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动力、困境、理路探析
——以广东某高校为个案

2020-11-24 18:57
关键词:时代精神思政课思政

黄 超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时代精神是社会实践背后蕴藏的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精神,同样,新时代完成铸魂育人的伟大使命也要与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相呼应,与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相契合[1]。继承与弘扬时代精神是青年大学生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作为高校价值传播与引领的主渠道,思政课应责无旁贷地做好青年大学生的时代精神教育。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贯彻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要求的具体举措,也是对未来“新文科”建设的有益探索。本文选取广东某高校,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共收回问卷1 734份,其中有效问卷1 635份。选取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具有独特意义:一方面,探寻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可行性路径,可以助力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储备具有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使命意识的新时代高素质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可为广东建设一批具有人文情怀和思想蕴含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参考。同时,作为一种积极尝试,将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激发广东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活力,助力广东省“四个走在前列”发展战略有效落实。

一、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动力

时代精神内在特性与高校思政课育人特点具有共通性。思政课在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定位为德育,理应成为开展时代精神教育的先行地和试验田,缺乏时代精神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思政课教育。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现实举措,又是现代大学精神回归的体现,这体现了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应然性。时代精神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价值论的基本思想和新时代党中央对高校思政课的战略定位安排,这体现了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然性。应然性与必然性构成了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双重动力。

(一)发轫与嬗变:时代精神的认知回溯

“时代精神”是一个历史哲学概念。近代政治哲学家奥古斯丁[2]和卢梭[3]将时间和精神结合在一起展开研究,为拉开历史哲学序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对于精神以何种方式在时间中展开的问题,他们却没有作出回答。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时代精神”概念才第一次取得了确切的含义。他认为,“政治史、国家的法制、艺术、宗教对于哲学的关系……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根源——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一个贯穿着所有各个文化部门的特定的本质或性格,它表现它自身在政治里面以及别的活动里面,把这些方面作为它的不同的成分。”[4]56可以看出,黑格尔实质上是把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内核——“绝对精神”的内涵泛化到了对时代精神理解上,把“时代精神”看成一切以社会意识形式存在的上层建筑的思想源头,混淆了“时代”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在他看来,时代精神决定“整个实在和时代的命运”。第一次实现对时代精神内涵客观、本质认识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将唯物史观引入唯物主义认识论,从历史发展的时代性揭示了时代精神的内涵。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5]121,但时代精神的产生“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6]136。这就从唯物主义视角厘清了时代精神的内涵:时代精神是反映时代主题特征,并产生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意识。人的本质 (精神) 的展开是在作用于现实实践中不断获得自身的丰富性[7]。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8]47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中国精神的重要价值以来,对时代精神的研究便成为一个学术热点。学界开展对于时代精神的概念、内容、性质、关系、作用的研究,在近些年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观点。总体来看,学界对于时代精神的研究是以其必要性和迫切性为前提的。有学者基于民族复兴的视角指出,一个民族离开了时代精神的引领,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要高度警惕当前出现的重民族精神的研究与宣传、轻时代精神的研究与宣传的倾向[9]。有学者认为当前大学存在着青年心灵失序,既有精神失语,又有话语无力的精神危机,只有实现新时代精神与大学传统的有效对接,才能释解大学发展中的精神困惑,重构中国大学精神[10]。对时代精神哲学意涵的理解,学界基本达成普遍认同。从已有研究文献看,学者们主要以静态和动态两种方式对时代精神内涵予以阐释。从静态看,“时代精神是一定时代的精神主流和基本价值取向,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11]187。从动态看,有学者认为“对中国精神内涵的理解,要充分认识到这一概念的多元性、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多视域整合的角度来准确把握中国精神的内涵”[12]。为此,应该采取“守一望多”的策略来界定中国精神的内涵。作为中国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时代精神的内涵也应该坚持这一圭臬。所谓“守一”就是守住中国共产党把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思想内核不动摇。所谓“望多”指将时代精神看成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概念,在继承“改革创新”基础上,将新时代的实践进行凝练与升华,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精神元素。

在动静结合的方法论指导下,学者们对时代精神的研究从抽象的哲学内涵拓展到具体的现实内容。有学者基于价值论的视角,对主流学界关于时代精神三种版本的内容表述展开辨析,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整体入手,运用从广义分解出各个中义的方法,认为“时代精神”的内容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开放竞争、勇于争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13]。还有学者从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视角指出,发展理念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仅能够引领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对于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具有引领和塑造作用[14]。关于时代精神的性质,大多数学者将其视为一种引领社会进步、促进时代发展的社会意识。但这种主流看法引起了一些质疑。有学者提出:“时代精神未必都是精华,甚至更多的是时代的局限。”[15]在技术主义潮流主导下,人类过度依赖技术可能造成整个世界的物化和精神的荒芜,最终导致意义的丧失。只有认清当前时代精神衰落的本质,才能防止历史的“终结”,过上真正的“人的生活”。[15]笔者认为,技术主义只是从人的现代化角度反映了时代精神内涵的一个侧面,技术本身没有价值取向,全在乎人类对其秉持的态度。技术不当使用引发的后果,不能完全归咎于时代精神的引导,它还与经济理念、社会规则、制度体系、政策导向、人的动机与行为等因素密切相关。时代精神引导的社会主流还是向前发展的。学界在明确时代精神概念和内容基础上,还对同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其他要素与时代精神的相互关系展开研究,厘清时代精神的外延。关于时代精神关系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16]、时代精神与中国梦的关系[17]、时代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关系[18]、时代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19]等方面,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当前研究都直接或间接地阐述了时代精神在各个层面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开展时代精神教育、构建培育时代精神的长效机制具有特定的现实意义。学者们不仅从理论上厘清了时代精神的基本问题,也尝试着对时代精神教育的思路、媒介、环境、途径等进行探索,为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益参考。例如,有学者基于新媒体视角,认为运用新媒体做好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建立新媒体传播网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应建立更多时代精神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汇集更多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工作,构建时代精神的创新发展新模式[20]。还有学者指出,青年是一个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也是体现时代精神最鲜明的群体。在众多的社会群体中,大学生的时代精神教育得到了较多的关注。时代精神在大学的传播,离不开大学校园文化的润育。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生命体征、精神原动力,大学生无时无刻不沉浸陶冶于大学校园文化精神之中[21]。

当前,在对时代精神及其教育的研究取得成效的同时,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例如,时代精神研究中的应景性、分散性、重复性现象明显;存在时代精神的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现象;时代精神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足,缺乏深度思考等。虽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学界早已形成共识,但从近年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单纯“主观性”的研究依然存在,这就需要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将时代精神的理论与现实教学实践活动统一起来,把时代精神研究的“应然”与“实然”联系起来。时代精神融入教学实践的规律依然有待深入挖掘,将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就是把反映时代主流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的社会意识以各种形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整体教学体系之中(包括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有利于弥补当前研究时代精神“微观不足、宏观有余”的缺憾,以微观视角更好地将时代精神融入现实的思政课教学之中。

(二)内在动力: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应然性

时代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发挥特定的功能与作用,是实效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具体来说,时代精神的实效性指它在维护国家利益、增加社会稳定与进步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时代精神的价值性指它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从两种特性关系上看,时代精神的价值性是永恒的和具有本质意义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2]295,个人需要的满足离不开对社会资源的索取。时代精神的实效性是基础性和前提性的。没有国家整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个人价值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任何社会意识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与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个体与社会的需要构成时代精神意义的生成基础,时代精神对社会整体需要的满足构成其实效性,对个人需要的满足构成其价值性。例如,“实现中国梦”是当前时代精神的目标指向。中国梦的实现既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需要,是我国综合实力上升之梦,又是每个人获得幸福的需要,是个人的人生出彩之梦。时代精神的特性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才能发挥作用,高校思政课对于实现时代精神实效性与价值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既要重视时代精神的实效性,鼓励大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为国家多作贡献;又要强调时代精神的价值性,尊重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利益需要,不走“实用理性至上”或者“价值理性至上”两个偏锋。应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在具体的思政课中,对时代精神的实效性和价值性进行动态选择和适时调控,使之与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都相适应,达到实效性与价值性的平衡状态。

高校思政课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高校思政课的价值目标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是前提,树人是根本,以实际教学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23]的问题是高校思政课时代使命。首先是“为谁培养人”,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新时代大学生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24]。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目的在于培养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勇于破解时代难题、满足人民利益诉求的新时代筑梦人,培养坚定家国情怀的莘莘赤子。其次是“培养什么人”。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也无法超出时代的要求[25]。既然高校思政课要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培养新时代大学生,那么,塑造大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的价值追求就是当代思政课的追求。“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24]在当前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国遇到了诸如领土争端、贸易制裁、技术封锁等现实阻碍。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处处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秉承家国情怀,践行爱国主义时代精神。“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24],继承爱国主义时代精神,既是当代大学生对五四精神的发扬光大,也是支援中国有力应对国际汪洋中乱石险滩的实际行动。高校应结合思政课的内容特点,做好时代精神的传播,培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拥护,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情怀和人民情怀。这体现了高校思政课合目的性。

对于“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既要结合以上两方面具体要求,又要深刻把握高校思政课学科属性与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关系。高校思政课不仅要传播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恰如其分地形塑大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能够促成这一目标的,就是将时代精神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中。正如卡尔·雅斯贝斯所言,一些人“把教育当作完全与时代无关的事业来进行,好像教育的内容仅仅是专门技艺的训练和实际知识的获得,以及给予孩子足以使他对当代世界取一种见解的信息”[25]95。然而,“如果我们一切旧有的理想都将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那么,克服当前状况的尝试也许注定要失败”[25]17。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其智力水平和抽象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好发展,认知能力增强,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对社会现实问题关注度高。但是,其思维又容易受到感性与理性、理想与现实等诸多矛盾的干扰。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消解大学生对传统思政课枯燥无味、照本宣科教学方式的刻板印象,引起大学生内心的思想共鸣,引导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建立在大学生内心认同基础上的思政课才是有“根”的。由此观之,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尊重时代发展规律、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内在要求。这体现了高校思政课的合规律性。

(三)外在动力: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价值论的基本思想为高校思政课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哲学启示。从本质上说,时代精神来源于客观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同时,“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以及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26]382。时代精神能让大学生体验到不同历史阶段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状况,从而击退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的传播。从内容上看,时代精神是时代主题的现实反映,“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它是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7]289-290。时代精神对时代主题和时代本质的把握,决定了它在趋向上是指向未来的,是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社会意识。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时代精神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洞悉时代问题,强化问题意识,今后解决时代难题,还可以使大学生了解时代导向,服务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达到思政课最终的育人目的。从价值上来看,时代精神大众化是实现其价值的前提和路径。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转化成现实的物质力量。鉴于大学生知识结构及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只有在思政课中自觉地以各种具象化形式使抽象的时代精神大众化,才能引起大学生思想共鸣,回击价值虚无主义错误,才能使时代精神转化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物质力量。

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也符合新时代对于思政课的新定位,这是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3],将时代精神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时代感和亲和力的需要。时代精神在高校思政课堂传播,以时代鲜活事例讲好“中国故事”,可以拉近其与大学生的距离,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这也是大学生了解新时代大势的客观需要,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需要。把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可以让大学生明确自身定位,引导大学生自觉将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国家和社会事业结合起来,勇立时代潮头,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开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增瓦,更好地让大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持有一颗与时代发展同进退的赤诚之心,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二、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认知困境:高校思政课传统教学观念错位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侧重于政治理论的学习、道德法律规范的阐释、热点大政方针的宣传和国史国情的叙述。但如果仅注重知识点的传播,会造成大学生精神信仰缺失与价值选择迷惘,“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在少部分大学生中间抬头就说明了这一点。对于大学生来说,有学习需求才会产生学习动机。在笔者的个案调查中,44%的大学生认为开设高校思政课最大的意义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近60%的大学生认为“在思政课中学习过时代精神的相关内容,但是学到的内容并不多”。这说明,多数大学生认为开设思政课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给予其精神的力量,这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关注思政课的动机,而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机是有效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前提。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重点与学生的现实需求产生了实际的脱节,这不仅不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应从“知识教育”向“全人教育”方向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上面数据反映的现象是社会主要矛盾在高校思政课程设置中的具体体现。大学生群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理应包括符合大学生期待的优质课程供给。经调查还发现,大部分学生认同时代精神的价值,91%的大学生认为培养大学生时代精神是重要的,44.71%的大学生认为时代精神对自己学习生活有较大影响,可以激励自己和周围人。因此,只有对当前高校思政课进行“供给侧”改革,融入时代精神教育,才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对于精神食粮的需求。

(二)主体困境:高校思政课专业化师资队伍不足

受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专业知识培养体系设置的影响,在当前部分高校的思政课堂上弥漫着“唯西学”的教学氛围。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缺少专门针对思政课教学内容开设的本科或研究生专业,很多思政课教师都是带着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专业背景走上思政课的讲台,他们之前的知识背景偏重于西方理论,导致其容易把大学思政课讲成西方经济学说、西方哲学史、西方政治思想史,也就使得学生了解西方的价值体系,却对本国的主流精神文化理解不够深入。这种教学现状十分不利于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精神,而要改变这种现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另一方面,受多年来高校扩展的影响,很多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出现了师资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如笔者调研的高校,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的专职部门目前仅有教师34人,但需要承担全校近3万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工作,在师生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开展有效的时代精神教育的难度较大。该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也较低,其中不乏本科为学前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生物技术、新闻学等专业的教师,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功底较浅,因此更难以满足大学生对时代精神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际需求。

(三)制度困境:高校对思政课保障机制缺位

从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再到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党中央都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特别是在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23]但是,某些应用技术类大学(学院)仍并没有把思政课摆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位置,对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是通过召开校级或院级集体会议学习,以“喊口号”的方式传达中央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部署,没有出台具体的落实细则使国家教育政策落小落细落实,最后,对于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精神沦为“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的尴尬局面。倘若高校管理层面不重视高校思政课的实际作用,那么各二级学院和院系大学生也不会从思想和行为上重视起来。倘若对高校思政课的核心地位都没有认清,那么遑论将大学生关注的时代精神教育提上思政课改革议程。没有高校外部良好制度环境的支撑,思政课也很难有效开展真正有效的时代精神教育。就笔者实地调查的高校而言,该校并没有按照国家要求给足五门思政课的理论学时数,实践学时也没有单列出来,仅将一些课堂活动,如辩论赛、分组讨论、模拟情景剧等充作思政课的实践学时,造成了思政课学时的严重不足。时代精神教育是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活动,如果缺少所需的理论与实践学时,教师很难通过“传播-反馈-干预”机制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

校园是大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以其特有方式影响着每位在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选择和思想动向,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的人文生态环境。如果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缺少人文关怀,学生就可能会产生被一些错误的文化思潮误导,这样既不利于时代精神价值的传播,也不利于校园和谐健康环境的构建。当前功利主义文化、娱乐至死文化、佛系青年文化在一些大学生中间的传播,是社会中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不思进取的错误思潮腐蚀大学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在笔者调查的个案高校中就明显存在受技术主义思想影响,轻视人文教育的倾向。当问到时代精神在该校宣传力度如何时,近七成大学生认为该校较重视科学教育,忽视人文教育,没有做好时代精神的宣传工作。除了“普法修德守纪”宣传学习活动,该校鲜有与高校思政课紧密配合的时代精神教育活动。可见,缺乏与高校思政课互动的校园文化难以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学校开展时代精神教育要进一步加强。

(四)社会困境:西方意识形态干扰

广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学习外来先进企业管理经验方面有独特优势,但同时也更易受到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西方文化的影响。进入信息全球化时代以来,西方国家更加注重利用新媒体输出价值观的便捷性,其抓住我国“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叠加的国内背景,加大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度。特别是西方的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时刻准备侵蚀着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西方一些反华势力借助新媒体传播的特性,增强这些错误理论和思潮的欺骗性、隐蔽性,以达到使中国青年大学生产生对西方制度推崇和对马克思主义怀疑的目的。一些为谋私利不择手段、尔虞我诈、人情淡薄的社会现象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下,物质崇拜成为个别大学生唯一的人生追求。笔者在调查广东某高校时,发现少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存在人情冷漠现象,部分大学生出于获得理想学业分数或吸引教师特别关注的功利心理才选择性地完成一些公共活动。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措施,物质利益的诱惑就会逐渐动摇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校园文化的阵地就可能会被不正之风占领。在调查过程中,对于问题“如果思政课未讲述时代精神内容,你觉得对你的时代精神培养有影响吗”,有60%的受访者认为有影响,并且认为高校思政课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培育,应加强对时代精神相关内容的传播。可见,高校思政课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对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干扰,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直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路探析

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在于通过媒介使大学生价值认识与时代精神产生交集,并使大学生对时代精神产生认同感,以此成功地影响大学生的行为,实现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性。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对大学生进行的策略性思想动员,也是一种集体认同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类似于美国政治学家奥尔森对集体行动理性选择过程的认识。因此,可以从该理论中获取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路借鉴。奥尔森的理性选择理论认为,大多数组织都要为其成员创造公共产品,促进其成员利益的实现,以弥补市场的不足。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特点和个人理性选择特点同时存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搭便车”现象,使集体行动面临困境[28]31-33。与此类似,时代精神是对国家为实现集体共同利益展开的实践活动的客观反映。当一些个体的价值选择与国家整体的价值选择发生冲突时,出于个人理性的考虑,他们会采取与主流价值不同的选择,这时就会造成集体行动在价值共识达成上的困境。出于解决这种理论困境的考虑,结合此前分析的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现实困境,可以通过“价值理念整合-参与组织延伸-运行机制优化”三位一体的策略达成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目标。

(一)价值理念整合: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灵魂

这一策略主要目的是借由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使时代精神与大学生实际利益、兴趣、需求结合起来,整合大学生价值认识与时代精神价值追求,包括价值理念的选择、传播与强化三步。选择时代精神主题是不同价值理念整合的前提。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要围绕时代精神的主题进行。从有效性角度看,时代精神主题既要选择真实反映不同时代国家发展、社会实践、人民趋向的精神特征,也要时刻关注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既有利于时代精神价值性的实现,也有利于思政课与大学生的良性互动。以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找准问题的关键症结所在,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符合中国时代特点的案例素材回应学生的兴趣问题,满足大学生“实用主义”的心理特点,同时也达到思政课时代精神教学的目的。能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思政课堂才是真正能走进学生心理的思想殿堂,枯燥乏味的口号式宣传只能带来大学生的抵触和厌学心理。

高校思政课除了赋予时代精神以一定的现实载体外,还需要将时代精神倡导的价值理念深植到大学生价值观中,进行价值传播,使大学生理解与认可时代精神的意义与价值。首先,渗透式传播是最传统、最常用的价值传播方式,也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思政课教师对热点案例以故事性的叙述方式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后,要深入挖掘热点问题背后反映的精神价值,提升思政课教师价值传播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是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着力点。作为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23]。对于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要超越简单灌输式的政治理论讲授、道德法律规范阐释、热点政策方针宣传和国史国情叙述,深入挖掘理论知识对大学生生活的精神意义,以高品质的思政课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实现学理性与思想性、实效性与价值性、目的性与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实现这一教学愿景,首先,思政课教师要从思政课的实际要求出发,深刻领会学科、学术、学生三个元素,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人格魅力感染人,明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其次,借助引人入胜的案例、故事启发大学生的思考,使其从切身实际出发,思考时代精神的价值,通过自我说服的启发式传播主动参与时代精神的传播。要有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传播方式为研讨式和翻转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平等地交流与互动,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的交融,潜移默化地实现时代精神教育。再次,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达到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的效果,积极挖掘小组讨论的积极分子,通过其同学关系及共同的话语体系实现时代精神在课堂上的有效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建立在小组中积极分子的感召力和个人魅力之下,“亲其师,信其道”,可以看成是对时代精神的魅力型传播。

价值理念传播不能仅仅通过思政课将时代精神播种于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其存续仍依赖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强化,否则,时代精神的意义可能会在大学生达到行为目的之后淡化。时代精神价值的强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短时期同一门思政课中通过不同类型的传播方式进行强化;另一种是长时间内不同思政课内反复进行传播以强化时代精神价值。但是,思政课堂留给时代精神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始终是有限的,需要线下与线上教育协同发挥作用。例如,在线下设置符合大学生心理成长特点的趣味活动,使其强化对时代精神意义的认知;发挥全媒体的价值传播作用,通过线上平台的构建与反馈,思政课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引导学生的价值选择。

(二)参与组织延伸: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保障

价值理念整合确保时代精神可以有效渗透到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中,参与组织延伸促进时代精神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应该成为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一种有益探索,而且应该让它变成高校顶层设计的务实行动与有效机制。搭建“高校党组织-学生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同组织网络,实现时代精神顺利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办好思政课,高校党组织任重道远。要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融会贯通、因校制宜,使其真正外化为指导办学治校具体实践的行动指南。要进一步提升统筹规划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力。例如,通过加大对思政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共享、推广的投入,发挥利益牵引作用,形成一批具有时代特色、中国风格的反映时代精神价值的思政课程。进一步强化落实思政课时代精神教育的责任意识。针对部分应用技术类大学思政课弱化现象,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委员会”,由高校党组织统筹学校思政课建设。组织相关教师研发符合学校办学特点和治校规律的时代精神教育校本课程。坚持“以学校顶层为主导、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以全体大学生为参与对象”的方针,高校党委要提高思想站位,以加强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方案调整、教学督导听课、倾听学生教学反馈等途径确保时代精神教育在大学思政课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推动高校思政课再上新台阶提供有利的外部保障。要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分类改革。比如,针对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和师资队伍年轻化的问题,应打破不同学院、学科之间的壁垒,扩大高水平思政课教师培养规模,让有能力、有思想、有情怀的高校教师都有机会讲思政课。要注意反映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在组织校园活动、调整奖助体系、引导学生社团活动等工作上,要有意识地将反映新时代精神价值的内容融会贯通其中,让大学生能感知、领悟精神的力量,并内化为个人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要加强学生组织建设,发挥朋辈组织对于时代精神的积极传播作用,使时代精神的影响像空气一样在大学校园内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综合性课程,需要全校教职员工的努力和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与。高校应积极推进政府官员、企业精英、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等进校园、上讲台,承担学生校外思政课兼职教师等工作,切实提升社会参与时代精神育人的实效性。针对思政课内容建设的内在衔接和外部协同问题,高校应主动联合社会,整合校内外各方面力量和资源,通力合作共建时代精神教育基地。社会各单位应该配合学校建设一批有示范性、典型性、教育性的思政课时代精神教育基地,如各地反映时代精神成果的纪念馆、名人故居、战争旧址、烈士陵园等,各地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知名企业,都可以成为大学生时代精神教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各类教育基地应与高校通力合作,共同研讨时代精神教育主题,创新现场教学方法。通过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感悟改革创新的时代变迁。

除此之外,针对普遍存在的高校思政课师资不足和西方意识形态干扰对开展时代精神教育造成的现实困境,国家也应做好顶层设计安排。国家各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工程,在吸收借鉴西方理论成果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融入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形成独具中国话语特点和话语魅力的思想体系,为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原创性的教学素材,并及时将这些原创性的教学素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编写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通过学科专业设置着力培养一批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素养的青年教师后备人才,使其成为新时代思政课的建设者和传播者,确保主流价值传播的阵地不变色、不褪色。深入挖掘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的深层价值,为时代精神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具有说服力和新鲜感的养料,用史实和事实回击历史虚无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

(三)运行机制优化: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策略

优化的机制可以使时代精神教育落小、落细、落实。利益是大学生行动力的重要来源,利益诱导机制从理性人的视角分析时代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运行过程,侧重于激励性。利益诱导机制包括经济利益诱导和非经济利益诱导。从经济利益诱导来看,任何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当个人在群体中时,其经济理性可能会导致群体行动力不足,集体行动的“搭便车”问题可能造成个人的价值选择与反映集体利益的时代精神价值选择发生冲突。对此,奥尔森认为,“选择性激励”可以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这种激励既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可以通过惩罚没有承担集体行动成本的人进行强制,也可以通过奖励为集体利益出力的人进行诱导[28]56-59。对于大学生来说,高校奖惩体系是与其利益直接相关的刺激物,其理性行为也多围绕这些奖惩规则展开。高校应注意将思政课时代精神教育纳入大学生的培养方案、奖学金评价指标、优秀毕业生评选条件,让大学生真正从自身利益角度接受思政课时代精神教育活动,发挥制度规则对于大学生的利益引导作用。例如,在“学分银行”中设置志愿者活动、扶贫活动等作为思政课时代精神教育的实践学分,对“三下乡”活动中“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大学生支教团”等践行时代精神的活动设置社会实践专项奖学金。从非经济利益诱导来看,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会人除了具有物质需求外,还有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除经济利益外,政治地位和群体声望同样是刺激个人追随集体行动的诱导物。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的全过程中,都应该把大学生精神面貌是否符合时代精神的要求作为必要参考。在社会组织化程度比较发达的微观共同体中,社会声望对个体的刺激性比较强。因此,在学生干部评选、校园荣誉评定过程中也要考察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面貌。就利益诱导机制而言,以政治地位和校园荣誉为诱导因素,刺激个体自尊以及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为高校思政课时代精神教育不流于形式提供现实基础。

同时,要充分重视家风、家教对思政课时代精神教育落实的影响,构建良好的家庭引导机制。当前我国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部分家长认为进入大学阶段的孩子已成年,家长不需要对其进行引导与教育,放任子女自由发展。事实上,家风、家教在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任何阶段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应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强化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意识到自己对子女发展的重要影响。另一种是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指导,部分家庭教育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碍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入大学后,子女与家长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一些家长对其成长、发展的关心,仍然停留在物质生活和学习成绩层面,较少涉及学生精神境界和各项能力养成层面。以上两种错误倾向容易造成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信仰教育缺失,不利于时代精神的培育。高校要主动建立以高校为主导、大学生辅导员为依托的与家长密切联系的长效沟通机制,帮助广大家庭加强引导,关注大学生的精神发展,配合线下思政课时代精神教育,为培育下一代青年正确的价值观构建良性家庭环境。

四、结 语

人文学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因此,积极探索重塑人文精神、传承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的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29]。作为一种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理念,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时代精神内在特性与高校思政课育人特点的共通性、马克思主义精神价值论基本思想和新时代党中央对高校思政课的战略定位,作为应然性与必然性共同构成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双重动力。面对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认识困境、主体困境、制度困境、社会困境,可以从“价值理念整合-参与组织延伸-运行机制优化”的理路达成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目标,这既是对理论困境的反思,也是对现实困境的回应。把时代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各环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使命意识的新时代大学生,需要不同主体的通力合作。各责任主体应协同构筑理念育人平台、实践育人平台,完善制度保障,创新融合机制,为思政课时代精神教育创设有利的社会氛围,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弘扬时代精神,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猜你喜欢
时代精神思政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激励弘扬时代精神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现代艺术的盛宴彰显“一带一路”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