会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能在身体力行中回报社会,同时引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更能促进新时代社会的创新

大学生志愿服务加入社会治理体系中,能够有效地整合社区力量和各种资源,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促进公共服务的效益充分惠及人民群众,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大学生志愿者善于接受新事物,通过网络平台文案宣传、直播互动,都能很好的在协调资源的同时,群策群力,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秩序化、精准化、高效化进行,实现“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社会组织与居民,共同来治理和管理一个社会”,是当前社会治理创新的必然选择。

三、大学生投身社会公共服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活动是自我发展的需要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等核心价值观念,在全面准确把握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达成价值共识,实现认知认同。志愿服务是需要倾注情感来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它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能够使大学生增强精神层面的获得感,产生一种家国情怀,实现情感认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大学生社会责任认同的最终目的。“志愿服务在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自信力的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生成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实现实践认同。”

因此,志愿服务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三个层面强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主体意识,使他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提升自己,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精神与价值追求,形成践行社会责任的持久动力。

(二)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志愿服务影响、改变大学生志愿者的同时,大学生志愿也对社会服务有着积极效能。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在参与“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的教育和社会活动的培养、引导,不断地审视与重塑自身的价值观,最终获得社会责任认同的价值共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标杆,对全体公民起着引导、示范的作用。大学生志愿服务营造了遵守社会公德、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志愿者不计物质报酬,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共同的福利事业积极奉献,体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社会责任。他们以无私的奉献、无声的行动营造着一种社会新气象,他们帮助了许多需要关爱的人,使社会更温暖、融洽。他们更以一种潜移默化精神力量感化着越来越多的人融入到志愿服务社会中来。

四、强化引入大学生志愿者工作,推动现代社会公共服务转型

当今社会的志愿服务并不局限于简单的体力付出。大学生在新型的志愿活动中,以其更先进的思想让志愿服务更加精准化、专业化。大学生志愿者作为一股新兴力量,以一个全新的范式正在逐步弥补甚至取代旧模式的不足。

(一)完善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体系,促进规范化发展

近年来,大学生志愿者隊伍正在不断壮大,但人员的增加与组织的建设并不同步。大学生往往缺乏一个专业的服务平台,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的专业对口,无法获得服务效能的最大化。很多高校目前或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组织体系,或是虽然已经建立起相应的大学生志愿者协会,但许多成员初始参与热情高,能够长期坚持的人很少,再加上约束机制缺乏,人员流失快、队伍不稳定,导致志愿者团队中缺乏默契,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重新培训新进成员。这就要求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需要更加体系化、规范化。志愿者协会在宣传、招募、活动安排、效果评估和奖励机制等方面需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力求持续提高志愿服务的规模和水平,促进志愿组织的充分发展。

(二)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与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对接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的、公益性的自愿活动,借助大学生志愿者协会这一在大学校园中广泛存在的组织平台,可以让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地进行选择,并且能够在行动之前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行动方案。这样大学生“就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志愿服务就成为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觉体验的实践平台”。同时大学生这种主动投入志愿服务的能动性有利于他们把践行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分内职责和崇高使命,从而激发他们践行社会责任的主体意识,生成践行动力。而在这一对接的过程中,也为相关部门设立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志愿者数据库提供了便利,为后续处理突发应急的志愿服务工作储备人才。

(三)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多元化发展,拓宽服务范围

大学生作为新生力量,专业多,学习能力强,通过志愿者协会体系化的协调分工,很容易找到相应的对口服务专业,不管是生活困难还是心理困惑,大学生志愿者都能给予比较专业的服务。此外,大学生除了加入所在高校的志愿者协会等正式组织外,也可以本着志愿服务的精神和信念随时随地无酬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如此多元化的参与方式使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更加积极,使志愿者事业在人力资源上得到切实保证。相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报名、加入地方志愿者协会、联系基层居委会等多种途径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既保证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又有助于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大学生志愿者表现出来的优越性让人们逐步意识到大学生志愿活动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特殊作用。社会各界应当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体系化和多元化,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成为现代社会公共服务转型的有力助推器,加强大学生志愿者与社会公共服务之间的融合,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更好地服务社会,也为引导公民遵守社会公德,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起良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定东,张黎理.志愿服务引领社会转型与发展[J].杭州(周刊),2019年20期,32页.

[2] 钱瑾.志愿者活动:学校公共生活的新触角[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5年05期,34页.

[3] 郑杭生.“理想类型”与本土特质——对社会治理的一种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评论,2014年3期,5页.

[4] 孙健,王越芬.志愿服务之于大学生社会责任认同的实然逻辑[J].理论导刊,2017年9期,106页,107页.

作者简介:陆一凡,男,江苏海门文,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