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重复针刺激”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2020-12-02 03:04潘立民陈雪岩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经颅原发性针刺

潘立民,陈雪岩,李 岩,董 正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原发性失眠(Insomnia)是因患者入睡或者睡眠障碍导致其睡眠在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正常生理需求的一种疾病[1-3]。流行病学表明[4-6],失眠的患病率高达10%~20%,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或睡眠深度不足以及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甚至彻夜不眠,同时长期失眠可以导致患者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和注意力减退,甚至出现焦虑等症状,失眠不仅能对身心健康造成困扰,还能影响人们日常工作,也能增加社会和医疗资源的巨大负担。

目前现代医学在治疗原发性失眠尚无安全特效的药物,临床实践中对于原发性失眠的治疗多采用镇静催眠类药物,但镇静催眠类药物易引起依赖性、减药停药后易发生反跳现象以及不良反应[2]。中医治疗原发性失眠有其独特的优势,研究显示[7-8]针刺能显著改善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尚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因而,针刺在治疗原发性失眠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本研究运用“经颅重复针刺激”治疗原发性失眠,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60名原发性失眠患者来源于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中医内科门诊。采用统计软件SAS 9.3生产随机序列,并将其放到不透光的信封中。60名原发性失眠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患者。对照组平均年龄(42.03±5.82)岁,男性13例,女性17例,平均病程(2.47±0.81)月;针刺组平均年龄(43.26±5.27)岁,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病程(2.77±0.90)月。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1例患者由于依从性差退出研究,针刺组有1例患者由于外出退出研究,最终纳入统计共58例失眠患者。见表1。

表1 两组原发性失眠患者基线特征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患者年龄为18~60岁;②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为原发性失眠;③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9]>7;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2周内服用过精神类药物;②由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性失眠患者;③合并严重的其他系统疾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近期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艾司唑仑片(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3047),每次1 mg,每日1次,睡前口服,一共4周。

1.3.2 针刺组 取穴:百会、四神聪、情感区(额区)、神门(双)、三阴交(双)、心俞(双)、照海(双)以及安眠穴(双)。操作:患者取俯卧位,穴位皮肤表面酒精消毒,选用0.30 mm×40 mm一次性华佗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平刺百会、四神聪和情感区(额部正中,入前发际处 ,向后平刺,目内眦直上平行于该针两旁各向后平刺)约20~25 mm,运用“经颅重复针刺激”方法,采用重复的捻转手法,捻转3~5 min,频率为200 r/min;直刺神门、三阴交、照海和安眠穴约15~20 mm,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使局部具有酸、麻和胀疼感觉,每次留针30 min,拔针后采用无菌棉球按压止血,隔日1次,一共4周。

1.4 观察指标

1.4.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 该量表用于人们夜间睡眠质量的评估,也可以用来研究身心健康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评价。分别从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催眠药物与日间功能障碍等7个方面进行评价,得分为0~21分,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9]。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评估PSQI。

1.4.2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量表 ISI量表[10]用于评价患者的失眠严重程度,共有7 个自评项目,包含失眠的性质、严重程度以及对患者造成的影响3个方面,得分为0~28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失眠程度越严重,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时评估ISI。

1.4.3 睡眠监测 采用wActiSleep-BT无线睡眠监测仪与多导睡眠监测仪观察并记录睡眠效率(SE)和实际睡眠总时间(TST),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记录睡眠监测各项指标。

1.4.4 安全性指标 观察并记录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AS 9.4进行数据描述和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Student's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Student'sT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应用频数表示,采用Chi-square或Fisher’s exact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

2 结果

2.1 两组原发性失眠的PSQI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失眠患者的PSQI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两组失眠患者的PSQI量表得分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治疗2、4周时,针刺组的PSQI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原发性失眠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PSQI量表评分比较

2.2 两组原发性失眠的ISI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失眠患者的ISI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和4周时,两组失眠患者的ISI量表得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治疗2周和4周时,针刺组的ISI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原发性失眠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ISI量表评分比较

2.3 两组原发性失眠的睡眠监测比较

治疗前两组失眠患者睡眠监测中的睡眠效率和实际睡眠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时,两组失眠患者睡眠监测中的睡眠效率和实际睡眠总时间均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治疗4周时针刺组的睡眠监测中睡眠效率和实际睡眠总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原发性失眠患者治疗前后睡眠监测比较

2.4 两组原发性失眠的不良事件情况

两组失眠患者于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针刺组有2例患者出现针刺相关不良事件,其中1例患者出现局部疼痛,未给予处理,第2 d自行好转;1例患者出现皮下轻度不适,给予对症治疗,2 d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失眠属于中医学“不寐”范畴,其最早记载于《难经·四十六难》曰:“老年卧而不寐,少年壮而不寤”。中医学认为,阳主动,昼属阳,神营运于外,人寤而动;阴主静, 夜属阴,神归其舍,人卧而寐,故人体正常睡眠活动是神阴阳消长变化而产生,如《景岳全书·不寐》曰:“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阐释神在人体睡眠过程中的重要调节作用。针刺作为中医治疗主要方式之一,最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就用于治疗失眠。中医学认为,“心者,精神之所舍也”,而《血证论》曰:“寐者,神返舍,息归根之所谓也”,故针刺治疗失眠常常采用调神法。

“经颅重复针刺激”方法是孙申田教授依据从医50余载临床经验在传统头针方法的基础上改良后提出的,其为一种机械性刺激,通过反复的捻转改变了生物电而产生的损伤电流,当电流达到一定强度后穿过颅骨而作用人体大脑功能区的头皮表面投影区,改善大脑功能区的相应功能[11-13]。“经颅重复针刺激”是临床上治疗神志疾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其有3个关键变量:刺激频率(捻针速度)、刺激时间(捻针时间)和刺激周期(间隔时间)。研究显示[14-15]“经颅重复针刺激”通过针刺频率、时间和周期3种刺激量的叠加作用影响大脑皮质的功能,当刺激频率<1 Hz(低频刺激)时,大脑皮质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当刺激频率>10 Hz(高频刺激)时,大脑皮层表现为兴奋性增高,同时随着刺激时间越长,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也越强。中医认为,百会穴为手足阳经与督脉交汇之所,可通达阴阳脉络;四神聪为经外奇穴,主治失眠、健忘;情感区(额区)为大脑皮层情绪投射区,具有调节情志作用;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汇之处,能调和气血;神门具有补养心气、宁心安神作用;照海为足少阴肾经腧穴,主治神志病;安眠穴为经外奇穴,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故诸穴共用则可调和气血、通达经络、宁脑养心和定志安神。同时配合小幅度、轻捻转、偶伴提插、捻转速度达200 r/min以上连续3~5 min的特殊手法治疗,从而达到调神以安眠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为1项研究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显示针刺能显著降低PSQI和ISI得分,改善睡眠质量和睡眠严重程度,同时改善客观监测的睡眠监测相关参数(睡眠效率和实际睡眠总时间)。其可能的原因为针刺能调节影响睡眠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善5-HT与NE、DA通路之间的平衡[16],调节下丘脑Glu、GABA水平[17-18],从而改善大脑功能,调节神经递质,同时有临床研究显示针刺不仅能改善夜间睡眠质量,还能缓解白天疲劳状态[19-20]。因此,针刺能显著改善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其失眠严重程度。

本研究的局限性。第一,本研究是1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预先设定了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失眠临床疗效尚不确定,可能会影响“经颅重复针刺激”在广泛人群中推广应用;第二,本研究治疗时间较短,未进行随访,对于远期疗效尚不可知。因此,未来研究需对受试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评价其远期疗效,以期为针刺治疗失眠的疗效提供更为确切、可靠的依据。

猜你喜欢
经颅原发性针刺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认知功能的影响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