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活化教育在小学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2020-12-04 13:45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王宇敏
青年心理 2020年17期
关键词:磁铁课外生活化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王宇敏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其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无论是从课程的学习内容还是从学习的方式来看,都离不开生活实际。那么如何将小学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融合,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

一、生活化教育的含义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以教材为指明灯,照本宣读,学生跟着死记硬背,整个教学活动枯燥乏味,学生的创新精神受到了极大限制。生活化教育就是将教学与生活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的探究来自生活、反馈于生活,让教学活动更加有效。生活化教育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在课堂与生活融合而成的大课堂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或者教师所给予的那部分知识,还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和价值观念引导实践,以此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科学探究现状

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除了要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的诸多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课堂与生活实际。但实际教学中还是有一部分教师会以讲授和背诵为主,将课堂与生活隔离开来。有的虽然以探究为教学目的,看似热热闹闹地做实验求证,以获得真实的结论,但实际上还是圈定在课堂的范围里面,并没有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没有让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学生虽然学得开心,但是却没有获得能力的提升。也有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的运用,反而剥夺了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阻碍了学生的知识实践和探索。

三、生活化教育与课堂探究的融合

(一)学做合一生活化

小学科学课与众不同的地方或者说最具魅力的地方,就是很多时候需要学生动手做。这里所说的动手,并不是单纯的操作性活动,而是要与动脑结合,边动手边观察边思考,然后获得新知。例如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有关植物的学习内容,如果照本宣读,学生也很容易掌握动植物的一些知识,但那是死读书,学到的是僵化的知识。所以教师不妨带领学生一起开展种植与饲养活动。第一单元主要是种植凤仙花,教师与学生一起做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可以每人准备一个花盆、泥土,或者利用学校草坪的一角,大家一块儿除草、松土;接着一起选种、播种;然后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学着照顾凤仙花,比如浇水、施肥、除虫。在照顾过程中,学生会完整地经历凤仙花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开始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枯萎这样一个生长过程。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也懂得了一些关于种植的基础知识,知道一颗饱满的好种子是植物健康生长的前提条件,也学会如何去挑选一颗饱满的种子;还知道要去好好爱护它、照顾它,如果给他们一些其他植物的种子,他们也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去播种、去照顾。

(二)自主探究生活化

科学课作为一门重要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科学素养的重要责任。在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教授学生科学知识,而是要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生活力。那么如何来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呢?

1.情境生活化,激发探究兴趣

在自主探究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激起探究的好奇心。比如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一课,教师可以先表演一个小魔术:事先在乒乓球中间的接缝处割开一条细缝,将一枚小铁珠塞在里面,然后用502 胶水重新将乒乓球黏合好。教师让乒乓球先在桌子上滚动,提问:“如果这个乒乓球捏在老师手里,我手心向下松开会怎么样?”学生都认为会掉下来。随后教师在手心粘一块小磁铁去演示,学生发现乒乓球竟然没掉下来。学生纷纷猜想,有的说是胶水粘住了,有的说是老师手心卷起来握住了它,也有的大胆猜测有磁铁吸住了它。魔术是学生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个娱乐活动,一个生活情境的导入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目光,使之怀着迫切求知的心理进入新课,完成由兴趣向志向的转变。

2.材料生活化,助力自主探究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总是精心准备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材料,其中有教师提供的,也有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的材料。比如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一课中,在教师提出“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时,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感觉说出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不能吸引哪些物体。这时教师可以出示事先准备的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分一分,能被磁铁吸引的放一堆,不能被磁铁吸引的放一堆,有争议的再放一堆,然后再用磁铁分别吸一吸,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磁铁有磁性的性质找找身边哪些物品是铁做的,此时允许学生走出座位。教师活用学生身边的材料,实现了活学活用、自主探究的目标,学生也学会了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课外探究生活化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光靠课堂40 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课外延伸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式,如果科学教师精心落实课外探究活动,让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学生的科学素养及能力必然有一个极大的提升。

1.时间无限

翻开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有许多探究活动并不是一刀切。比如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只有7 课时的安排,但如果要圆满完成这个单元的教学任务,时间的跨度是很长的,从3 月中旬播种,到6 月份开花结果,观察过程需要覆盖整个学期。这就需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师把一些教学任务引领到课前或课后。如此一来,学生身处实际的生活情境中,拥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去发现,充分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和需要,获得的知识真实有效,而且印象深刻。

2.空间无限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个开放性体现之一便是空间上的拓展。从课堂到课外,走出教室,去操场、去大自然、去田野里,当然还可以是家里等。空间的拓展可以为学生带来新奇的感受,让他们去观察、接触事物,更具新鲜感地、主动地完成一项观察任务,实现生活与教育的融合。比如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校园的树木”一课时,因为天气原因,其中有一个班只能留在教室里,其他几个班都是走出教室去操场边上观察树木。教学过程显示:走出教室、来到更大的空间中的探究活动要生动有效得多。

3.内容无限

从内容上看,探究任务可以得到有效拓展。每次上完一节课,总有一些学生高举着手说:“老师,我还有问题……”“老师,这是什么原因呢?”此时教师应该适时点拨,利用课外这个平台实现有效延伸。如六年级上册“环境和我们”单元中,有许多内容需要学生从课外去获取,比如统计家里一天产出的垃圾;调查自己家里、自己所在的小区处理垃圾的方式;如何减少制造垃圾,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污水的处理等。这些内容来自生活,获取的知识又重新用于生活,学习场所及内容的拓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所以,解放学生学习的空间、时间、眼睛,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在大自然中感受、探寻,到社会中磨炼,必然能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

猜你喜欢
磁铁课外生活化
中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
小满课外班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的“课外老师”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玩磁铁
取经之路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