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同游戏类型对幼儿情绪的培养

2020-11-19 02:42陈雨露蔡雨珂犹盛川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同伴亲子情绪

■陈雨露 蔡雨珂 犹盛川/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孩子自呱呱坠地开始,就在这多彩世界里的探险,在这个过程中,游戏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幼儿而言,游戏是重要且有意义的,从玩中学、做中学,并发展出独一无二的气质、人格。幼儿从刚出生喜欢听声音、玩手脚等身体感觉游戏,到后来开始玩情节游戏、规则游戏。

情绪是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当幼儿情绪不佳,可能会不配合、产生抵触心理。如果父母能用游戏将幼儿的情绪调动起来,再进行往后的生活及学习,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在小时候形成的一些情绪习惯,很容易随着成长而固化下来,因此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情绪习惯非常重要。幼儿会通过游戏获得愉悦、自信和成就感,也会因为游戏的失败产生焦虑、伤心以及挫败感。幼儿能够在游戏中感受情绪,所以可以通过游戏来培养幼儿的情绪。

一、单独游戏与情绪培养

单独游戏,是相对于合作游戏而存在的另一种幼儿游戏行为,由幼儿独自组织、操作、变换游戏内容,没有同伴或成人参与。

单独游戏是幼儿进行自我情绪表达的途径之一。幼儿单独游戏的种类多样,例如他们可以通过画画表达感激之情,也可以通过游戏中自言自语宣泄内心的烦闷之情,还可以通过唱歌抒发自己的喜悦之情。单独游戏与幼儿的情绪培养关系密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幼儿的独立玩耍,创设环境条件让幼儿抒发情绪,打开“心结”,保持快乐、满足的积极情绪。

幼儿独立玩耍时是一种情绪表达,家长不应过多介入。有些家长担心幼儿独自玩耍会不会让幼儿的性格变得孤僻,变得不擅长与外界进行交流,所以都很怕让幼儿独处,生怕幼儿无聊了、发呆了,以至于耽误了幼儿的大脑发育。于是,很多家长在看到幼儿无所事事的时候,急忙去拿玩具去哄幼儿玩。可是长此以往,幼儿慢慢的变得不愿意自己玩了,甚至完全不会自己玩。不管玩什么,总要拉个人陪着,没人陪的时候只会看电视——这叫物极必反。实际上在儿童发育的过程中,一定会有独处的需求。如果父母无法区分正常独处的需求与社交性隔离之间的差别,就会产生额外的焦虑与无助,导致一味的介入幼儿游戏,剥夺幼儿的平静时间,激发情绪问题。

其实,即便婴儿躺在摇篮里,看着窗外咿咿呀呀,亦或是啃自己的手指脚趾,看着吊着的玩具,都是在表达情绪,处于满足的状态。父母需要做的,是保护这种天生的独处需求,而不是怕幼儿无聊,去逗幼儿玩,这样反而会破坏他们的独处能力,让幼儿渐渐对他人的陪玩形成依赖。

幼儿有时候需要自己一个人单独待着。独自玩耍不但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自立不依赖他人的能力,更能让幼儿知道如何正确的表达情绪、缓解情绪以及控制情绪。在个人游戏中,幼儿需要自己独立解决问题,他可以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学到耐心,得到自信。

二、同伴互动游戏与情绪培养

同伴游戏是幼儿与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在某个游戏共同活动中进行相互协作,达到相同的游戏目的。

同伴游戏在学龄前儿童的情绪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同伴互动中的积极合作,幼儿不仅能够获得必要的社会知识,也能越来越熟练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同时他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也迅速地发展起来,通过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不同的情绪感受,逻辑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比如在木偶戏、建构游戏等情节游戏中,幼儿需要学会与同伴协商和合作,认真倾听,平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努力与他人取得一致意见。

同伴互动游戏作为学龄前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情绪教育中重要的一环。随着幼儿逐渐成长,他们会想获得更多的自由和掌控感,和同伴交往日益增多,对友谊的渴望更加强烈,同伴逐渐成为他们社会支持的一个主要来源。

幼儿在复杂游戏中的能力和水平与同伴认可有着尤为直接的联系。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假装游戏,尤其是当假装游戏涉及社会性游戏成分时,是学前儿童扩展认知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在假装游戏中,如果幼儿能与同伴有更多协商行为、能够扮演更多角色,他们通常能更好地为同伴所接纳。假装游戏在童年早期的社会性活动中有很大的价值,因为幼儿在其中使用了假装技巧和想像,并且在游戏中模仿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幼儿们会思考如果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遇到了什么样的人,自己所处的角色应该表现什么情绪,如妈妈发现宝宝生病会着急,小偷遇到警察会害怕,爸爸每天工作完之后会疲惫等。通过角色的代入产生不同的、相应的情绪,这样有利于幼儿对情绪的认识从而得到情绪上的培养。

当今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玩耍,社交机会少。倘若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人际互动的社会技巧未朝正向发展,表现出任性、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霸道、有攻击性等行为,这样的幼儿在团体中可能不受欢迎,很难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互动,爱与尊重的基本需求可能无法得到满足。这样的幼儿很容易出现情绪上的困扰,也有可能影响生理的健康,甚而影响人格发展与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由此可见,同伴互动游戏是能培养幼儿良好情绪、帮助人际关系发展的一个有效方式。

三、亲子游戏与情绪培养

亲子游戏是家庭内父母与幼儿之间,以亲子情感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是亲子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成人和幼儿一起游戏可以培养亲密感,提高幼儿的自信,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让幼儿远离孤独感。

约翰逊指出,婴幼儿与成人的社会游戏包含相互的参与、轮流和重复的动作,如一起来回推拉玩具、扮鬼脸等。这其实是一种社会互动,并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不论是语言表达还是非语言表达,都处在一种愉快、欢笑的气氛中。因此有一种不带期望、夸张的或异于寻常的正向情感的交流,有利于婴幼儿情感的发展。换言之就是幼儿在与父母进行游戏时,父母通过不同的游戏方式向幼儿传递一些快乐、兴奋、悲伤、愤怒、自信、有安全感的情绪,让幼儿学会在面对这些情绪时知道如何自我调解。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提到他的孩子一鸣的故事。陈鹤琴准备给他的女儿在庭院椅子上照相,但一鸣站在椅子上进行干扰,表示也想照相。陈鹤琴并不是通过斥责让一鸣从椅子上下来,而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引诱一鸣主动从椅子上下来。假使陈鹤琴没有用游戏的方式去引诱一鸣,而是态度十分强硬地命令一鸣,他同样也会下来,但是内心肯定是不高兴的,是想要反抗的,久而久之便会对幼儿的情绪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又有一天晚上,一鸣不肯去房间睡觉,他的母亲便用“嗨嗬、嗨嗬”的声音去引诱他,他见他的母亲这样叫起来,一鸣很乐意地让妈妈背着去房间睡觉了。这就是用游戏的方式在快乐地引导孩子,孩子在被游戏吸引作出回应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建立良好的情绪表达。假若一鸣的母亲没有用这种游戏的方式去引导他,而是打骂他、强迫他,虽然结果可能都是一样的,一鸣最终去房间睡觉,但是会让孩子和父母都感受到心累,甚至会让孩子晚上惊醒、做噩梦,表现出害怕、惊恐的情绪。若是孩子每天晚上都经历类似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会慢慢形成讨厌、反感、抗拒的心理,从而不利于良好情绪的培养,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或者人格的发展。

所以亲子游戏同样适用于生活,达到教育子女的目的。幼儿情绪的产生,一般来说并不完全是由当前发生的某种事情所引起,也与幼儿所得的生活经验以及父母在生活中的游戏引导相关。一个经常得到鼓励、有自信、安全感的幼儿,和一个经常被命令、被限制、没有得到过赞美的幼儿相比,前者的情绪更加容易正向培养,也更加利于亲子依恋关系。因此,作为父母要学会利用幼儿喜欢游戏的这个心理去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多鼓励幼儿,使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这样就会让幼儿更加愿意接近父母,父母也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信感,减少自卑情绪。例如:和幼儿一起准备绘画工具,一起绘画,与幼儿一起设计画画的版面,同时家长用“你好棒”、“真有创意”等类似的鼓励性话语,会对幼儿产生一种良好的心理暗示。这种互动而温馨的亲密性交往,可以让幼儿从小获得身心发展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缩短彼此的距离,获得共同的快乐,增进相互的理解和信任,从而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幼儿的情绪表现与环境引导息息相关,家长应提供幼儿独自游戏的机会,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洞悉自己的情绪。同时鼓励同伴游戏,引导幼儿学会表达适切的情绪,发觉幼儿自我控制情绪的潜力,让幼儿在玩中发展。父母也可以看看幼儿被鼓励、被期待时的情绪表现。如果能善用游戏做为媒介,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更会玩,也能从中引导幼儿表达想法、察觉情绪、调适应对,让他们更加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同伴亲子情绪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寻找失散的同伴
情绪认同
落地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