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针疗法治疗急性腰痛的随机对照研究*

2020-12-02 03:04袁双双崔韶阳刘露阳王光辉许明珠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腰痛针刺急性

袁双双,崔韶阳△,刘露阳,王光辉,许明珠

1.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广东 深圳 518034; 2.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广东 深圳 518110

急性腰痛是指范围位于后背肋缘以下、臀沟以上区域,性质为疼痛、肌肉紧张感或局部僵硬感,可伴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时间在12周以内的疼痛[1]。疼痛疾病是中医针刺治疗的优势,通过辨证,配伍不同穴位进行针刺,起到疏通气血、行气止痛和补肾强腰的作用。眼针是一种特殊的微针疗法,包括观眼识病与眼针疗法两个主要部分,眼针以眼与脏腑的经络联系为基础,通过观察眼部白睛异常络脉诊断疾病,通过针刺眼周的穴区,治疗全身疾病,具有疗效突出、针刺痛感轻微、取穴少、手法轻柔和治疗成本低廉等优点。笔者采用眼针疗法治疗急性腰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试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8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康复科急性腰痛门诊患者60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随机方法:随机数字由计算机产生,随机分配方案的隐藏采用按顺序编码、密封和不透光的信封法。信封由不参与接诊、治疗和评估的医生保管。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 受试者不知情。试验组患者中腰椎间盘突出症15例,急性腰扭伤5例,小关节紊乱6例,腰背部筋膜炎4例;对照组中相应疾病各16例、4例、5例、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等资料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可比。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急性腰痛西医诊断标准[2]。

1.2.2 中医证候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急性腰痛中医证候辨证标准[2]。

1.3 病例选择

1.3.1 纳入标准 ①以腰痛为主,伴有或不伴有下肢放射性麻痛,疼痛时间<12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分;②年龄18~70岁,不限性别;③自愿加入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

1.3.2 排除标准 ①由感染、结核、肿瘤、骨质疏松等引起的腰痛;②由内科或妇科疾病如结石、风湿、炎症等引起的腰痛;③治疗12 h内服用过止痛药;④合并有严重心、肺、肝和肾重要器官病变者;⑤凝血功能障碍;⑥意识障碍,不能完成各种量表问卷评价者;⑦怀孕、哺乳期妇女;⑧惧怕针刺者。

1.4 治疗方法

1.4.1 试验组 采用眼针疗法治疗。取穴:双侧下焦区、肾膀胱区。取穴方法:采用彭氏眼针分区定穴方法,患者双目平视,取过瞳孔的水平线与垂直线,并延伸过上下眼眶,将眼周分为4个象限,再分别做各象限的平分线,即得8个象限,为眼针的8个穴区,将8个穴区与八卦配属,并分别对应不同脏腑,以左眼为例,内上象限靠过瞳孔垂线为1区,顺时针排列,分别名为2~8区,对应肺大肠、肾膀胱、上焦、肝胆、中焦、心小肠、脾胃和下焦。右眼穴区排列与左眼对称。本试验取下焦区、肾膀胱区即第8区与第2区。针刺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双目平视,双眼下焦区与肾膀胱区常规消毒,应用0.35 mm×13 mm一次性毫针,采用眶外刺法,在两穴区边界处进针刺入穴区(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进针均可),进针点距眶外2 mm,针体与皮肤呈10°~15°沿皮刺入,根据穴区宽度调整刺入深度,保证针体留于所选穴区内,避免刺入相邻穴区,针刺后以拇指指甲轻刮针柄以促进得气,针刺后患者带针,嘱其缓慢行腰部旋转、前屈、后伸及侧弯等动作,留针20 min后出针,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1.4.2 对照组 采用普通体针疗法治疗,取穴及手法参考针灸治疗学[3]。主穴选取委中、脊中、腰阳关、肾俞、大肠俞和阿是穴,配穴寒湿腰痛加灸腰俞以温阳散寒,瘀血腰痛加膈俞以活血化瘀,肾虚腰痛加隔附子灸命门益肾壮腰。手法:寒湿及瘀血腰痛用泻法,肾虚腰痛用补法,留针20 min后出针。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1.5 疗效观察

1.5.1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4]诊断疗效标准中疼痛类疾病疗效评定标准,结合VAS评分制定。治愈:VAS评分为0,体位改变时无疼痛,腰部活动功能正常;显效:VAS评分≤3分或降低50%以上,疼痛与体位改变相关,腰部活动功能明显改善;有效:VAS评分4~5分或降低30%~50%,疼痛与体位改变相关,腰部活动功能好转;无效:未达上述指标或病情恶化者。

1.5.2 观察指标 ①疼痛性质及程度,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5],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有疼痛强度评分(PPI)。分别在治疗前、出针后即刻及疗程结束后对患者进行评定。试验前向患者详细讲解问卷的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由患者自行独立完成填写。②腰部活动能力采用重复改良Schober试验[6](Modified Modified Schober,MMS)评价,分别在治疗前、出针后即刻及疗程结束后对患者进行调查。具体操作如下:受试者取直立位,评定者位于受试者背后,在受试者第2腰椎水平与脊柱正中线交点用签字笔标记取第1点,以此标记为起点沿脊柱朝上15 cm再次标记,为第2点,评定者用两手持皮尺,使皮尺紧贴于受试者的皮肤, 令患者保持双膝直立弯腰, 再次测量标记两点间的距离,并精确到毫米记录。③针刺疼痛感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7]对针刺疼痛感进行评价,于针刺后即刻对患者进行针刺疼痛感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结果

如表2所示,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眼针与普通针刺治疗急性腰痛疗效相当。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疼痛性质及程度评分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PRI、VAS和P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即刻,两组患者PRI、PPI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改善患者疼痛分级指数及现有疼痛强度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即刻,试验组患者VAS评分明显降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可明显改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程度,对照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降低,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照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程度无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改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程度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治疗5 d后,两组患者PRI、VAS和PPI评分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但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RI、VAS和PP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在改善患者疼痛分级指数、视觉模拟程度及现有疼痛强度方面相当。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RI、VAS和PPI评分比较

2.3 腰部活动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腰部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即刻,两组患者腰部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改善患者腰部活动能力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治疗5 d后,两组患者腰部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均可明显改善患者腰部活动能力,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在改善患者腰部活动能力方面相当。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评分比较

2.4 针刺疼痛程度评分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针刺疼痛程度相比,试验组评分较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操作时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针刺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3 讨论

急性腰痛多为腰部腰椎、肌肉和软组织病变所引起,常见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急性发作期、腰椎小关节紊乱及压缩性骨折等[1]。流行病学显示,我国成人腰痛的实时患病率为6.11%~28.5%,年患病率达20.88%~29.88%,尤其是急性腰痛,其发病率高,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病情顽固,对急性腰痛的担心和恐惧是成人丧失劳动力的主要原因;目前,现代医学对急性腰痛的治疗以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及肌松类药物消炎止痛为主,循证医学证明这些药物有一定的疗效,但存在不良反应,包括恶心、眩晕和胃肠道刺激等[8-9]。近年来,特色针灸疗法治疗该病取得了一定疗效,逐渐被临床工作者认可并推广应用[10-11]。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张氏医通·腰痛》中记载:“其有风寒湿热闪挫瘀血滞气痰积。皆为标病。而肾虚则其本也” 。腰为肾府,由肾之精气所溉,而肾与膀胱相表里,且膀胱经“夹脊抵腰中……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又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和膀胱,故腰痛发病与肾、膀胱及下焦关系密切。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大师彭静山教授阅读大量古籍,发现了看眼诊病线索:明代医家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云:“目形类丸……内有大絡六,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中络八谓胆、胃、大小肠、三焦、胱各主其一……故凡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现,而可验内之脏腑受病也……”,进而于上世纪70年代创立了眼针疗法,最早见于其著作《眼针疗法病案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精”,说明目与脏腑可通过经络系统而通行气血、联系内外,当脏腑出现气血失调、阴阳失衡等改变时,这些内在改变反应于外则会引起白睛络脉异常。眼针疗法是通过刺激眼周相应穴区,激发和疏通经脉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患的目的[12]。有学者认为,目具备生物全息特性,双目包含人体全部的生理病理信息,当机体某一部位病变,双目可出现相应的敏感点[13]。40余年来,眼针疗法根据白睛络脉的特征性变化而诊病之观眼识病理论不断完善,眼针治疗脑病、痛证、眩晕和不寐等临床疗效日渐显著[14-16]。据彭老创立之观眼识病理论,对急性腰痛患者白睛络脉进行观察,发现急性腰痛患者的白睛络脉在肾区及膀胱区存在特征性变化,即眼球结膜上血管的颜色加深或(和)形状增粗[17]。结合其在病因、病机及转归上的规律,从肾论治急性腰痛,以眼针“看眼取穴”为原则,故选取肾区、膀胱区和下焦区,补肾以治本,调理膀胱及下焦经气以治标,标本同治。

综上,本研究证明急性腰痛发病时患者肾区及膀胱区络脉出现变化,根据此变化采用针刺肾区、膀胱区和下焦区之眼针治疗组和普通体针组均可在短期内(治疗后即刻)及长期(治疗后5 d)改善患者疼痛性质、程度及腰部活动能力,但眼针疗法长期疗效(治疗后5 d)及总临床疗效与普通针刺疗效相当,然而眼针针刺疼痛程度较普通体针轻,患者较易接受,对治疗依从性高,且眼针治疗急性腰痛取穴少、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猜你喜欢
腰痛针刺急性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急性心包炎1例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我为母亲治腰痛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
按摩治疗儿童急性颈僵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