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心,立德无疆
——以《高级英语》为例探析“兴发教学”践行策略

2020-11-25 08:46马文艺
现代英语 2020年19期
关键词:高级英语教学学生

马文艺

一、 引言

教学融入道德养成可以避免教学走向纯粹的方法论。 反之,如果只有道德教育而没有教学,教育将走向目的论而失去了手段。 教学的目标在于启发学生凭借知识探求个体走向世界,让天地充盈自我,追寻生命的整全与德性的养成。 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要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此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肩负依托教学兴发当代大学生生命成长、传承知识、提升技能、陶冶情操,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创造服务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笔者结合英语专业大三年级《高级英语》课程特点,在教学中提炼讲授篇章所涵盖的文化因子和价值范式,尝试德性元素挖掘与融入,并将该课程的前期规划与中后期教学实施进行反馈式总结,为后续英语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具体、真实、有效的参照与思考。

二、 《高级英语》的“兴发教学”践行背景

19 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在1806 年的《普通教育学》中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强调一项教学必须是“知识科学”和“教育学”相结合的有计划工作,并尝试依托心理学创制来缝合该断裂,使知识能够影响个体的观念群(和道德)。 但是,随着社会、知识、教学三者形态的整体变迁,个体德性修养与教学之间逐渐发生了断裂。 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双重训练,使现代教学蜕变成个人与社会之间职业选择能力的教育。 在此背景下,基于“立德树人”的理念,通过“兴发教学”,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德性修养,让其个体生命在教学中整体打开,在成长历程中持续完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较高的应用价值。

三、 《高级英语》的“兴发教学”目标与意义

叶嘉莹先生在《碧山词析论》一文中说到:“兴发感动之力的产生,原当得之于内心与外在事物相接触时的一种敏锐直接的感动。 这种感动可以得之于大自然界的花开叶落的引发,也可得之于人事界的离合悲欢的遭遇。”由此可见,“兴发教学”产生是外界事物的激发,是心物交感的结果。 面对英语专业大三学生,依托《高级英语》课程教学展开,提供种种素材与支持,无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环节中均应以知识素养和德性生命典范,扩展学生思维体验,唤醒生命自觉,帮助学生构建自我思想世界,获得自由思考和责任行动能力,趋向善(goodness)与自由,并在当前与未来生活中逐步实现外向化显现。

教学要给予学生一个优质思想世界。 《高级英语》课程广泛涉猎,以教材为依托,根据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学力水平和思维特点,采集英美文学名篇,带领学生涵泳经典,兴发其活力,锻造稳固而阔远的思想世界,使其保持对生活更高目的和秩序的追求,并与现实生活事物紧密链接,促进自我完善与实现。

四、 《高级英语》的“兴发教学”实施路径

探求“兴发教学”潜化为英语专业课程实施策略,践行专业课程与生命教育相互渗透,这是笔者反复忖度的问题,其涉及教学内容甄敲、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选定、学习效果评价、课后反馈与分析。 “兴发教学”在引领学生鉴赏原版英美文学魅力的同时,塑造其思想世界,促成个体生命走向和谐与秩序。

(一)教学内容的遴选与甄定

教材是育人育才重要依托。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文件总则第三条规定:“高校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 《高级英语》课程依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发行的《高级英语(第三版)》(张汉熙主编、王立礼编)。 作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该书被评为“60 年60 本最具影响力英语教育出版物”,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兼顾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和人文、科学素养,助其树立积极向善的德性人生观。 根据学生学力水平,在内容上有所筛选与拓展,讲授主题涵盖“平民英雄”篇、“人与自然”篇、“正义与诚信”篇、“寻根文化”篇和“人性的救赎与抗争”篇五大板块。

其一,“平民英雄”篇。 该环节授课内容出自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Lesson 1Face to Face with Hurricane Camilleby Joseph P. Blank)。 该篇记叙文讲述的是科夏克一家及朋友邻居与飓风抗争的经过。 授课之前,要求学生做了充分的飓风相关信息查阅与文本预习。在文本赏析版块,带领学生构建“形”与“象”内在链接,体味何为“象是形的发生学”,引导学生挖掘文中在地点、场景、风景、心绪等方面的文字转换,启迪学生体味文字之下的深刻内涵。 例如文中对于“风”与“雨”的文字描述喻指何意,借此引领学生获得了陌生化阅读体验,在作者紧张克制的叙事之中懂得词法的魅力、文中简短句、省略句等句法的意图,以及明喻、暗喻、拟人等修辞的功用。

作者对故事里的平民人物进行英雄化勾勒。 在势不可挡的飓风面前,他们表现出坚定不移和非凡勇气。在生死关头互相关爱,于平凡中体现人性伟大,例如大人们时刻将孩子安危放在首位,查理斯义务照顾邻人母子,获救后他们坚定的生活信念与乐观精神支撑他们迅速投身家园建设,因为他们深知生命最可贵。 该篇与当今疫情下的世界非常契合,如何在灾难面前自治与自处,如何做一名“无名的平民英雄”是该文章带来的深刻启迪。

其二,人与自然篇。 该环节授课内容选自威廉·华兹华斯的《我孤独地漫步,似一片云》(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授课之前,带领学生对于诗歌地理坐标、历史坐标、诗人威廉·华兹华斯个人信息展开信息检索,并于课前要求学生研读诗作文本。 本诗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名篇。 前十八行以写景为主,诗人之情倾注其中,赋予整个画面以人的主体性;后六行以写情为主,而水仙之景寓于其中。 “想象”(the inward eye)贯穿全篇,从第一行开始,水仙幻作银河,化作无限,直到水仙已不在眼前,在想象中与心灵一同翩翩起舞,将天、地、湖水融为一体。 正是通过想象,华兹华斯用水仙花彰显宇宙万物永恒天性(the permanent form of the nature)。

此诗格律是抑扬格四音部(tetrameter iambic),韵式是ababcc (即每节诗中第一、三行押韵,二、四行押韵,五、六行押韵),格调清新欢快。 诗人用“舞”(dance)贯串全诗:第一节,水仙花起舞;第二节,欢舞的水仙花绵延上万朵;第三节,粼粼波光加入水仙的舞蹈;第四节,诗人与水仙一同翩翩起舞, “物我相亲”。由此可见,立天地之间,怀天地之心,可实现内心丰盈,独而不孤(the bliss of solitude),自然美景带来的精神愉悦永远享受不尽(the wealth),具有当时与当下双重内涵。

其三,正义与邪恶篇。 该环节授课内容出自教材第三单元(Lesson 3Blackmailby Arthur Hailey)。 该篇节选译作《讹诈》,出自英国小说家阿瑟·黑利的《大饭店》(Hotel)。 授课之前,要求学生反复预习小说文本。 在讲授过程中启迪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把握文本细叶和主干。 小说开头通过探长一通神秘电话拉开序幕,接着跟随探长目光进入公爵与公爵夫人的幽闭套房,喻指疏离、暗黑,人性的污秽。 得益于小说家高超的人物刻画技巧,公爵夫妇与探长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该篇节选中,黑利通过人物对话、外貌、动作和矛盾冲突使三位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借此引领学生体会在嬉笑怒骂、啼笑皆非的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刻社会问题,即何谓正义,何谓诚信与良知。 另外,课堂举行的戏剧对白演说,反响强烈,学生们对文本的解读趋向深刻化。

其四,寻根文化篇。 该环节授课内容出自教材第十一单元(Lesson 11The Way to Rainy Mountainby Navarre Scott Momaday)。 斯科特·莫马迪是首位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美国原住民作家。 在《通往雨山之路》中,作者运用饱蘸着对部族传统深沉的自豪感和归属感的笔墨,以“凭吊式”的怀乡情感,走进一个部族的集体记忆,开启史诗般的文化寻根之旅,即探究家族背景与血脉根源。 文章的题目本身蕴含着一个叠加复现的隐喻式主题——“旅程”。 祖母的离世促使作者依循那些曾经把征战当作他们神圣职责的基奥瓦先辈们的足迹,跨越一千五百英里的行程来到了“雨山”(the rainy mountain)——基奥瓦人心目中的地标、灵魂归属地,作者心中的一种情结,在灵魂深处探寻祖先历史、血缘记忆与文化身份属性的一块“圣地”(the divinity)。

在这个故事里,所有“朝圣”(pilgrimage)旅途的终点均止于“雨山”。 这里有祖母与基奥瓦先人的墓地,漫长的“雨山之路”承载了先辈们往昔的荣耀与辉煌,赋予了他们生存法则与技能,并铸就了这个部族独特的信仰。 如果说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座“雨山”,那么真正重要的是那“通往雨山的路途”。 基于这样的认识,启发学生思考“文化寻根”“文化回忆的形式与变迁”等宏大主题,由此可见,涵泳经典,可以让学生趋向形成大格局与大智慧。

其五,人性的救赎与抗争篇。 该环节授课内容出自约翰·弥尔顿的第十九首十四行诗《致无明》(On His Blindness)。 授课之前,安排学生结合约翰·弥尔顿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文学成就,了解其史诗《失乐园》(Paradise Lost)的艺术成就,并在复习意大利体十四行诗韵式及其逻辑结构的基础上,讨论弥尔顿十四行诗的特点与创新之处。

这首十四行诗属彼得拉克体,韵式为abba,abba,cde,cde,是意大利式的前八行(octave) 和后六行(sestet)两个部分组成。 弥尔顿从1644 年视力就开始下降,1652 年因撰写《为英国人民声辩》过度劳累导致双目失明,彼时44 岁。 前八行描写诗人对失明的沮丧、悲观情绪,对上帝不公心生怀疑,fondly 一词充分说明他战战兢兢、谨慎谦卑。 后六行用对话形式,描写内心争斗:失明不是侍奉上帝的障碍,耐心接受现实并做出更大成就才是对生命最大的虔诚。 课内就新冠疫情背景下人类的困顿与出路展开课堂讨论,同学们积极参与,反响强烈,诗歌诵读环节严肃又不失妙趣,课堂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

从具体的教学实施层面而言,吃透教学内容,利用课堂提问结合课堂示范,QQ 课程群、PPT 辅助讲解、读书沙龙、翻转课堂等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或者实践教学实施方案,选取启蒙性的话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及各项教学活动,通过课堂辩论、戏剧对白演说、读书会、小组合作学习、个人诗歌朗诵、模拟名人演讲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确保“兴发教学”的巧妙实施。

五、 结语

总之,让个体涵泳英文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德性生命,个体生命趋于整全,积极融入时代与社会。 “兴发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提升职业素养,更是通过教学开阔学生生命意向,塑造稳固思想世界,实现自我担当与德性养成,反哺与指导现实生活,进而回馈家庭与社会,使个体在不同阶段努力实现自身功能最大化。 立德无疆,每一位教师在“兴发教学”职业征途上,将终身“上下而求索”!

猜你喜欢
高级英语教学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四维一体化”《高级英语》课程多元考核模式的构建研究
学生写话
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高级英语”教学中作业布置的相关策略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