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二轮复习微专题教学策略
——以“神经调节”为例

2020-11-16 01:52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生物)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枢考点例题

安徽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与之前相比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从以“双基”为导向转变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大概念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尽量淡化细枝末节的内容,强调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建立和对重要概念的深入理解。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是高三复习课的教学中,应渗透这一变化的理念。高三复习一般包括三轮复习:一轮复习以回顾基础知识为主;二轮复习以专题训练为主;三轮复习以回归课本、查缺补漏为主。二轮复习时,教师如果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基于大概念科学设计微专题,依托微专题的形式进行针对训练,可大大提高复习效率。本文以“神经调节”的复习课为例,探讨二轮复习中微专题的设计和使用方法。

1.微专题的设计

1.1 微专题的概念及主题的确定

传统的二轮复习课一般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遗传的基本规律”“动物及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等。《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要求上,依据的是“三级概念体系”构建课程内容框架:大概念统领课程内容,每个大概念下包含了若干重要概念,每个重要概念下又包含了若干次要概念(如表1)。微专题的主题一般包括一个重要概念,下设几个次要概念(考点)。重要概念,如“神经系统能够及时感知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作出反应调控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实现机体稳态”(以下简称“神经调节”)即可作为一个微专题的主题。

表1 《课程标准》对《稳态与调节》模块的内容要求(部分)

1.2 微专题设计的依据

高三复习课的目的是为了应对高考,设计哪些微专题以及微专题下考点内容的确定,要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课程实施和学业评价的依据,是对学生学习生物学课程后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以及必备的科学素养的界定和表述,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因此《课程标准》是微专题设计的最重要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是对高中生物课程在高考时试题的题型、分值和内容等级要求的规定,是微专题设计的现实依据。《教师教学用书》中每章、每节都设有教学目标,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人教版教材中每节都有一个“本节聚焦”的栏目,是该节内容中学生需要掌握的重难点知识。因此,《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和教材中的“本节聚焦”也可作为微专题设计的重要参考。综合“神经调节”这部分内容在上述四个方面的要求,可确定“神经调节”微专题应包括三个考点,即“反射及其结构基础反射弧”“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3 微专题的内容组成

微专题的主题和所属的考点确定以后,就可以设计其内容了。每个微专题(重要概念)一般包括3~4个考点(次要概念),每个考点由重点知识回顾、典型例题分析和解题技巧归纳三部分组成。重点知识回顾旨在引导学生回顾该专题的核心概念并强化记忆,然后通过典型例题进行针对性训练,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和归纳解题方法和技巧、易错点等。微专题中考点内容设计的示例如表2。

表2 微专题考点内容组成示例

结合前文提到“神经调节”微专题的三个考点为“反射及其结构基础反射弧”“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现举例加以阐述。

考点一:反射及其结构基础反射弧

【重点知识回顾】本考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神经元的概念、反射的概念及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反射弧的结构等。教师在带领学生回顾这些重点知识时,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图(如图1)。

图1 反射及其结构基础反射弧的知识网络

【典型例题分析】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B.草履虫遇到不利刺激作出逃避反应是条件反射

C.田径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起跑动作的产生是条件反射

D.刺激支配肌肉的传出神经引起肌肉收缩是非条件反射

【解析】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应答。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机体并没有作出有规律的应答,不属于反射,A项错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系统,不能作出反射活动,B项错误;田径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引发起跑动作,是在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下作出的应答,属于条件反射,C项正确;反射活动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支配肌肉的传出神经引起肌肉收缩,反射弧结构不完整,不属于反射,D项错误。

【答案】C

【解题技巧归纳】反射的判断:反射必须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必须是有规律的应答反应,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分: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与生活中建立起来的,有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

考点二: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重点知识回顾】本考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兴奋、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的概念;兴奋的产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突触的结构等。教师可利用列表比较、构建概念图、播放动画等方式引领学生回顾这些重点知识。

【典型例题分析】某种突触传递兴奋的机制为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引起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简称NE),在突触间隙中,NE将发生如图2所示的结合或摄取。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

图2

A.突触前膜和后膜均能摄取NE,但不能说明兴奋可以双向传递

B.NE是一种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释放NE需要载体蛋白

C.NE作用于突触前膜后抑制NE的释放属于反馈调节

D.NE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将引发后膜电位变化

【解析】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前膜和后膜均能摄取NE,但不能说明兴奋可以双向传递,A项正确;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不需要载体蛋白,B项错误;由图2可知,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前膜的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个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C项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发生变化,D项正确。

【答案】B

【解题技巧归纳】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形式释放,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需要能量,这一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使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教师在复习时可将本节内容与必修1中的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知识串联在一块,使学生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考点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重点知识回顾】本考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低级中枢与高级中枢的区别与联系、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等。这部分内容以学生识记为主,教师可利用设计图表,检查背诵等方式加强学生的记忆。

【典型例题分析】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S区损伤,导致病人不能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解析】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低级中枢控制的非条件反射,与高级中枢无关,A项错误;短期记忆多次重复形成的长期记忆属于高级中枢控制的条件反射,B项错误;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是人类特有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S区受损,导致病人不能讲话不能说明神经系统中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C项错误;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意识丧失的病人,高级中枢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功能,病人不能控制排尿,意识恢复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才能行使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功能,D项正确。

【答案】D

【解题技巧归纳】神经系统一般是进行分级调节的,高级中枢控制着低级中枢,欲正确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判断神经调节的中枢是什么,有的神经调节是由高级中枢控制的,有的神经调节是由低级中枢控制的,还有的神经调节是由两种中枢共同控制的。另外,对于大脑皮层言语区的记忆,可采用英文记忆法:H(hear,听)、S(speak,说)、V(vision,看)、W(write,写)。

2.微专题教学时的注意事项

2.1 微专题教学的内容要少而精

设计微专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以应对高考。所以,微专题在选题和考点内容上要以高考为准绳,突出核心概念和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少而精,针对性强,教学时切忌面面俱到,顾左右而言他。

2.2 微专题教学要摆正师生的地位

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自主形成科学思维习惯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切忌“满堂灌”“一言堂”或对着教案、幻灯片“念稿子”等情况发生。

2.3 微专题教学需要多媒体的辅助

一个微专题包括重点知识回顾、典型例题分析和解题技巧归纳等,看似“微小”,实则内容充实。在有限的一课时内完成仍显时间紧张,故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把相关的知识点、例题展示在PPT上,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复习的效率。

总之,教学策略决定教学效果,备考方法决定备考质量,在高三二轮复习时教师教学策略和学生科学备考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基于大概念的微专题教学,如果设计和使用合理,能使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的针对性更强,复习的效率更高。

猜你喜欢
中枢考点例题
沉淀溶解平衡的考点突破
试议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与“进”“出”两种行为
都市区创智中枢 北郑州水韵嘉城
统计知识考点解析
“辟谷”能治便秘吗?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集合考点例祈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
例说复习课中例题的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