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 年榜样文化建构的演进图式及其启示

2020-11-30 13:36柳礼泉
伦理学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榜样建构文化

柳礼泉,刘 佳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人格化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1],要“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2]。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改革开放及新世纪以来的各个时期,都高度重视榜样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榜样文化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榜样文化资源,积累了宝贵的榜样文化建设经验。回顾和审视新中国成立70 年来榜样文化建构的演进图式,总结榜样文化建设历程的历史经验,深入分析对榜样文化建构的现实启示,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新中国70 年榜样文化建构的演进图式

榜样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所形成的选树、培育、宣传、教育、保护、后续开发等多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榜样文化图式通常表现为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榜样文化认知结构的单元。新中国成立70 年来,随着历史环境和社会形态的变迁发展,榜样文化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有着特殊的文化变迁图式。以时代发展为线索,动态研究榜样文化发展脉络,可以归纳总结榜样文化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构建图式。

1.榜样类型衍变:从单一平面到多元立体

榜样文化是围绕着榜样人物进行培育、宣传、运用等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榜样人物是时代精神、高尚情操和主流价值观的人格化和现实化,是榜样文化的物质层面的核心要素,在榜样文化建构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基础薄弱、百业待兴,党和人民群众的主要任务是保卫新生的国家政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取向也成为社会价值评价的标准和规范。在集体主义的感召下,这一阶段出现的榜样类型多为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大多凝聚着英雄情结的光荣和梦想,呈现脸谱化和群体化等特点。这些人之中,有“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有新中国第一代“伐木能手”的马永顺;有“舍身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黄继光,有“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县委书记焦裕禄。

十年文革时期,各种原因导致党的路线方针出现了偏差,树立的榜样典型多与当时愈演愈烈的政治运动密不可分,榜样类型呈现“偏差”“反潮流”趋势,塑造的痕迹更为明显,宣传和报道也带着浓重的政治色彩。树立了一批如“白卷英雄”张铁生、“反潮流革命小将”黄帅等逆历史潮流的所谓“正面”典型榜样图式,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也对当时的青少年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副作用。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民自我奋斗意识逐渐觉醒,开始思考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一批崇尚知识型、道德楷模型、开拓创新型、技术实干型等多元化榜样形象图式出现在大众视野。如为我国核武器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科学家于敏,鼓舞激励着一代青年人崇尚知识,勇攀科学高峰;开创浙江企业承包改革先河的企业家鲁冠球,成为展示中国企业家勇于改革实践的智慧和担当特质的模范人物;首创了“兴商建县”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县委书记谢高华等。这一时期的榜样人物的角色类型趋于多样化和生动化,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技术革新层出不穷,带给社会各方面的多重变革,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明显增强,价值观多元、主体意识日益彰显。榜样类型呈现出个性差异化和基层平民化的发展趋势,一批带有鲜明行业特征的先进模范涌现出来,如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的屠呦呦,一生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技术、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杰出贡献的袁隆平,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邹碧华,始终奋战在科技兴农、脱贫攻坚和教学育人第一线的普通教师李保国,为演唱艺术发展做出开拓性贡献的“人民艺术家”王蒙和郭兰英,这些榜样人物默默奉献,朴实无华,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就。

梳理历史,榜样类型的图式从建国初期的“大公无私”的奉献型榜样,到文革动乱期的“偏差榜样”反潮流典型,从改革开放的“创新进取”的奋斗型榜样到新时代“多样化”的榜样,呈现出从单一平面到多元立体、融合发展的演进画面,形象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甚至全球化,呈现融合发展脉络。而无论哪一类型的榜样,其产生后并不是取代前一阶段的榜样,而是随之一起发展。榜样蕴含的力量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引领社会风气,凝聚群众力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国民锐意进取、奋勇先行。

2.榜样精神的嬗变:从强调“克己奉公”到倡导“恪守初心”

榜样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基础上的,体现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因此也凝聚了不同时期的主流价值和精神。榜样精神处于榜样文化的价值层面,在榜样文化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新中国成立70 年来,榜样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示范价值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新中国成立初期,榜样文化的价值内涵主要表现为一个“公”字的道德风范,主要表现在以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为核心的集体主义精神方面,体现了“为政治服务”的社会群体性道德风范,也切合了新中国成立初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政治性要求。毛泽东曾强调,“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3](P30-31)这一特定时期的政治型榜样文化契合了当时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念,发挥了一呼百应、全民追随的模范效应,激励和调动了广大民众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稳固国家新生政权和促进社会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化社会结构的转型期,这一时期榜样人物的示范价值由“群体示范”向“个性发展”转变,逐渐从崇尚单纯的劳动价值延展为号召群众追求知识、拼搏奋斗和开拓创新等具有时代特征的价值观,所发挥的政治引领作用逐渐辐射到经济示范、社会力量、文化浸润等各个层面,每一个行业的榜样都恪守人生奋斗的初心和使命。例如“新时代铁人”王启民的先进事迹,除了反映传统埋头苦干、甘于奉献的“铁人精神”,更多侧重的是科技创新能力;企业家任正非、马化腾、李彦宏等一批高科技先锋,其榜样价值内涵表现为科技和经济示范作用;实现了我国奥运史上金牌榜和奖牌榜“零的突破”的体育健儿许海峰,体现了顽强拼搏的体育竞技精神价值;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保护传承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樊锦诗,激励着一代代文化人坚守初心、不断前行。

进入21 世纪以来,国家之间经济交流、文化碰撞愈加频繁,社会进入更加开放、多元的时代,公民个人主体意识日益增强,迎来了以平凡人为主角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榜样形象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标准化、统一化的榜样形象已经让位于多元化、个人化的个性榜样。新世纪以来榜样人物既体现了忠诚执着朴实、小我大爱的时代价值,也体现了独立自强、开放包容的个体价值。榜样示范价值中的“平民效应”“草根价值”在公民榜样追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启迪普通民众的初心和使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价值判断和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时代的榜样既具有特定时代的“粉丝”群体,又因其精神传递着某种积极的价值而得到后人的认可并延续其影响。分析榜样文化价值内涵发展脉络,可以看出榜样精神日益多元、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这既是时代发展对榜样文化递进和成熟的要求,也是榜样文化自身不断丰富、发展和革新的结果。

3.选树方式的演变:从“上为主下为辅”到“双向互动结合”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榜样选树制度也在不断与时俱进,选树和推广的力量开始从单一的行政命令转为群众推力与组织引力相交融,呈现出从“上为主,下为辅”到从上自下、从下自上双向相结合的模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和社会高度统一,整个社会结构一体化特征明显,人们易于在价值观上趋于同一或基本一致,在强大的集体主义感召下,榜样文化发展迎来了“黄金时代”。榜样的选择、树立和宣传多半由党和政府来推动执行,主要有领导亲自提倡、政府设立奖项、行政机构评选等几个固有渠道。通过领导题词、大会表彰、授予称号等方式,依靠强大的党政组织体系和自上而下官方的宣传媒体,每一个榜样的出现都会引起全民的关注和大范围持久的影响,其普及的程度是后来的榜样所不能达到的。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公民意识日益多元,榜样的产生逐渐突破自上而下的固定模式,注重“群众点赞”胜过“关门自评”,榜样选树出现地域性强、宣传周期短、更新快等特点,评选的机构既有国家相关行政机构,也有一些民间组织和社会机构。榜样人物在诞生的过程就普遍强调公众的民主参与,基层群众推荐、社会民意投票、非行政机构组织等渠道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现和凝聚了基层群众共同的呼声和价值诉求。

梳理历史脉络,榜样模范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国家动员的政治型榜样教育到从轰轰烈烈的英模崇拜热潮,再到民主科学决策、规范高效运作地开展榜样文化实践活动的塑造模式;经历了“从制度主体到非制度主体再到个体行动者,从满足集体利益需求到经济利益导向再到迎合个体的基本需要,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再到个人博客”[4]的变革。新中国成立70 年来,榜样文化建构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示了我国榜样文化建设已经迈上了新时代的道路。

4.宣传媒介的转变:从传统模式到全媒体融合

传播媒介将榜样人物的精神品格和高尚事迹传递给社会和广大民众,通过榜样的示范诠释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唤起大众的价值认同并主动效仿。宣传媒介是弘扬榜样价值、引导受众行为必不可少的载体和工具,因此无论哪个时代,榜样文化构建都需要依靠传播媒介的宣传报道,来扩大影响力和感染力,实现价值传播和行为引导。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榜样文化的传播媒介也经历了从传统模式到全媒体融合的传播格局转变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语言为媒介的群体性传播和以文字为媒介的面向大众传播是榜样文化宣传的主要形式。利用榜样人物及其亲友现身说法,通过报告会、演讲团等形式讲述亲身经历,让更多的人切身感受榜样的力量;通过报纸、期刊、文学作品、戏剧、曲艺等生动、直观的艺术形式,对榜样人物和事迹进行宣传。依托传统媒介载体,通过宣传先进典型,为人民群众道德水准的提升树立了标杆,有力地调动了亿万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榜样文化传播模式中,人们主要依托主流官方媒体获取信息,榜样传播借助官方传媒的权威力得以实现高效传播,但同时也存在榜样宣传机械化和应景化等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电子技术的萌芽发展,榜样文化传播进入以近代科学技术——初级电子技术为媒介的立体传播阶段,人们可以同时运用听觉和视觉来接收榜样人物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的信息。这些立体传播媒介,特别是彩色电视这一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和画面的传播媒介,使得人类接受信息变得更为便捷,榜样文化的传播进入高效、生动和快捷时代。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现代科学技术——数字网络为媒介的大众传播时代到来,互联网、电脑和手机移动端等收发方便、快捷迅速、互动性强的传播媒介,成为榜样文化传播的新生力量。全媒体信息传播平台日益丰富,凭借着技术优势和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榜样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搭建了更为高效的反馈、共享途径,榜样文化的传播模式更加开放、及时及互动。社会大众共同参与新闻信息的采集、传播和接收成为社会平等的一种标志,更重要的是实现了随时随地的传播和接收新闻信息。而这也正是这一时代榜样文化传播区别于以往的显著特征。

二、新中国70 年榜样文化建构的经验

榜样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将榜样文化摆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运用榜样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在梳理党的榜样文化建构发展变迁的历史脉络时,不仅要看到中国共产党为完善和推进榜样文化建设的艰辛实践,还要总结榜样文化建构中主动革新和螺旋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启示。在深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国历史进程中,必须要深刻借鉴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建构的历史经验,不断提升榜样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以榜样文化弘扬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稳榜样文化的发展方向

榜样文化建构作为精神文化和社会思潮层面的实践活动,是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高级精神活动,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基本遵循。榜样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也充分证明了,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榜样文化的建构才会充满活力和感召力,并向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会僵化扭曲甚至误入歧途。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榜样文化的性质和方向。随着社会转型,价值观趋于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西方价值观和政治文化借助网络扩散传播,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愈发激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榜样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抵御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这关系到榜样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完成榜样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任务。榜样文化构建所涉及的问题复杂且多层次、多方面,马克思主义为榜样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深入研究榜样文化建设基本规律,并以此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方针政策来指导榜样文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5]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应对榜样文化发展繁荣遇到的严峻挑战。面临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强烈冲突与碰撞,面临信息网络化、知识经济化的全新环境,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凝聚党心,鼓舞民志,整合社会;才能创造性地推进文化的改革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紧紧围绕向上向善的价值定位,提升榜样文化的时代内涵

榜样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浓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其内含的先进理念、高尚品德具有提升个体思想境界、引领社会价值取向、塑造人格、规范行为等功能,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向上向善的价值定位。因此,在榜样文化建构的进程中,要紧紧围绕榜样文化向上向善的价值定位,提升榜样文化先进性和时代性契合维度。

榜样文化先进性是榜样文化核心的特质。作为先进典型的代表,榜样本身所蕴含的道德品质、思想品德、优秀品行体现了社会普遍认可的主流价值观,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顺应时代发展,响应社会需求,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每个时代的榜样,都发挥着弘扬先进文化的功能,是先进道德文化的凝聚者和传承者,正是基于榜样文化的先进性,培育和弘扬榜样文化对于引领社会共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时代孕育榜样,榜样引领时代。榜样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经济水平等不同,榜样承载的内涵要义、道德价值也不尽相同,榜样文化随之带有阶级、地域、制度影响下的条件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榜样文化的建构总是与时代的特征与社会的要求息息相关。榜样人物都带着一定时代的烙印,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时代局限性。历史也证明了,只有把握了时代的需求,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榜样文化才能凝练出最具崇高性与感召力的榜样力量,激励民众争相效仿与传承。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注重挖掘榜样不受时空限制的潜在价值,结合新时代的特殊背景,针对当下民众需求和渴望的榜样特性,持续探索和开发榜样人物的时代价值,释放榜样和榜样文化的新能量,榜样文化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影响力。同时,要善于挖掘榜样价值中丰富的现实教育资源,既要推出可以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富有崇高和开拓精神的时代先锋,也要关注平民化榜样人物,从普通人的生活空间中寻觅挖掘“平民英雄”,如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基层干部等,展现他们对工作的责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职业的担当,唤起普通大众对榜样人物更真切的情感认同和更具现实意义、可操作性强的学习、效仿行为。

3.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工作导向,强化榜样文化的引导功能

榜样文化建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既是理论层面的宏观要求,也是实践层面的客观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加以阐述。文化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根本目的是培养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人民作为榜样文化的创造主体、传播主体和实践主体,与榜样文化有着天然联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把感动人民、打动人民、感召人民作为榜样文化建构成功与否的标准,充分尊重人民在榜样文化建构中的话语权。

崇高性是榜样文化最本质的特征,榜样人物所展现的思想理念、典型事迹和卓越成就,无不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方向,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榜样人物以其无私奉献的品德、拼搏前行的努力和孜孜不倦的奋进,创造出被广泛认可、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事迹,在群体中起着表率引领作用,具有引领示范的崇高价值。

但崇高并不意味着神化,一味地追求崇高性而忽略了榜样文化的真实性原则,人为地忽略榜样人物或事迹不那么崇高的一部分,甚至捏造虚拟事实来达到粉饰崇高的目的,都是不允许的。榜样文化的真实性要求是实事求是原则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体现。真实性要求我们如实反映榜样人物的实际情况,榜样人物也是普通大众,不能为了榜样的崇高性而忽略他们作为常人的正常需求和喜怒哀乐。榜样人物的精神价值不仅仅包含了高尚的个人品格,更包含了作为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宝贵品格。

将崇高性和真实性作为榜样文化建构的永恒核心标准,不仅是我党榜样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更是反映现实需求的实践逻辑。崇高性和真实性是相伴相生、互为一体的。真实性是崇高性的基础和依托,崇高性是真实性的提炼和升华,两者互促互进,只有那些闪烁着崇高榜样光辉又体现着现实人性的真实榜样形象,才能真正被民众所接受和认同。可以说,正是榜样文化所具有的崇高性和真实性双重特质,才使得榜样文化具有经久不衰的感召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因此,在榜样形象的塑造上,要以真实性为基础,实现榜样形象的人性回归,以真善美的价值标准,捍卫榜样形象的崇高性。

4.不断健全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落实榜样文化的制度保障

创设科学合理的榜样选树规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认知能力普遍提高,主体意识和自由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开始更理性和客观地看待榜样,但在榜样的选择和认同上一度表现出功利性和实用性。针对这种榜样形象和主体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榜样选树过程中,要逐步弱化行政色彩,突出主体意识,政府机构的参与要保持适度、适量、适时的原则,应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尊重榜样文化的人民主体性和传播规律性,发挥政府引导、规范的作用。

正能量不等于政治化,要逐步改变榜样文化建设单向选树和行政指令式的运作机制,进行互动式选拔和推广。例如可以利用多种媒介搭建社会公众互动平台,开设榜样人物推荐、先进事迹评论、榜样模范评选等多种互动活动,让社会公众、政府机构、专家学者可以在平等的平台上相互对话和交流,让群众参与到榜样文化建构过程中,对加大榜样文化透明度、增强榜样教育亲和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不断完善协同高效的榜样宣传规制。宣传榜样人物,传播榜样文化,并不是单纯完成榜样人物和精神的展示,而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榜样、学习榜样、赶超榜样、争当榜样的浓厚社会氛围,进而凝聚共识、凝聚精神力量,形成全社会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生动局面。要不断创新榜样文化传播机制,拓展完善宣传的途径和载体,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渠道和形式,实现榜样文化传播的高效性和系统性。同时,要进一步注重榜样文化传播的真实度和实效度,克服和消除榜样人物“高大全”的神化刻板印象,关注榜样形象的人性回归。

健全系统完备的榜样激励和保障规制。建立健全榜样激励制度和权益保障制度,提高榜样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以提升榜样示范的吸引力,同时通过抚恤、慰问、帮扶等措施有效保护和关怀榜样人物,用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为榜样提供排忧解难的强大后盾力量,榜样的力量就会成为社会的强大正能量,形成人人尊重榜样、学习榜样、优待榜样的良好社会氛围,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像英雄模范那样坚守、像英雄模范那样奋斗,共同谱写新时代人民共和国的壮丽凯歌”[1]。

猜你喜欢
榜样建构文化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谁远谁近?
建构游戏玩不够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