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探析

2020-11-19 02:42朱冬琦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中国精神思政教学方式

■金 宇 朱冬琦/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应该借 “中国精神”以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质量,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分析,端正价值观念,真正打动每一位学生。但需要明晰的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仍有较多问题,需认识到“中国精神”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必要性,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一)学生综合素质存在差异性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在专业素质课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程度方面仍存在差异性。学生构成比较复杂,既包括自主招生、对口升学,又包括高考招生、中高职衔接等,学习基础较为薄弱,过于重视专业性课程,对于思政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易产生抵触心理,学生在教师授课时往往存有看热闹的心态,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也是抱有目的性去参与,无法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同样,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多为独生子女,性格多为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自我意识过于严重,且价值观念不健全,易受外界干扰,具有不稳定性。

(二)思政教育模式固化

我国当前正处于新时代,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却未能与时俱进,模式仍旧传统、固化,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仍是教师单方面授课,在这一教学方式下,教师通常采取“大水漫灌”的“填鸭式教育”,将教学内容照本宣科的灌输给学生,无法有效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与时事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相结合,缺少学生的参与和沟通,与学生实际脱钩,再加上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学生对课堂的教学内容感到枯燥单一、空洞、乏味,也无法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也无法体现。还需强调的是,高职院校学生个体之间还存在差异,教师缺乏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处理学生在思想层面的问题,也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亲和力并增加获得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和实效性也无法体现。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度较低

现今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得学生对于教学方式的要求越来愈高,更倾向于学习方式多样、实践性强的课程。但在思政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性教学,专业性强,实践性弱,无法准确地将思政授课与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学方式单一乏味,在日常思想教育实践中也无法将其与思政教学工作相衔接,思政教师和其他思政教育工作者之间缺少相互沟通,无法相成行之有效的思政教学方式。高职大学生在精神文化层面还较为薄弱,过度重视理论性教学,忽视实践性教学,不利于学生自觉形成爱国情怀,学生也无法在实践活动中创新思想观念,磨砺素质能力和精神气质。同样,当前实践教学活动中忽视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和学生动手能力,无法将高职院校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应用型与思政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度较低。

二、新时代“中国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必要性及意义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方面的成果也十分丰硕,在党的领导下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精神”作为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将其与思政课教学实践融合更有助于培养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

(一)有助于培养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

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悟性较高,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和人物能够呈现“中国精神”,伴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体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对于学生中存在的思想上、理论上的疑难点和困惑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强化研究,采取学理上的科学与精准阐释等,用中国精神战胜各种“杂音”“噪音”,这样能够在授课过程中突出思政课的政治性、价值性,帮助教师用理性的力量引导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滋养学生,增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夯实道德信仰,激发爱国情怀。

(二)有助于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思政课应打破以往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深化课程改革创新,结合教学实践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1、丰富思政课理论内核

“中国精神”中包含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就是使思政课的理论内容更加生动、丰满,让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在现有教材体系中适时适度补充蕴含“中国精神”的学习资料、经典作品等,盘活“中国精神”内容的容量,也更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中国精神”的增量。

2、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

思政课教学方式创新方面,既要保证“中国精神”进课堂,又要保证与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总结出理论,在以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教师在课堂授课中按照统一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使用教材的同时,又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精心准备、精确制导,又能够精准发力、精彩施教,同时还坚持了教学主导性,在授课时发挥学生学习的中心性和主体性,通过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活动,聚焦教学方式改革创新,精选案例,精制讲义,在原有的“大水漫灌”的同时强化“精准滴灌”。比如以“课前5分钟——讲好中国故事”为依托,通过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国精神教学内容的认识,切实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在学生讲和听的过程中使“中国精神”能够“入耳、入脑、入心”,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讲述,进行点评、归纳、总结和提炼,将“中国精神”实质讲清、讲透。

教师还可将理论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国精神”的力量,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践行“中国精神”。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将网络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内在地契合在一起,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提高中国故事的校园影响力,潜移默化地强化他们的价值观和认同感,发挥线上育人作用,使教学更加贴近大学生需求特点,更具有针对性。

三、结语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这一支价值观还未形成、综合素质较低的群体,应采取将“中国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式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思政教学方式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