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普遍『富不过三代』

2020-11-14 05:40
文史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士族皇权科举制度

提及“富不过三代”古语,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就是骄奢淫逸、败家一类词汇。然而除此之外,还得从古代社会制度上扒一扒。

首先是上流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制度既能一定程度上保证继承时的安全性,也可保留住原来实力。但如此一来,除了嫡长嫡孙这一支之外,其他宗室就会离贵族越来越远,基本上三代之后也就剩下个“贵族后裔”头衔了。

其次是对民间资本的压制。众所周知,秦之所以能够完成“大一统”,一个原因就是将法家制度发挥到了极致。而法家强调“重君而轻民”。体现之一,就是极力剥削民间财富而为国家或者说为君主所有。在法家看来,人民富有就有了敢于触犯君主权威的资本,是十分危险的事情。因此秦王朝严厉打击民间财富的发展,对民间富户强行推行“分家”制度。也就是说儿子娶妻成家之后,必须从父亲那里分割出一部分财产,如此一代接一代分割下去,自然很难“富过三代”了。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财政收入,先后推行“算缗”“告缗”等政策进行民间大搜刮,同时将寡头的私有产业也收归“国有”,民间财富于是完全被散沙化。这样的政策还被后世王朝奉为根本国策而发扬光大,直到甲午战争之后,迫于无奈的晚清政府才摒弃了国有垄断的政策而鼓励发展民营经济。

再次是对士族资本的有效限制。士族阶层权力与财富迅速膨胀,对皇权造成威胁。隋唐时科举制度的出现,弥补了这个皇权统治下的大漏洞。科举制度不但为“穷孩子”提供了一条改变命运的光明大道,更是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官僚世袭这一政治弊端,对绝大部分士族子弟来说,要想延续甚至超越父祖辈的成就,就得凭本事“考”来。如此一来,纨绔之徒功名不就致使家道中落、“富不过三代”,是再正常不过的。

猜你喜欢
士族皇权科举制度
君臣互动与汉代皇权伦理政治特征——以身体及亲缘关系比拟为视角
从赵郡李氏南祖房善权支几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为何这么牛气?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天下第一行书
天无二日国有二君
谁害了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