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

2020-11-30 00:20范丽红
侨园 2020年7期
关键词:国民政府抵抗蒋介石

文 范丽红

1931 年9 月,日本公然出兵侵战中国东北 。面对日本的不宣而战,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竟然抱“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直到日本侵华六年后,才明确提出抗战主张;十年后才正式对日宣战。探讨“九一八”事变后十年间,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演变,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还具有现实的国际意义。

一、“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不抵抗主义”方针

1927 年6 月27 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集相关人员秘密召开了“东方会议”,研究制定侵华方针、政策。其核心内容是提出了侵华的依据、步骤、目标和方法。会后,首相田中义一把侵华的方针以奏折的形式向天皇做了汇报。《田中奏折》是当时日本对外侵略的指导方针。

1930 年初,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蔓延到日本,板垣、石原等人见有机可乘,便开始向军政上层宣传他们的侵华理论。到9 月间就形成了《满蒙占领统治研究》,该研究计划要点有:其一,平定阶段,将中国在东北的政治、经济体制完全消灭;其二,统治阶段,使朝鲜人经营水田,中国人经营小商业,日本人经营大企业;其三,国防阶段,使获自东北的收入,足够扩充占领费用而有余 。从1931年1 月起,每周集会一次讨论具体实施办法。关东军侵占满蒙的主张,开始由秘密策划转向了公开宣传。

1931 年7 至8 月间,日本军部利用“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开始进行战争的舆论宣传和思想动员。9 月17 日,土肥原由东京回到沈阳,当天,《朝日新闻》发表了土肥原的谈话内容:“ 此事(指中村事件)不能够简单的解决,纵令中国承认杀害中村大尉之事实,然倘不容纳日本所提出之条件,当然事态犹不免重大化。”“中村事件, 非彻底地,干净地解决不可。”这一公开谈话,就是发动战争的宣言。

在日本调兵遣将、发表战争动员之际,国民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呢?到1931 年夏季,日本为寻找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在东北频频制造事端。张学良为引起蒋介石对东北的关注, 致电蒋介石:“由万宝山事件及韩人排华风潮以观,日本推展其大陆政策,有急侵满蒙之意,已无疑问;无论其对手为中国抑或苏联,事既关系满蒙存亡,吾人自应早为之计。”并进一步指出:“东北之安全,非藉武力无以确保,日本既一意对外,我方亦应有所自省。”在这里,张学良明确提出了武力对抗日本侵略的主张。

张学良一再向中央打报告,迫使蒋介石特意在庐山召集会议,讨论张的建议。最后做出了通过外交谈判,来解决中日东北问题的决定。蒋致电张学良表示,东北的排日活动, 会加剧中日纷争。希望东北官民“协力抑制排日运动,宜隐忍自重,以待机会”。国民党中央常委于右任也密电张学良:“中央现在以平定内乱为第一,东北同志宜加体会” 。张学良根据蒋和于右任来电意旨,转令东北政务委员会,无论日方态度如何,我方只能据理力争。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制造反华浪潮,进行战争动员。而蒋介石却于7 月23 日,在南昌发表通电,提出“先安内后攘外”的国策,声称:“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这个通电是中央政府向张学良和向全国人民正式公布的最高国策。

张在蒋发表通电的第二天,致电沈阳张辅帅、藏主席等:“际兹外侮凌炽,凡属军人,俱应觉悟,宜顺民意而息争,勿逞意气而祸国。如有甘冒不韪,破坏大局,置国家于不顾,乃民众之公敌。勋服膺钧旨,敬当钧命是听,候令行止。”这份电令的中心思想是服从蒋介石的命令。8 月16 日,蒋又一次密电张:“无论日本军队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

就在中国当局从上到下全面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中,“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9 月21 日,蒋介石从南昌返回南京,立即召集党国要员“商讨对日方略”,决定“对外避免扩大战争,经由向国际联盟的申述,获得公平的处断”。表明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政策的始末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辽吉两省继续扩大侵略,而国民政府在《告全国国民书》中,却“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 。 幻想依靠国联能以公理制裁强权,压迫日本从东北撤兵。国联虽然做出决议,要求日本限期撤兵,但日本置若罔闻,不断扩大侵略 。

“九一八”事变发生,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在国人普遍的痛斥声中,国民党内反蒋派乘机发起倒蒋活动,迫使蒋介石于当年12 月15 日通电下野。由宁粤双方组成的“统一政府”,由孙科出任院长。孙科政府成立后,以“积极抵抗”和“消弭战祸”为对外政策。但因孙科无财权、军权,其积极抵抗也只是一种口号;消弭战祸也只能是一种希望而已。

蒋介石为再次复出,于1932 年1 月11 日,发表《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一面替不抵抗政策进行辩解,一面提出了“不绝交、不宣战、不讲和、不订约”的“四不”方针,逼孙科下台。1 月28 日,国民党临时中政会决定,由汪精卫任行政院长,蒋以军事委员会常委身份统掌全国军事。

蒋汪政权组成后,继续对日采取和缓立场。但日本不但不理会蒋汪的退让态度,还于蒋汪上台的当天,即1月28 日夜,在上海发动了战争。“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又一次碰壁。

为了摆脱困境,蒋汪提出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1 月30 日,蒋在《告全国将士电》中表示,“愿与诸将士誓同生死,尽我天职”,“抱宁为玉碎毋为瓦全之决心,以与破坏和平蔑弃信义之暴日相周旋” 。2月1 日,蒋在徐州召开军事会议,讨论“长期性、全国性”的“抗日作战计划”。令军政部调京沪、沪杭两路的第八十七、八十八师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赴沪,“以十九路军名义抗战” 。3 月4 日,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决定,全国军队“应以国防为主目的,剿匪为副目的”的施政方针 。这与处理“九一八”事变相比较,是稍有进步。

说是“一面抵抗,一面交涉”,而重点是“交涉”,其实质仍是以妥协为主。当第十九路军刚一撤出上海,蒋就明确表示,“倭寇深入,赤匪猖獗,吾人攘外,必须安内” 。完全推翻了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的决定。5 月5 日,国民政府当局与日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 。

对日妥协,对内则杀气腾腾。6 月9 日,蒋介石在庐山召开“剿共”会议,部署对中共苏区的第四次“围剿”,高调宣称:“我们这次剿匪戡乱,就是抗日御侮的初步。”至此,“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对日方针,又被原来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取代。

三、对日“抗战”政策的逐步调整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战争形态:南方,蒋介石率十万大军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北方,日军直下山海关,发动侵占热河并进犯长城的攻势。1933 年4月上旬,当长城抗战厮杀正酣,蒋介石却在南昌忙于部署第五次“围剿”,并告诫各剿共将领,“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先清内匪,则决无以御外侮”。最终国军在南方获得围剿中共红军的成功,迫使红军退出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在北方长城抗战失败,国民党当局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

《塘沽协定》签订后,日本为了进一步扩大在华势力,从1935 年夏开始,在华北制造了察东事件、张北事件、河北事件、丰台事件等一系列挑衅活动。迫使国民政府签订《秦土协定》《何梅协定》,接着,又开始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这不仅造成了中华民族更大的生存危机,也从根本上威胁了国民党在华北的统治地位。

值此之际,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高潮,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迫使国民党不得不调整对日政策。在国民党“五全大会”上,蒋介石公开发表演讲说:“ 一旦和平完全绝望,牺牲到了最后关头,那就只有听命党国,下最后之决心。”

以国民党“五全大会”为起点,国民政府对日政策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1936 年初,在针对日本提出的“对华三原则”交涉中,国民政府除逐一驳斥外,还提出须予以解决的五项内容:1.取消塘沽、上海两停战协定;2.取消冀东伪组织;3.停止华北非法飞行;4.停止华北走私并不得干涉缉私;5.消灭察绥伪组织 。

1936 年7 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二中全会,决定成立国防会议,以蒋介石为议长。蒋在会上指出:“中央对外交所抱的最低限度,就是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如遇有领土主权再被人侵害,就是要危害到我们国家民族之根本生存, 到这时候,我们一定作最后之牺牲。”

到11 月间,日军指使蒙伪匪军向绥远大举进犯,傅作义部奋起还击,全国人民积极支援。对此,国民政府发表声明宣告:“此次蒙伪匪军大举犯绥,政府负有保卫疆土戡乱安民之责,不问其背景与作用如何,自应予以痛剿,此为任何主权国家应有之行为,第三者无可得而非议。” 这是自““九一八” ”以来对日最为强硬的态度。

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 毛泽东曾予以肯定:“蒋氏政策之开始若干的转变……实为近可喜之现象。”“南京当局亦有转向抗日趋势”。

四、从“自卫抗战声明”到“对日宣战”

国民政府对日政策,自国民党“五全大会”开始调整,让人们看到了这一变化。但对中共方面,其彻底解除中共武装的“安内”政策,没有本质上的改变。一方面派人与中共谈判,试图用“和平手法”来根绝“赤祸”;另一方面派重兵集结西北,企图把中共和红军消灭在陕甘地区。

1936 年10 月,蒋介石在解决两广事变后,督逼张学良、杨虎城进攻红军,结果逼出了惊天动地的西安事变。蒋介石接受了张、杨关于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要求。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关键。持续十年的内战结束。1937 年2 月,国民党召开了五届三中全会,重点讨论国共两党关系和对日政策。会议确定了对外维护领土主权、对内进行和平统一的方针,这实际上就宣告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终止。

1937 年7 月7 日,卢沟桥的炮声,迫使国民党下决心抗战。7 月17 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认为“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并表示:“如果中国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的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

8 月13 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抗战开始。次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2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南北战场划分为五个战区,并在淞沪战场投入70 万兵力,与日军展开殊死血战。9月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也以谈话的形式,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政府也完成了由不抵抗到局部抵抗再到全面抵抗的重大转变。

8 月14 日,国民政府虽然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从军事上也展开了全面抗战,但在外交上仍然没有与日本断绝外交关系,双方仍保持互驻大使。直到1938年1月,因日本宣布“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国民政府才被迫召回驻日大使,双方在事实上断绝了外交关系。1940 年12 月1 日,重庆国民政府在外交部发表的《为日汪签订伪约之声明》中,公开宣告,中国“政府与人民当认为最不友谊行为,不得不与该国断绝通常关系”。1941 年7 月2 日,因德、意两国政府承认南京伪组织,正式宣告“中国与德意二国断绝外交关系” 。

1941 年12 月8 日,日军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又出动了21 个师团的陆军,向东南亚各国和西南太平洋各岛发动攻击。 当天,美英对日宣战,随后有二十多个国家对日宣战。 英美的对日宣战,使中国政府摆脱了长期以来孤立对日作战的局面。 12 月10 日,国民政府发表向日、德、意宣战布告。12 日上午,国民参政会第二届二次大会驻会委员会,一致通过决议:“认为政府对所有侵略国家之宣战实代表全国之公意。”

纵观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变前实行“力避冲突”的政策,是适宜的,寄希望于国际社会阻止日本的侵略,也并不错。但这些政策必须立足于准备积极抵抗的基础之上,日本一旦发动侵略就应投入抵抗的行动。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让国民政府实现了被动的政策转变,是民族之大幸。1937 年8 月14 日,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后,依据战争局势和国际大势,适时采取对日断交和宣战,对促进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形成和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国民政府抵抗蒋介石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Changes in Ribose,AGEs and Transketolase in Female GK Rat,a Type 2 Diabetic Model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生物治理理念研究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韩练成:蒋介石身边最隐蔽的传奇将军
吸烟的礼节
滇缅铁路与抗战精神
蒋介石搓麻将也是玩政治
宋美龄弄错蒋介石的秘密替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