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联合“逆流补营”火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研究*

2020-12-02 03:04张海龙尹洪娜王俊志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浮针火针神经痛

张海龙,尹洪娜,闫 明,王俊志,刘 刚△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皮损消退后(约4周后)神经痛持续存在的常见后遗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潜伏于脊髓后跟神经节内,由于各种诱因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潜伏病毒被再次激活,侵害受累神经纤维,产生刀割样、电击样和撕裂样等痛觉过敏的相关性疼痛[1]。近年研究表明,PHN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带状疱疹患者PHN的发生率可达10%~70%,且随年龄增高而升高[2]。

此外,PHN患者常有麻木感、蚁行感等感觉异常和疼痛等症状。发作时患者寝食难安、情绪焦躁,致机体免疫失衡加重,从而恶性循环;慢性疼痛性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焦虑情绪、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3]。笔者采用浮针联合“逆流补营”火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快速缓解疼痛、改善焦虑状态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从2017年9月—2019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患者中选出165例符合本次临床观察各项标准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平均分配为火针组、浮针组和浮火针组,每组各55例,疗效观察过程中浮针组脱落2例、火针组脱落1例。其中,火针组男29例,女25例;年龄33~71岁,平均年龄(54.1±13.7)岁;病程3~15个月,平均病程(6.2±2.6)个月。浮针组男27例,女26例;年龄31~74岁,平均年龄(58.3±11.4)岁;病程3~13个月,平均病程(8.3±2.7)年。浮火针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29~75岁,平均年龄(56.2±10.1)岁;病程3~17个月,平均病程(8.3±2.7)个月。上述3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传染病学》[4]带状疱疹伴神经痛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则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5]中的相关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同时符合上述中、西医PHN诊断标准者;②属躯干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③病程≥3个月,且已影响生活、工作和休息;④年龄25~75岁;⑤意识清醒,依从性良好、自愿接受治疗及后续观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除躯干部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者;②病程<3个月者;③年龄<25岁或>75岁;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⑤心、肝和肾功能衰竭或有器质性疾患;⑥患者有出血倾向及意识不清。

2 治疗方法

2.1 火针组

器具:火针选择40 mm×0.35 mm安迪牌针灸针(贵州安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备用、酒精灯。火针操作方法:协助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暴露患处,在疼痛区域出现过疱疹处使用75%乙醇棉消毒,酒精灯芯外焰加热针尖至发红,迅速均匀散刺患处,深约2~3 mm,两针间距约1.5 cm,每一治疗单位以4~6针为1组。隔日针刺1次,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

2.2 浮针组

将患者置舒适体位,充分暴露疼痛部位,标记疼痛点,选取痛点,确定浮针数量,在疼痛点四周均匀选取进针点(距离痛点约1 cm处),常规皮肤消毒,术者右手持针,左手拇食指撑开皮肤,呈20°快速斜刺入皮下,使针尖指向神经根处,右手握针柄,左右摇摆针体均匀平稳、有节律做扇形扫散动作,得气后,每针操作2 min抽出针芯,交代注意事项,将软套管置留24 h后取出。隔日1次,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

2.3 浮火针组

取穴同浮针组。协助患者选择适宜体位,充分暴露疼痛部位,找准痛点,做好标记。根据疼痛面积选取浮针枚数。患者皮肤用75%的乙醇棉球常规消毒后,在施术点四周相对称点进针,操作手法同浮针组。操作完毕后不留置软管,在施术处用无菌干棉球按压1~2 min止血,嘱患者进行再灌注动作8~10 min后进行“逆流补营”火针操作,操作准备同火针组,根据疼痛区域大小在其边缘均匀选取4~6个点(以一元硬币为参照一般为上下左右4个点,疼痛区域特别大者可选取6个点)。火针针刺方向与脊髓支配神经传导方向相反,在其垂直的方向刺入2针,皆呈20°~30°斜刺入皮下并留针,深约1~1.5 cm,30 min后取出针灸针,施术处用无菌干棉球按压止血。隔日1次,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

3 观察指标

3.1 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并观察疼痛面积。PHN疼痛程度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让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于等分刻度的游动标尺上标出自身疼痛程度的对应位置,医者以刻度上标记的数字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疼痛面积即用医用标记尺分别测量治疗前后疼痛区域的大小,以测量数值作为疼痛面积的依据。

3.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7],评分含2套结构因子,14个项目均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由轻到重分为无症状、轻、中、重和极重5个等级,总评分越高对应焦虑状态越严重,总分>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总分21~28分,为肯定有明显焦虑;总分15~20分,为肯定有焦虑;总分8~14分,为可能有焦虑;总分<7分,为没有焦虑症状。一般划界,HAMA中14项总分评分分界值为14分。

3.3 患者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评分(PSS):非常不满意为0分,非常满意为10分,观察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对治疗效果满意程度的评分变化,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及需要,自行设计PHN患者入组治疗满意度调查表,该调查共有7个项目,每个项目分4个等级,分数从4~1分别代表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

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疼痛完全消失,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及正常活动;有效:有轻微疼痛,日常生活工作及正常活动行为受到一定影响;无效:疼痛无改善,日常生活工作及正常活动受到较大的影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患者VAS评分及疼痛面积各项指标比较,总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且浮火针组评分明显低于火针及浮针组(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及疼痛面积比较

6.2 两组患者焦虑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的3组患者HA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HA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且浮火针组评分明显低于火针及浮针组(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评分对比

6.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浮火针组总的有效率为92.7%,高于火针组的83.3%及浮针组的88.7%(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6.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满意度比较

浮火针组的总满意度为90.9%,明显高于火针组的70.4%及浮针组的75.5%(P<0.05)。见表4。

表4 3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对比 [例(%)]

7 讨论

在诸多PHN相关疼痛类型中,由于个体差异患者所表现出的疼痛反应各有不同,慢性持续性疼痛是其临床特征。目前对于PHN的病理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是带状疱疹病毒在激活后进一步损害外周神经,并发炎性反应,造成神经脱髓鞘的改变或病毒炎性损害,使脊神经感觉支发生严重变性甚至缺失,产生异位冲动,使机体至痛觉达超敏状态,随时诱发持续顽固性疼痛。长期疼痛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使部分患者丧失生活信心,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痛苦。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有研究报道60岁以上老年人带状疱疹的发病率显著增加[8],但目前临床上对PHN伴发疼痛的关注程度一般,治疗手段并不丰富且具有局限性、疗效欠佳。

患者虽为带状疱疹的后遗神经痛,亦属“蛇串疮”“缠腰火丹”“痛证”的合病范畴,基本病机为毒邪久郁、气滞血瘀,久而毒火之邪蕴结皮肤至气机受阻、气血不畅、经脉壅塞不通,不通则痛。活血开郁、化瘀泄毒为治其关键。基于“火郁发之”之理,火针治之,借火力开其腠理,给毒邪外泄通路,火性温热炎上有温经脉、畅气血和化瘀通络的功效。《灵枢·官针》记载:“扬刺者,正内一,傍内(纳)四而浮之……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逆流补营”是笔者以此两种针法作为基本针法,根据神经信号传输特点中西医结合治疗总结得出的疗法。PHN患者疼痛是脊髓周围神经病变(疼痛)所致,脊髓发出神经传导信号是有明确走向的。针刺方向的选择在治疗PHN镇痛疗效中有着确定关系[9]。损伤神经传导的来源成为上游(蛇头),整个损伤的结束处称为下游(蛇尾)。在损伤神经上游及下游分别用火针针刺,针刺方向与神经走行方向相反。刺激相应神经节段及其周围组织,上游的针刺截断神经疼痛传导,下游的针刺起到快速止痛的效果,即为“逆流”。在损伤神经两侧分别向损伤处针刺,火针灼刺伤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可提高巨噬细胞的数量促进细胞免疫和吞噬功能,促循环、扩血管和加快代谢,增强局部非特异性防御机能,起到营养神经、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效果[10-11]。现代火针治疗对营养神经有着极为出色的效果,称为“补营”,两者相结合故将本法命名为“逆流补营”法。符仲华教授[12]认为,浮针的扫散及再灌注活动,可调整由局部肌筋膜层粘连影响的软组织内部空间结构改变、局部淋巴循环改善并改变局部细胞离子通道及利于炎性物质的吸收[13]。浮火针法既减少单纯火针的施针次数,又增强火针即时止痛[14]及浮针远期阵痛的效果,具有一定的累积效应,在缓解症状、持续性阵痛方面极具优势。

本临床研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一半以上,慢性疼痛患者尤其老年患者易伴发焦虑、精神紧张及抑郁症状,医者在临床诊疗时应密切关注这些易致负面情绪的因素,在治疗疼痛时还应对病人予以相应的心理或其他辅助治疗,加强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工作,以更好缓解及控制疼痛。针刺的疼痛可转移疾病疼痛的注意力,浮火针法综合疗效可大幅度缓解疼痛感或痛觉过敏症状,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增强患者免疫力,减少焦虑及带来的其他负面情绪[15-16]。3组患者的HA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火针组由(15.185±1.347)降至(5.148±1.337 52),浮针组由(15.037 0±1.33)降至(6.351±1.168 09),浮火针组由治疗前的(14.888±1.254)降至(5.169±1.341 2),且浮火针组评分明显低于火针及浮针组(P<0.05)。浮火针组总满意度为90.9%,明显高于火针组的70.4%及浮针组的75.5%(P<0.05)。在整个临床研究过程中,笔者关注的重点更多在缓解患者疼痛及焦虑状况,以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总体而言,与单纯火针法、浮针法治疗相比,选用浮火针法治疗PHN取效快、重复性强,可降低HAMA评分,显著改善患者焦虑情绪,对病情恢复起到有利作用,提升患者满意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参考及推广。

猜你喜欢
浮针火针神经痛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火针联合西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带您认清带状疱疹,远离后遗神经痛——专访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建民
壮药酒的涂擦联合药熨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应用观察
谷雨
——滋阴养胃 少酸宜甜
火针疗法联合甲硝唑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Meta分析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从历代火针治疗病种的变化探讨火针功效的发展
浮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